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盈余管理是使主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ST公司為避免被暫停上市或退市,有較強的盈余管理行為。ST公司盈余管理的行為方式主要有:不恰當的確認收入和費用、關聯交易、政府補貼、債務重組、規劃合并報表范圍等。選擇滬市和深市A股89家ST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提出假設,建立線性回歸方程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ST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為方式偏好,且偏好的順序為: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補貼收入。由此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議控制和治理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
關鍵詞:ST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方式偏好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074-03
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企業管理層利用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性,控制或調整企業對外財務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以達到盈余管理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著盈余管理行為。ST公司(Listed Company under Special Treatment)是中國資本市場所持有的現象,是指證券交易所對出現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給予的特別處理。按照證券法及公司法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對其股票暫停上市,在限期之內沒有能夠消除的,將對其股票終止上市;如果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的運營正常,且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值,則企業將被撤銷特別處理。因此,ST公司出于為避免被暫停上市或退市的目的,會有較強的盈余管理行為。通過對其ST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方式的研究達到幫助各個報表信息使用者減少盈余管理對決策的影響,和幫助政策制定者完善制度減少盈余管理的空間。
一、ST公司盈余管理的行為方式
在獲取籌集資金的機會、得到高額管理報酬、避免證券監管部門的懲罰等動機的驅動下,ST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不僅利用現行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而且還利用關聯企業、股東以及政府的扶持進行盈余管理。
(一)不恰當地確認收入和費用
由于現行中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對會計政策具有一定的選擇權,在權責發生制原則和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基礎上,一些交易和事項的相關收入與費用的確認,往往需要依靠管理人員的主觀判斷,這就給ST公司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的機會,通過人為地改變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原則以及改變交易確認的時點來調節盈余,以達到平滑收益、虛增收益或轉移收益的目的。不恰當的確認收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未滿足確認條件下確認收入;二是虛構收入。不恰當的確認費用體現在以下方面:加大企業的投資、籌資費用,預提或者少提各種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如加大企業的大修理費用,提前大額提取折舊或者加速企業的折舊還對企業各種基金的提取等等。
(二)關聯交易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2006)》的規定,在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關聯方之間進行的交易即為關聯方交易。如果關聯方之間的交易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則不會對交易結果產生異常影響。然而許多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并不是采取市場價格,而是內部制定價格,這就造成一方或者兩方對自己的盈余能夠進行操控的空間,由此虛增或者虛減企業的利潤,當然還可以達到企業避稅的目的。關聯交易的行為體現在關聯方之間進行的購銷商品與提供勞務、資產的托管經營、資產轉讓和置換等交易行為。
(三)政府補貼
為了保護國民經濟的發展,維持國民經濟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合理性,政府部門被允許能夠給予某些行業、公司必要的扶持補貼。另外,公司利用上市募集到的資金對于推動當地經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些當地政府為了保留當地企業的上市資格,常常會給予企業行政支持。常見的方式有財政補貼的政府扶持、稅收優惠、利息減免和政府暗中給予的補貼。例如對企業所得稅的返還,上市公司先按照稅法規定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然后地方政府給予10%的返還,由此實際僅僅支付了15%的所得稅。
(四)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是指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決同意債務人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即在債務問題上債權人做出債務上的讓步。會計準則上規定債務重組中被豁免的金額可以計作企業的營業外收入,上市公司利用這一準則規定,采用債務重組方式調增企業利潤。
(五)合理規劃合并報表范圍
根據相關規定,集團公司應確認合并報告編制范圍,以此編制合并報表。因納入合并報表編制范圍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會直接影響合并會計報表的結果,所以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就成為了編制合并報表的重要問題。因為合并報表的范圍可以變更,所以上市公司就可以通過改變合并報表范圍來調整公司的利潤額。通常做法為選擇盈利的子公司納入合并范圍,剝離掉一些虧損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
二、ST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方式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擇深市證交所A股和滬市證交所A股,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由于連續兩年虧損而被特別處理且當年度實現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即ST公司共89家作為研究樣本。
