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9月,新西蘭傳來消息說,新西蘭初級產業部(MPI)和海關開始采取行動,制止從新西蘭非法出口嬰兒配方奶粉。根據新西蘭動物產品法案(APA)規定,一切將奶制品帶離新西蘭本土的行為都被視為輸出,包括網購等渠道。
這是在海關加強對網購產品的課稅力度后,中國海淘族受到的另外一重壓力。可內外交困之下,中國的海淘交易額仍在“野蠻成長”,據估算,今年的海淘市場仍有可能維持100%的高速增長率。
中國和新西蘭對海淘的打擊主要是基于維持市場秩序的原因。以奶粉為例,對中國,洋奶粉通過海淘渠道大量流入,嚴重沖擊了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而對新西蘭,也擾亂了其出口市場。本來,奶粉出口是屬于當地注冊出口商的業務范圍,并在受管控的出口供應鏈內運作,但來自中國的海淘需求,卻使市場產生了混亂。
嚴格來說,中國消費者出于消費目的從網上訂購新西蘭奶粉,這屬于網絡零售,是正常消費,但由于這些跨越國界的正常消費是如此巨大,萬千溪流匯聚,就成了巨額的“非法貿易”,這是只有互聯網時代,只有全球化時代,只有電子商務時代才能創造的奇跡。
事實上,不只是奶粉,每個月、每天,在亞馬遜等海外購物網站上,都有大量疑似來自中國海淘者的訂單被“砍單”。
但是,你限制,或者不限制,需求就在那里,只增不減!這是海淘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最根本原因。國外的東西便宜啊!還是以奶粉為例,那些想從洋奶粉中為嬰兒尋找食品安全的海淘家長們,即使付了運費和關稅,其網購的奶粉仍比中國各大線下商超零售的正規進口奶粉便宜近半。
金錢從價格高地向價格洼地流淌,這是自古以來的常識。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及關防和管制的存在,過去一般消費者是無法直接參與這個進程的,但現在全球化了、世界平了,再加上有了互聯網和電商,使消費者個體前所未有地具備了這個能力,于是,海淘族產生。在遙遠的中國,他們扇動蝴蝶的翅膀,把美國超市里的奶粉、蘋果店里的iPhone一掃而空,哄抬了美國的物價。
中國海淘族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方法,以個體的身份,使全球市場的價格趨于更加均衡。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突破了地域上的市場壟斷和價格歧視。一樣的東西,憑什么中國人就要掙得少而買得貴呢?
目前尚沒有關于中國海淘交易總額的權威統計,估計應在幾百億到一千億人民幣之間。與全國超10萬億的進口總額相比,這個數據很不起眼。但如果考慮到海淘市場的高增長率,其未來則絕不可小覷。從這個角度講,政府對迅速膨脹的海淘市場進行干預和管控也不無道理,而且以現有的法律、技術手段也絕對管控得住。畢竟,海淘訂貨要走互聯網,運貨要走海關,支付要走信用卡,全都呈現在光天化日之下。
但問題是,即便管住了海淘又能如何?需求還在那里,巨大的價格差距還在那里,消費者的心也還在那里。市場的無形巨手總有辦法使中國國內的需求流向國外那些價格洼地。比如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就有大批中國人在國外踐行“實體海淘”,他們四處掃貨,從奶粉、化妝品、皮具服飾,到鐘表、珠寶,刷卡打包……
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但有關部門光著急沒用,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反思下國內的市場為什么就留不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