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日益成為教育經濟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眾多研究者在這方面不斷探索。但要將研究引向深入離不開指標體系的科學構建,可從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經濟發展總量、經濟發展結構、經濟發展質量等方面對指標體系進行構建,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指標的選擇與分析模型的選擇同樣重要、不可偏廢。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224-02
一、關于實證研究中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
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教育基本規律的體現。隨著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發展以及知識經濟的提出,對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多。按研究對象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宏觀上,將國內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崔玉平(2001)采用丹尼森和麥迪遜的算法,計算了中國1982—1990年間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并把計算結果同西方六國的數據做了對比,發現中國的高等教育貢獻率非常低;孫紹榮等(2001)對世界173個國家和地區二十二年的高等教育水平與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中觀上以區域或省份為對象進行研究。賈彥東、張紅星(2006)通過1996—2003年分地區的面板數據,分析了東、中、西部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結果表明三個地區情況各有不同,差別較大;高耀、劉志民(2010)對長三角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與經濟水平之間的協調度進行了實證研究。
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研究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總的來說,早期以定性研究為主,注重從理論上論證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花亞純、王志宏等(2006)從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統籌高等教育創新與經濟協調發展。隨著進一步的研究,部分學者將視角轉向了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證研究方面。中國學者在研究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作用時,得出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或大或小兩種不同的結論。縱觀各研究發現早期研究高等教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時,多選用地區GDP和地區人均GDP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和發達程度,用地區萬人占有高等學校在校生數、地區萬人占有大專以上人口和地區勞動就業人口中大專以上比率,以此作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
二、關于完善指標體系的幾點思考
(一)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指標體系仍需完善
通過研讀國內外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及協調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其一,目前國內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宏觀性理論研究偏多,微觀性實證研究偏少;其二,對于區域的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協調發展的研究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僅有的研究也較多的停留在高等教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方面,對于協調性研究不足。界定和度量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性方法的文獻資料較少,理論和方法還不是很成熟(高耀,2010)。實證研究中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科學性、簡潔性、代表性、客觀性、系統性、差異性以及數據可獲性等基本原則,但已有的各類指標體系或缺乏科學性或缺乏客觀性、差異性。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在實證研究中,指標的選擇與分析模型的選擇同樣重要
在實證研究中,指標的選擇、體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選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指標進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舒爾茨把資本分解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部分,通過計算一定時期內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資本存量和教育資本收益率來測量教育的經濟效益。中國學者崔玉平(2001)采用丹尼森的算法即教育綜合指數法計量出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樊華(2006)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和模糊數學的隸屬度概念,建立了復合系統協調度評價模型,對中國1990—2003年高等教育與經濟復合系統的協調度進行了實證分析。其中協整分析理論是近年來處理非平穩經濟時間序列之間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的有力工具,但協整關系是一種長期均衡穩定關系,這種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需要用格蘭杰因果關系進行檢驗。此外誤差修正模型不僅能彌補長期靜態模型的不足,反映不同時間序列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又能反映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修正的機制。通過三種分析方法的相互補充、分析結果更科學。綜上,筆者主張可通過建立協整方程、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檢驗、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對區域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指標數據進行分析。
(三)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階段協調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的設想
基于以上研究,筆者從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經濟發展總量、經濟發展結構、經濟發展質量等方面對指標體系的構建做了嘗試。具體(見下圖):
參考文獻:
[1] 崔玉平.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J].教育與經濟,2001,(1):31-37.
[2] 孫紹榮,等.高等教育與經濟水平關系的國際統計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1,(4):30-31.
[3] 傅征.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90.
[4] 晏成步,高金嶺.大眾化進程中中國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的空間特征探析[J].現代大學教育,2009,(6):43.
[5] 劉麗,歐向軍.蘇北高教服務蘇北經濟的相關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6):53.
[6] 李新榮.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64.
[7] 王萍.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甘肅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2):140.
[8] 張麗峰.河北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4):105.
[9] 賈彥東,張紅星.區域性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06,(3):94.
[10] 高耀,劉志民.長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與經濟水平協調度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0,(3):58.
[11] 孫希波.黑龍江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