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河南焦作市為例,基于2002—2008年的建設用地數據和社會經濟的相關數據,研究了建設用地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供依據。并選取總人口、城市化率、GDP、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生產總值等社會經濟指標,定量分析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建設用地變化的影響過程。
關鍵詞:建設用地;社會發展;相關分析;經濟發展;焦作市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164-02
引言
焦作市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幾年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本地資源和優勢,大力培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旅游業,使國民經濟從低速徘徊中走上了快速發展軌道,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焦作特色的經濟轉型之路:焦作立市的基礎是工業,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也在工業。因此建設用地擴展是經濟需求增加于技術進步條件下農用地釋放的結果,也是人們對相應的生態瞬時保持忍痛的結果。
一、焦作市建設用地現狀
土地利用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焦作市土地利用一級地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擴展、道路建設、工業發展和興修水利等都對建設用地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比2002—2008年的土地利用狀況(見表1),從中找出土地利用規律和建設用地變化趨勢。
從表1可以看出,焦作市土地利用總的變化趨勢是農用地的數量穩中有增,主要原因是焦作市重視耕地的占補平衡工作,在2003年開發增加耕地573 hm2,多集中在溫縣黃河灘,復墾增加237.8 hm2,整理增加1 766.5 hm2。建設用地逐漸增加,其來源主要還是來自耕地,其用途大多數用于居民點及獨立工礦和交通運輸用地。建設用地中的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增加了3 736.4hm2,交通運輸用地增加了1 727.5 hm2,未利用地面積有所下降。
二、影響建設用地面積變化的社會經濟因素
影響建設用地面積變化的因子錯綜復雜,包括人口、城市化率、經濟發展水平等因子,而在短時間序列內,人口因素對建設用地面積的變化影響程度有限,導致建設用地面積變化主要是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的增長伴隨著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結合焦作市的現實狀況,采用2002—2008年六年間人均GDP、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人口、城市化率、工業生產總值等指標,代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與建設用地面積的變化,作動態相關性分析,以定量分析社會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面積變化的影響。
1.建設用地規模與總人口、城鎮化水平的關系。人口總量和人口城鎮化水平是反映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表征指標[1],而建設用地是以空間效用滿足人們的需要,人類對空間效用的追求,直接表現為對土地的需求,因此人口的增加必然帶來建設用地的更大需求。隨著總人口從2002年的336萬增長到2008年的347萬,城鎮化率相應地從0.29增加到0.45,說明建設用地規模和總人口規模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同樣城鎮化的增長速度和建設用地規模的增長速度也比較協調。一方面,社會發展成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另一方面,城鎮化的適度擴展保證和推進了焦作市社會的發展,兩者良性互動,發展態勢良好。
為了進一步說明建設用地規模與人口之間的相關性,用SPSS軟件對建設用地規模及總人口和城市化作相關性分析,其相關系數(見表2)。
表2 焦作市建設用地規模與人口和城鎮化率的相關系數
注:樣本數為7,雙尾檢驗結果在0.01水平之間。
根據相關系數矩陣,總人口規模和城鎮化率的相關系數高達0.937,說明焦作市2002年以來城鎮化水平隨總人口的增加在提高。同時建設用地規模與總人口和城鎮化率都有顯著的關系,說明建設用地與人口因素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隨著總人口和城鎮化率的提高,建設用地規模逐漸加大,符合焦作市建設用地發展的現狀。
2.社會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規模擴展。為了分析建設用地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本研究選取經濟總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等因素,通過相關分析等分析手段來分析建設用地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
2002年焦作市GDP為287.62億元,2008年增加到1 031.59億元,是2002年的3.59倍,與此同時建設用地規模也62 786.17公頃擴展到68 300.71 公頃[2]。經濟發展是建設用地規模擴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一方面,GDP與建設用地規模擴展成正相關,相關系數達0.88(見表3),二者相互促進,GDP
表3 焦作市建設用地規模與GDP和工業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
注:樣本數為7,雙尾檢驗結果在0.01水平之間。
的增長帶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展,同時,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展又滿足和促進了GDP的增長;另一方面,建設用地規模擴展速度又低于GDP增長速度,這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焦作市“北山、中川、南灘”的地貌特征,決定了土地利用類型的多樣性。審批建設用地中實際土地可利用率低,不得不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積,使得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相對較高;(2)與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2002年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為14.8∶52.6∶32.6,2008年三產業比重達到8.1∶66.9∶25,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展。
3.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規模擴展。2002—2008年期間,焦作市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加,2002年焦作市固定資產投資為72億元,2008年增加到636.14億元,是2002年的8.84倍,快于建設用地規模擴展的速度。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規模擴展成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84(見表4),說明固定資產投
表4 焦作市建設用地規模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系數
資力度的加大,在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驅動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另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建設用地規模擴展速度,說明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在加大,土地利用集約程度不斷提高。
三、實現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措施
1.加強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合理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增量指標,優先支持重點城鎮發展用地及產業集聚區用地,重點保障符合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重點項目用地。制定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指標體系,充分挖掘各業各類用地潛力;強化用地定額指標控制措施,合理調控土地供應規模、結構、時序;重點盤活“批而未用、供而未用、低效使用”三類建設用地。
2.通過擴大增量與盤活存量來增加建設用地的供應。理順盤活存量用地的投資收益機制,加大低效利用和閑置建設用地的整理和合理流轉,將其盤活,增加投資效益,嚴格控制城鎮建設范圍,重挖潛,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增長速度。
3.優化建設用地布局,控制城鄉建設用地擴展。優化城鄉用地結構與空間布局,推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城鎮與農村平等互利、良性互動的用地機制。嚴格控制城鎮工礦和農村居民點用地的擴展邊界,將城鎮工礦和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嚴格限定在擴展邊界內,明確管制規則和管理措施,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盲目無序擴張。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影響建設用地規模的因素多種多樣,包括自然、社會、經濟等,這些不可分割的因素的合力形成來建設用地規模擴展的動力機制,共同影響著其用地規模的變化[3]。因此只有集約節約利用建設用地,才能緩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農業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帶來無限契機,應加大對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丁洪富.試論建設用地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8,(4):43-47.
[2] 國家統計局.河南省統計年鑒(2009)[K].北京:統計出版社,2009.
[3] 李如海,黃賢金,呂亞生,等.江蘇省土地利用戰略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