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第十七屆中共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必須抓住機遇,及時進行高校校園文化體制改革。試述讓高校形成常態化、規?;奈幕瞬排囵B模式改革中的幾點關鍵問題。以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目的,達到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讓高校真正的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人才培養基地。
關鍵詞:文化體制改革;校園文化;文化自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142-02
文化發展在當今世界文明進步的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它對社會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日益突顯。中國現階段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還不完全適應,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多極化導致全球文化碰撞及摩擦明顯增多。所以出現了一些社會文化缺失、人民文明程度下降、道德失范、部分社會成員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扭曲的現象。深化文化改革,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已經刻不容緩。高校文化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
一、我們要清醒地認識現階段中國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經濟發展飛速,文化建設明顯滯后,導致出現國民道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現實問題?,F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依舊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雖然中國的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但是文化建設水平卻落后于經濟建設的步伐。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但是文化領域卻被經濟利益主宰,部分社會成員國民道德水平下降、社會公德缺失也是不爭的事實。長此以往將有可能丟掉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積淀,喪失民族的靈魂。同時文化資源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設滯后也將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
2.全球化時代下的文化入侵及文化安全問題。全球化、多元化文化成為了現階段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不論我們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其中。外來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實和補充了中華民族文化,但是同時外來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沖突和挑戰。文化霸權主義存在于現階段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所以文化安全成為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我們要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時進行合理的揚棄,在發揚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中華傳統文化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3.傳統文化觀念淡漠文化建設遲緩,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不足,信仰缺失。社會日益功利化和應試教育的教育教學體系導致教育和受教者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教育體制缺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及教師的功利思想較重,極大地影響了傳統文化保護的繼承和發揚。中國自身民族文化缺少創新,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缺失,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逐漸失傳,歷史文物保護措施不足,很多歷史古跡被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節日被淡化,中華民族文化海外流失嚴重,這所有的一切都造成了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不足。
4.網絡時代的發展迅速,社會文化變得浮躁。電子時代的迅速到來,不僅帶來社會進步,而且也帶來了傳統的道德標準的失范。浮躁與喧囂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影響現實人格的健康發展。道德修養下降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網絡時代的道德危機日漸顯現。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緊迫而且必要。
二、高校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中國正處在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而且文化建設中出現了諸多矛盾問題,所以我黨已經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及時性和必要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只有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才能有效保證文化繁榮發展。高等學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及文化集中基地,成為了本次深化文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發展主要依靠高素質人才,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集中地在中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歷史任務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將成為培養文化人才、加速文化發展、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培養品德好、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文化自覺性高、文化自信心強的“創新型文化人”。高校校園文化氛圍及文化導向將直接影響全社會文化發展趨向,所以高校在此次文化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高校文化體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幾個關鍵問題
1.領導重視、認真學習,充分解讀,結合實際扎實開展。能否成功開展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領導的政治水平、政策理解、領導藝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作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全面加強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級上下同心,共同努力。高等學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資源的聚集地,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科學發展至關重要。高等學校的文化改革實踐活動,必須結合自身實際,緊扣特點,理清思路,形成共識,通過扎實工作,取得成效。
2.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正解的方向,讓學生能夠保持正解的人生觀、世界觀。當前,在人民群眾中,思想道德滑坡的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輕視勞動、拜金主義濃重,好逸惡勞[2]。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物質文明發展明顯超過精神文明,人民群眾的價值觀缺少適當的理論引導,使得人們在金錢利益驅使和物質享受的誘惑下,沖破了自身道德標準底線。所以我們急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價值取向和人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引領和主導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是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
3.確立特色校園文化精神,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每個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它是每個高校在長期發展中積淀下來的大學物質和時代特色的精神特征,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激勵、凝聚作用[3]。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深刻認識文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這樣才能讓學生自發的將文化融入生活中,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歷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校教育并不能只是教書,同時更重要的是育人。文化是民族的根,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積淀著久遠的歲月印痕。我們應該開展一些弘揚中華文化的課程,讓學生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文化自信。
4.豐富第二課堂,鼓勵社團文化,通過社團文化選撥優秀文化人才。建構社團文化是大學文化特色發展的重要手段[4]。高校文化具有多層次性、多樣性、多變性的特點,單靠學校方面不可能重點培養,社團文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培養,從興趣、愛好出發定制化培養學生文化素養[5],完全可以適應高校的文化特點。所以社團文化必將成為了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有效載體。學生在社團這個平臺上,激發自身潛能,發揮個性,培養能力,成為文化素養實踐平臺。在社團活動中發掘和重點培養社會文化人才。但是現階段由于活動物資投入少,社團管理制度不完備,活動形式單一、創新意識缺乏等原因,中國高校社團整體發展存在很多問題[6],我們也不斷在實踐中探索著解決方法,讓社團成為學生素質提高的重要平臺。
5.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取舍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F代社會的多元性、全球化文化趨勢不可避免,中華民族文化需要弘揚,但是也不能全盤接受傳統文化,盲目排斥外來文化[7]。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持著創新的精神進行改造;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有鑒別、有選擇性的學習,努力建立出體現時代特征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氛圍。
6.充分利用網絡這個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我們應該正視網絡帶給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網絡是一把“雙刃劍”[8],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加強網絡監管,培養學生主體性的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疏”、“堵”結合,占領網絡這個特殊的思想輿論陣地,利用這個“虛擬社會的強大信息力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積極開展旨在提高大學生網絡素質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激發同學們的上進心、創造性,走上積極健康的網絡之路。并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注入新的內涵,改進教育方式,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四、高校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效及意義
文化體制改革是一個具體的、復雜的過程,國家應該高度重視高校文化人才基地建設,高校也應該培養大學生的也應該以服務社會文化發展為目的,充分發揮高校人才、知識、科技方面優勢,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培養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太福.論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76-80.
[2] 蔣紅濤.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及其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9.
[3] 尤建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17):52-53.
[4] 李靜論.大學生社團文化與大學文化的特色發展[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4):54-56.
[5] 劉渝霞.高職院校社團文化建設的多元化發展[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0,(7):172-173.
[6] 許多文,孫媛,席博鋒.論高校社團文化的建設與傳承[J].中國電子商務,2011,(9):159.
[7] 趙志浩.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6.
[8] 陳介忠.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3-44.[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