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被譽之為朝陽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立竿見影。寶雞交通便捷,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加上各級政府政策支持,發展旅游得天獨厚。發展旅游必須樹立品牌意識,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寶雞是炎帝故里,以此為品牌定會培育出寶雞旅游產業的地域特色。
關鍵詞:寶雞;炎帝文化;旅游;品牌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178-02
1993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為寶雞欣然寫下了“開發古陳倉,建設新寶雞”的題詞,這不僅肯定了寶雞悠久的歷史,而且為寶雞如何挖掘利用好本地歷史資源,推動寶雞經濟發展這一重大現實問題提供了研究課題。多年來,寶雞學人一直努力探索,積極為地方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意識到:充分利用好寶雞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寶雞旅游產業的繁榮興盛,是帶動寶雞經濟快速發展的便捷、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旅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談論的話題,旅游業也逐步成為一門具有生機活力的新興產業。據研究,由旅游業帶動與其有較大關聯的經濟產業部門30~40個,世界旅游組織的資料顯示,旅游業有較高的經濟乘數效應,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業每直接增加一個就業人員,社會就能增加5個就業機會[1]。由此可見,旅游對于經濟的拉動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樹立響亮的文化品牌,把旅游業培育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使之推動寶雞經濟發展。
一、寶雞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優勢
1.政策支持。黨中央在1999年做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寶雞地處西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同時,陜西省委、省政府也把旅游業確立為全省五大特色產業之一,做出了《關于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寶雞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政府有關政策,對寶雞的旅游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下發了《寶雞市旅游業發展實施意見》,把旅游業確定為支柱產業,積極實施旅游帶動戰略,提出了以新思路、新觀念、新規劃來開發旅游產品,策劃旅游市場,推動旅游名市建設,并明確提出寶雞市發展的中長期戰略目標是將寶雞建成工業強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百萬人口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2000年寶雞市榮獲“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2001年,寶雞市政府委托陜西省旅游設計院編制了《寶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為寶雞旅游業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2007年,寶雞市副市長徐強在新歐亞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上提出要“做大做強寶雞旅游業”[2]。
2.交通便捷。寶雞位于西北地區的東部,關中盆地的西部,東接咸陽、西安,南連成都,西通蘭州,北達銀川,具有“承東啟西,聯南通北”的地位。同時寶雞地處陜、甘、川三省結合部,因而成為連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匯,南北縱深與各大鐵路網相連,是亞歐大陸橋——隴海線上第三個大“十字”;310國道、川陜路、寶平路、西寶高速公路以及110條支線公路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資源調配十分便利。
3.底蘊深厚。寶雞歷史悠久,長期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片熱土上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北首領遺址;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及炎帝祠和炎帝陵;文王訪賢的美談,姜太公及釣魚臺;周族的發祥地——周原遺址;“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及周公廟;精美絕倫的西周青銅器;創中國考古五個之最的秦宮一號大墓;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第一文物的石鼓文;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燕伋及望魯臺;韓信助劉邦稱帝的謀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漢伏波將軍馬援墓;史學名家班固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及五丈原;隋唐帝王避暑圣地——九成宮;唐代皇家寺院“法門寺”;關學大師張載及張載祠;大文豪蘇軾及所建之東湖;吳玠、吳麟兄弟抗擊金軍的險隘——大散關;龍門祖師丘處機及龍門洞;道壇怪才張三豐及金臺觀等等。
面對豐富的文化資源,急需解決的是全力打造品牌文化,樹立寶雞旅游文化產業的金子招牌,而炎帝文化就具有這樣的特質和挖掘的空間。
二、將炎帝文化作為寶雞旅游產業品牌的可行性