(二)研究假設
已有學者對于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實證驗證,證實了ST公司在扭虧為盈年度存在著盈余管理行為。由于進行盈余管理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會和公司的成本以及其他一些關聯,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設:ST公司在扭虧為盈年度的盈余管理行為方式上存在偏好。
(三)模型建立
結合所要研究的內容和上節對于盈余管理行為各種方式的介紹,將構建一個線性回歸方程對ST公司進行檢驗,見公式1。
=b1+b2+b3+b4+b5(1)
其中,ΔNPt表示第t年凈利潤與第t-1年的凈利潤之差;ΔMBPt表示第t年主營業務利潤與第t-1年的主營業務利潤之差;ΔNNOt表示第t年營業外收支凈額與第t-1年的營業外收支凈額之差;ΔIIt表示第t年投資收益與第t-1年的投資收益之差;ΔSIt表示第t年補貼收入與第t-1年的補貼收入之差;At-1表示第t-1年的總資產,將其作為分母是為了有效的消除樣本公司經營規模變化對模型檢驗的影響。
通過前面的敘述,ST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時往往并不只采用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混合,公式(1)中并沒有包含公司所有的非經常性損益方式,比如關聯交易、稅收減免與返還和減免利息、預計負債的轉回等。因為這些指標的測量非常復雜,在企業中不容易區分,即這些指標對于凈利潤的影響數值很難從中分離出來。在公式中沒有單獨設置關聯交易、稅收減免與返還、資產重組相應的這些變量指標,而是通過把這些變量指標分散在每個變量中來體現。
對公式(1)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中如果回歸方程中的自變量的參數估計顯著為正,即變量系數顯著為正,則代表該變量對公司的凈利潤的變化起到了正相關的作用;如果回歸方程中的自變量的參數估計顯著為負,即變量的系數顯著為負,則代表該變量對公司的凈利潤的變化起到了負相關的作用。同時,我們可以根據參數值的大小來估計該變量對公司利潤影響程度的大小,即通過參數值的估計大小來判斷公司管理當局更加偏向于利用哪種方式進行盈余管理的操縱。
(四)檢驗與研究結果分析
對89個樣本數據進行回歸檢驗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方程回歸系數檢驗結果
資料來源:運用SPSS18.0軟件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出。
本方程的擬合度調整的R2=0.71704,說明回歸方程較好的解釋了樣本數據;在顯著水平0.05下,F的檢驗值15.616,大于F臨界值,說明該線性方程在95%的置信水平內顯著成立。
從模型的系數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模型自變量系數的T檢驗值分別為5.170121、6.411288、3.703130、2.165312,大于在顯著水平0.05下,T檢驗臨界值。所以各自變量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在各自變量系數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各自變量系數為正,說明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補貼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對ST公司在扭虧為盈年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依各個自變量系數的大小進行排序,分別為投資收益(2.103210)、營業外收支(1.512301)、主營業務利潤(1.435212)、補貼收入(0.513219)。因此,我們可以看出,ST公司在扭虧為盈年度,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對凈利潤的作用大于主營業務利潤。且投資收益對ST公司的扭虧為盈起主要作用,即是ST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較偏好的盈余管理行為。
通過證明,假設得到驗證,受到特別處理的ST公司在扭虧為盈年度利用調增盈余的會計行為方式選擇上存在偏好。盈余管理偏好順序為: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補貼收入。
三、政策性建議
為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上市公司保證盈余管理方式的合法合理性,繼而也就保障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對于穩定市場經濟秩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健全和完善會計準則機制
ST公司在利用手段進行盈余管理行為時,其目標動機是為了避免被特別處理和被退市,即為了擺脫ST帽子,這些行為之所以會發生就其原因是企業的會計準則的不完善,使得ST公司可以就此鉆了會計準則的空子。雖然中國證監會已經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已經和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防范,但采取的力度還不夠大和范圍還不夠廣,因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措施來建立一個高質量的會計制度,健全會計準則和完善會計機制的建立。一是明確會計準則制定人員的范圍;二是建立會計準則評估機制和完善會計理論、方法。
(二)健全ST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
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是指公司內部一系列制度措施對公司進行管理控制的過程。相關研究已表明,如果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力度較為薄弱,則這樣的公司會更加容易進行盈余管理行為。因此如何健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完善獨立董事制度。
(三)加強對ST公司的監管和審計
為了對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應該強化對ST公司的外部制約機制,即從監管和審計兩個方面入手實施控制。一是完善證監部門監管,也需從強化市場監管力度和稽查力度和改進ST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標準兩個方面出發;二是加強和完善審計監督,從增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和建立完善的審計職業規范體系兩個方面體現。
參考文獻:
[1] 戴娜.ST公司的資產重組和盈余管理[N].證券市場報,2001-01.
[2] 楊微,王伶.關于ST公司扭虧的分析[J].財政研究,2002,(4).
[3] 盧冶飛.ST公司上市公司操縱資產減值準備探析[J].浙江統計,2005,(12).
[4] 李艷玲,錢銳.新會計準則對ST公司摘帽方式的影響[J].會計之友,2008,(3).
[5] 甘克敏.ST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實證分析[J].財會研究,2011,(4).
[6] 高原,劉利群.關于ST公司研究的綜述[J].財會研究,2010,(3).
[7] 高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研究生論文專刊,2011,(3).[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