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經濟學理論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和教學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目前中國高校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積極探索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目前其改革的重點是盡快實現經濟學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經濟學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高校;考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292-02
經濟學是目前中國高等院校經管類及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理論課程,但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大學生對此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也降低了本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改革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與創新教學模式
目前,中國高等院校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在普遍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灌輸教育”、“滿堂灌”和理論脫離實際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些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經濟形勢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暴露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正面臨著亟待更新的重任。特別是“灌輸教育”仍然作為經濟學教學的主要方式,限制了大學生的個性、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與中國教育的“三個面向”目標背道而馳。
特別是灌輸教學作為一種強制、封閉、被動的教育模式,無視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抑制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趣味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現在很多高校講授經濟學課程的老師,早已意識到填鴨式的灌輸教育的危害性,并嘗試了許多讓大學生在快樂、主動和思考中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對高校經濟學教育的本質及目標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沒有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進行必要的思考和研究,在經濟理論課教學中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延續灌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創新,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在經濟學課程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盡快改變灌輸教育方法和創新教學模式是關鍵。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積極開展師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學習的經濟學原理要與經濟生活和經濟實踐相聯系,允許學生對經典作家的理論進行質疑,對一些學術界存在爭議的思想理論教師不應輕易表達自己的好惡和傾向,對現實中出現的經濟問題用什么經濟學原理來解答老師可以進行適當啟發和引導,具體答案應由學生組織設計。除了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之外,教師要允許學生說錯話和敢于提出不同觀點,不能每一個問題都制定一個標準答案,否則學生就不會積極思考問題,從而缺少懷疑與創新精神,一旦形成某種思維定式就會束縛創造力的培養。
二、樹立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教學理念
現代高校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理論課教學,應當適應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形勢,緊跟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把握時代文化發展脈搏,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當然,任何一門課程都不可能創立一個最佳的教學模式,它總會反映出學科和教師的個體特征,經濟學也不例外。但是,理論課教學應緊跟時代步伐,樹立新的和科學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具體而言,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目標應當符合以下理念:一是有利于學生理論素質的全面發展,能使學生的理論天賦得到充分展現,而不能抑制學生的理論創新的潛能;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能夠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與環境,而不能讓學生產生思想壓抑或受強制學習的感覺;三是能夠使學生擺脫書本中條條框框的束縛,對課本中的個別理論觀點產生置疑,并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實現創造性學習;四是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能夠用所學的經濟理論對照和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與經濟問題;五是有利于開發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為發現和培養經濟管理和理論研究方面的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同時,經濟學教學要結合時代經濟特點,積極擴大學生的理論視野。當今開放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思想,客觀上需要營造一個開放性的經濟學教學氛圍,針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興趣廣泛和善于理性思考的特點,在講授課本內容時可以適當結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特點,分析某些經濟熱點和重大經濟事件,或者給學生講解一些課外相關材料,或者給學生介紹中外學術界關于本學科的不同的新思潮、新觀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也可以師生開展“互動式”交流討論,互問互答,互相啟發,教學相長,最后達到去偽存真和開啟思路的目的,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書目和材料,督促學生寫讀書筆記,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了解國內外經濟信息及知名經濟學家較為前沿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學生的理論視野。
三、探索新的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應該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和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1.善于使用區別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手段。基礎教育階段由于受到學生年齡、心理、思維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施行的基本上是屬于“灌輸教育”的模式,教師是教育的主角,學生多數情況下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暴露出一些弊端和受到了挑戰,但是還是能夠被多數人接受的。而高等教育階段則有所不同,學生年齡一般進入成人階段,抽象理論思維能力大大增強,掌握的理論知識已比較豐富,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較強。因此,高校經濟學教學應當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功能,使學生學習變成一種積極主動、探索創新的活動,大學生視野開闊,興趣廣泛,已經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和教科書中的內容,對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授課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當代大學生普遍厭惡空洞的說教,不愿輕信盲從,敢于向權威挑戰,喜歡“用事實說話”,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經濟學課程教學時,應當多利用經濟生活中的事例和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所學的知識理論真實可信和學有所用。案例教學在國外高校經濟學教學中已被廣泛使用,教學效果也很好,但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國高校經濟學教學中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這方面應當很好地借鑒國外的經驗。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習內容適當安排和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多深入城鄉和企業進行實地考察,甚至建立一批實習參觀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和感悟所學的經濟理論。同時,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可以適當聘請有關部門的專業人士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講座,也可組織學生到有關經濟部門、企業去實習和見習,使其了解社會經濟實際、掌握業務本領和檢驗所學經濟理論。
2.采用啟發式教學,積極開展正面引導。針對一些青年學生心理不夠成熟、情緒易波動、看待問題容易偏激等特點,適當采用啟發式和正面引導的教學方法效果會更好。例如,對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對于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大量腐敗現象,很多學生會產生憂慮、激憤或消極情緒,個別同學如果對這些現象不能辯證分析和冷靜思考,就會出現過激反應,教師這時若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就很難達到教育效果與目的,必須多運用啟發式、誘導式、問答式、比較式等教學方法,從正面進行積極地引導,讓學生明白社會總是在不斷進步,經濟在不斷發展,成功會取代失敗,正義遲早要戰勝邪惡的道理。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差異特點,采取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學方法,發揮每個學生的思維和認識特長。
3.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針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理論抱有濃厚的興趣等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利用多媒體、網絡、電視錄像、課件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結合講授內容,適當給學生放映一些相關的紀錄片、專題片和專家講座錄像資料,就會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直觀易懂和豐富多彩,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更新的教學模式,吸收傳統教學方法中一些好的因素,摒棄傳統教學中單一、呆板、落后和不適應大學生心理特點及現代教學規律的教法,使現代教學方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多樣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特點。
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方法,老師都必須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事實、平等探討的原則,并且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懂得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有扎實的專業功底。例如,課堂討論作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既能給學生營造一種學術氛圍,又有利于培養學生不懼怕權威、不盲從課本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還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在討論課上既是組織者,又是平等的參與者,師生展開平等對話和共同探討,消除學生怕說錯話挨老師批評或影響考評成績等思想顧慮。同時,教學改革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特別在學術水平、教學業務水平、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靈活把握教材和課堂教學的能力等方面,比以前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在從事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教師,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教師,有些不是經濟學專業科班出身,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系統地接觸過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特別是不大了解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這給教學工作和課程改革帶來了阻力,針對這種局面,加強有關教師的業務進修和脫產培訓已成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劉國光.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經濟研究,2005,(10).
[2] 方福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育,2005,(9).
[3] 楊波.適應經濟學發展趨勢的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經濟,2007,(5).
[4] 鄒向群.素質教育下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6,(9).
[5] 王瑛.淺析《西方經濟學》課程建設[J].高教論壇,2005,(4).
[6] 初鳳英.《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3,(6).[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