1.炎帝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著名的學者文懷沙先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將中國文化模式的創發與演進視為一個不斷層累的過程,便不能不溯本求源,向‘生于姜水’的炎帝及其所開創的姜炎文化對中國文明進程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予以全新的關照。從這個意義上說,‘寶學’實際上是一種‘根學’。”[3] 既然是一種“根”,那么它蘊涵其中的文化內涵,必定成為凝聚炎黃子孫的強大精神感召力。這份珍貴的遺產,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并利用好,以此形成寶雞旅游文化產業的品牌,定會培育出寶雞旅游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
2.寶雞為炎帝故里已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目前,各地競相爭奪炎帝這塊招牌,正好充分說明炎帝文化的重要性已為大家所認識。湖南株洲、湖北隨州、山西高平等地的宣傳力度很大,均有意打造“炎帝故里”文化品牌,但客觀公正的講,寶雞更具優勢。有關炎帝的文獻記載較早而又可靠的是《國語·晉語》篇。“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4] 在此,提出了炎帝活動的主要區域是在姜水,一般認為,姜水就是今天寶雞市內的清姜河。這則史料著名的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這樣講過:“這個記載比較重要、可靠具體、地點明確,不可能想到其他地。只能想到寶雞,遠到周原一帶。姬水與姜水今固不能確指,但其范圍肯定是在寶雞,在陜西周原一帶和寶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什么問題的。”[5] 這一結論也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和支持。盡管在上述幾地也有炎帝活動的遺跡,但與寶雞的炎帝應該是一種“流”與“源”的關系。
三、樹立炎帝文化品牌的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炎帝文化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由于長期以來宣傳不足,致使寶雞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不是非常響亮。近年來對這一問題有所重視,2005 年、2006 年、2009年,寶雞市成功舉辦了三屆全球華人省親祭祖大會,“ 全球華人老家——寶雞”的城市品牌開始占據市場,使華夏子孫尋根成為可能。這樣大規模的宣傳是必要的,但缺乏持久性,因而還應該從一些細微環節入手進一步加強宣傳。比如在外來人口流動量大的火車站等公共場所雕刻炎帝像,激發外來游客的好奇心和興趣;將最主要的街道以炎帝路進行命名,彰顯寶雞城市的文化底蘊;每年政府組織祭祀炎帝時能否邀請到國家級的領導人參加,并通過省級電臺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直播,還可積極主動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頻道提供寶雞祭祀炎帝活動的新聞線索和圖片。
2.加大資金投入。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旅游產業是一項大投入、大產出的行業,資金不足必會制約其發展速度。如何廣開財路,為打造炎帝文化品牌提供穩定而充足的資金來源,成為焦點。根據市場經濟的特點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趨勢,結合一些地方實踐可采取以下渠道。(1)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采用多種形式,積極引進、大膽利用外資、僑資、合資。(2)多方投入。所謂多方投資就是在統一規劃下,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調動全社會力量。(3)政府加大投資。地方財政在國民經濟預算中,對旅游業的直接投入應比過去有較大增加。(4) 建立旅游發展基金。從旅游企業的營業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經費來建立旅游發展基金。(5)建立股份制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可以迅速募集股金,集中大量資本從事大規模開發經營[6]。
3.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現有旅游行政管理人員實踐經驗豐富,但專業基礎較差,直接導致寶雞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軟件”條件較旅游發達地區差距很大。因而加強與旅游院校的聯系和合作,培養更多愛旅游、懂經營、善管理、干實事的專門人才,以保證旅游從業人員良好的業務素質,促進寶雞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穩步提高。寶雞文理學院開辦了旅游專業,掛靠歷史系,學生既熟悉相關的歷史知識,又懂得旅游管理的整套理論與方法,是理想的人才資源。
4.借助“黃帝效應”[7]。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統一的象征,炎黃文化是聯系華夏子孫的精神紐帶。寶雞借助“黃帝效應”得天獨厚,可在黃陵開設炎帝宣傳欄,使祭祀黃帝的游客能夠順便祭祀炎帝,游覽寶雞,讓游客真正體驗作為炎黃子孫的榮耀。
參考文獻:
[1] 洪曉云,屈桂琴.旅游業為國民經濟賺大錢[J].旅游經濟,1997,(3):21.
[2] 徐強.做大做強寶雞旅游業[J].大陸橋視野,2007,(8):34-35.
[3] 文懷沙,邵盈午.中華根與本[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3.
[4] 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國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10.
[5] 鄒衡.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G]//霍彥儒.炎帝與漢民族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
[6] 劉哲民.寶雞旅游資源及其開發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8,(7):96-97.
[7] 姚錄岐.把“炎帝故里”的文章做透——寶雞旅游業的最佳切入點[J].企業研究,1999,(2):9.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