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航線網絡規劃是影響航空公司競爭能力的重要經營決策問題。首先對航線網絡規劃的含義和主要任務進行闡述,其次基于中國航空業的市場狀況重點研究了影響航線網絡規劃的內、外部因素,為航空公司科學進行航線網絡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航線網絡規劃;影響因素;航空公司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035-02
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長距離旅行需求的增長,航空運輸作為一種現代化快速運輸方式得到了快速發展。2010年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郵運輸量達536億噸公里、2.67億人和557萬噸,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105%、93%和82%。根據相關統計部門預測,未來五年中國民航業投資規模在1.5萬億元以上,“十二五”期末,年旅客運輸量達到4.5億人,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30個以上。這表明,民航業在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和服務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航空公司作為民航業的主要力量,在民航市場的發展中不斷成長,然而面對外航的不斷進入、有限的市場需求、鐵路提速和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航空市場的競爭也不斷加劇。航線網絡規劃作為航空公司重要的戰略決策,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手段。通過規劃合理的航線網絡,可以使航空公司在滿足市場需求、爭取發展機會和有效整合內部資源之間進行良好的平衡,對增強自身競爭力和提高運營收益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內外一些理論學者對航空網絡相關問題的研究雖然范圍很廣,涉及的學科眾多,包括運營收益、地理、交通、運籌等,但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航線網絡的特征、設計、不同結構的優劣以及產生的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分析,目前很少有文獻從航空公司長期戰略角度對航線網絡規劃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對國內航空公司調研總結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歸納了影響公司航線網絡規劃的內外部環境因素。
一、航線網絡規劃的含義與作用
1.航線網絡規劃的含義與主要任務。航線網絡規劃是航空公司對未來所運營的航線和市場戰略布局、航線的組織形式(航線結構)、航線的市場規模和生產經營指標等所作的長期系統規劃。
2.航線網絡規劃的作用。航線網絡體現了航空公司的服務范圍和經營規模,反映出航空公司的競爭能力、成本收益和服務水平,同時也是航空公司開展其他工作的基礎。(1)航線網絡規劃是影響航空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性決策。一般來說,通過行業內外環境的分析,航空公司的規劃部門根據公司發展的需要、公司的市場定位、聯盟策略等,會首先對未來公司的航線網絡結構進行系統規劃,使其符合公司的發展速度,滿足未來公司的戰略發展目標。只有在航線網絡結構明確的基礎上,航空公司才能進一步制定機隊規劃、航班時刻規劃、機隊維修計劃、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戰略規劃。因此航線網絡規劃對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戰略意義。(2)航線網絡規劃影響到航空公司的經營目標。明確企業的經營目標直接關系到航空公司的資源分配,尤其是航空公司的三大資源:飛機、機組和航班的規劃與調配。而航線網絡規劃是針對航空公司三大資源合理調配的先決條件,沒有一個合理的航線網絡規劃,就不能確定航空公司的主營市場,造成盲目地經營。(3)航線網絡規劃影響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戰略聯盟的綜合競爭力。從世界范圍來看,航空業的競爭已從單個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延伸到了航空公司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也就是航空聯盟之間的競爭。同時,受各國家航權的限制,單個航空公司無法建立遍布全球的航線網絡,航空聯盟的出現,使得航空公司通過聯盟得以調高市場競爭力,從而得以提高進入市場的速度,遏制和鼓勵競爭對手,而那些沒有結盟的航空公司則面臨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二、影響航線網絡規劃的外部環境因素
1.區域宏觀經濟環境因素。航空公司在考慮市場戰略布局和選擇時,為保障公司收益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會首先依據各區域市場需求規模和增長率的預測,選擇市場增長潛力較大的區域作為航線網絡布局的重點方向。而各區域宏觀經濟環境因素與運輸市場需求是密切相關的,如國民生產總值、地區人口數量和生產總值、地區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等不僅直接反應出該區域目標旅客的購買力水平,同時也是形成航空市場有效需求的構成要素。
2.航權開放和空域開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航空公司航線開辟、產品規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空域的開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規、政策以及軍事因素都限制了空域的開放,航空公司是依靠天空開展自身的運營的,天空不能開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航空業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航空公司市場進入機會和航線連接方法,限制了航空公司的生產運營。
3.市場需求水平。航線網絡規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合理的優化和開拓航線網絡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可以說航線網絡規劃中,對市場需求的掌握是航線網絡能夠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影響到航線是否有充足的需求保障,同時也影響到產品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制定航線網絡規劃必須充分地對現有的航線市場情況做出評估并對未來需求做出動態的預測,力爭最大限度的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
4.市場競爭程度。航空公司在進行航線網絡布局之前必須綜合評估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競爭狀況,結合自身條件利用航線網絡規劃塑造差別化競爭優勢。一般而言,市場競爭程度取決于兩個方面:空運行業內的競爭程度和替代品的競爭水平。目前國內干線普遍存在資源飽和、運力過剩的現象,在現有價格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供大于求的局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競爭十分激烈。另外,高速公路的開通、鐵路的提速和高鐵網絡的建設,對航空公司中短途航空運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目前,一些航空公司為避免國內航空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紛紛計劃開辟或加密國際航線,通過優化遠程航線和洲際航線,加強樞紐建設,將其短程航線和遠程航線相結合,增加中轉旅客流量,進而提高經營效益。
5.地方政府的政策。民航運輸業作為城市間資源交換的載體,把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在世界范圍內吸納和集聚生產力的各種能量和要素。因此,目前各級地方政府都很重視利用航空運輸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優越的商務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與規劃。
6.運輸機場的保障能力。運輸機場是國家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航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機場的地面保障能力(機場地面保障設備、機場容量、空管設施設備等)不僅會影響航線的開辟、機型和時刻的安排,還可能影響區域航線網絡覆蓋范圍,是航線網絡發展的約束條件。
三、影響航線網絡規劃的內部因素
1.航空公司的市場定位及戰略目標。每個航空公司都有特定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明確了航空公司的市場定位和顧客群體,這些會直接影響航線網絡模式的確定。例如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成立之初就有清晰的市場定位:服務的目標顧客為旅游休閑旅客和自費的短途商務旅客,將自己定位于低成本運營的地區航空公司。因此,西南航空專門尋找被忽略的國內潛在市場,遵循“中型城市、非中樞機場”基本原則,放棄樞紐輻射式航線布局,航線結構基本以城市為主,并逐步發展成蛛網式網絡。
2.航空公司的客戶結構。在設計航線網絡時,航空公司總是想用較少的飛機或航班來滿足市場需求,且希望獲得低運行成本、高載客率,以便獲得最大利潤;而旅客則對高航班頻率、多直達航班、少轉機時間等高質量服務充滿期待。由此可以看出,在航線網絡設計時旅客的預期和航空公司的收益之間存在沖突,要設計出合理有效的航線網絡必須兼顧航空公司和旅客兩方面的利益。同時不同類型的旅客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商務旅客對于航空公司的要求主要是快捷、舒適、準點與高的航班頻次,但休閑旅客更多關注的是對機票價格和購票限制條件。合理的分析市場客戶結構,正確認識主流旅客群體,準確把握各類型旅客的消費需求,有助于航空公司全面掌握旅客的行為特點,靈活調整航線結構,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經營效益。
3.航空公司現有資源條件。航線網絡規劃力爭尋求市場需求與公司資源的有效匹配,經營特定的航線要求航空公司必須具備相關的資源條件(包括現有航線網絡、公司各基地的分布、機隊規模與結構、機型、飛行和機務人員的數量、時刻資源的可獲取水平、資金實力等)。因此航空公司必須以企業自身條件為基礎,充分考慮航空公司現有航線網絡結構以及規劃期內可用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其他各種資源條件,來制定符合航空公司實際的航線網絡規劃。
4.航空公司市場開發能力。航空公司市場開發能力包括開發航線的能力、培育航線的能力以及如何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等,取決于航空公司高層領導的重視程度、市場主管部門的開發能力以及公司內部各部門的協同水平。當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和市場開發能力時,無論開辟一條新航線或是撤出一條老航線,收益的把握都將更大,進而增強了航線網絡調整和優化的靈活性和可行性。
5.航空公司重組和聯盟策略。對于航線網絡規劃的影響隨著公司的不斷擴大,影響越來越大。航空公司通過聯合和兼并,不斷擴大機隊規模,擴大航空公司的網絡,以拓展市場提高競爭能力。同時,能夠更好的發揮大集團優勢,更具規模經濟效益和運營效率的樞紐網絡結構被大型航空公司普遍采用,替代了原來的城市對或單樞紐航線為主的結構。因此航空公司重組和聯盟對航空公司的發展和網絡結構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重組或加入聯盟的前提條件就是航線網絡規劃, 只有航空公司的航線網絡結構和規模能夠滿足聯盟伙伴或新公司發展的需要,這種雙贏的效果才能夠使航空公司在航空業中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2007年12月12日國航正式宣布加入星空聯盟,將其豐富的航線網絡與星空聯盟強大的國際航線相連接,進行全球網絡的優化和互補。通過聯盟網絡國航可以飛往全世界162個國家的975個目的地,網絡遍布全世界,使國航航線網絡范圍延伸到以前市場的空白地區,提高了網絡質量,增加了網絡收益,同時使聯盟收益達到了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國民用航空局.2010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Z],2011-05-04.
[2] 于曉暉.深圳航空公司航線網絡研究與規劃[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1.
[3] 朱金福,等.航空運輸規劃[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8.[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