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7月6日第一版《獨唱團》出版,到12月27日宣布團隊解散,不到半年時間。作為執行主編,馬一木發布獨唱團解散消息的時候,最后加了一句:我堅信我們會重新回來。we'll be back。
兩年后,2012年6月,獨唱團在電子雜志中重聚。騰訊推出由獨唱團原班人馬打造的電子雜志《ONE》以及韓寒官方交互平臺《韓寒》,韓寒把它稱作“互聯網文化精選產品”。在推出個人平臺不到一天時間里,韓寒在騰訊微博的聽眾達到六百多萬。
10月,《ONE·一個》登陸蘋果商店。沒有大面積的市場推廣,韓寒只用了8個英文字母“One is all”,《ONE·一個》便在24小時內榮登 App Store 中國區免費榜榜首。意見領袖的名人效應讓ONE—一個變成了First—第一個,而自媒體的強大裂變效應,則讓流傳速度成倍數地增長。對此,武漢大學教授沈陽認為,架構在微博、微信平臺上的個人賬戶是“個體戶在商場開店”,《ONE》和《蠻子文摘》等個人品牌的手機應用則是“經銷商開店”,這說明自媒體正進入更成熟階段。
憑借著個人影響力和號召力,韓寒打響了入市移動閱讀的第一槍,這股清新脫俗的“ONE旋風”刮過之后,它的熱度能維持多久?憑借韓寒的影響力能否讓它在眾多基于iOS平臺的電子雜志中脫穎而出?
就移動閱讀市場而言,如韓寒般的“明星主編”少之又少,韓寒和他的團隊借用新媒體平臺更為沉穩地打造作為自媒體方式存在的“韓寒”品牌,是否能引發更多此類APP的怒放?這種脫胎自博客、微博,而今越來越專業化的自媒體,會不會步上《開啦》、《瀾 LAN》等個人電子雜志“火爆開場悄然收尾”的后塵?
身價漲了,代言來了
比廣告更有魅力的“蝴蝶效應”
如果你喜歡韓寒,那這個閱讀APP還是可以收藏一下的,因為每天都可以看到偶像或者其他名人署名的文章;不過,如果你只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那么《ONE》的內容就“簡單得接近簡陋了”。
每天一張照片,一句話,一篇文章,一個問題。與市場上常見的雜志類閱讀應用相比,《ONE·一個》中沒有選擇。從概念到視覺呈現,高喊“復雜世界里·一個就夠了”口號的“ONE”將簡約和純粹用到極致。即便如此,讀者依然覺得文章太長,專欄作家尹珊珊表示:“實話實說,文章太長了,看不下去。對于iPad或者iPhone上的閱讀,我只能接受十分輕的文字量,特別是情緒太重的東西,我體力不支,但是圖片和第三版的問答還是很可愛的。”在《ONE·一個》每天推薦的短文中,除了韓寒會執筆外,也會邀請一些名人撰稿。
雖然《ONE·一個》除了團隊之外,已經和《獨唱團》沒有內容上的關聯,但從“韓粉”的角度出發,只要是韓寒主編的雜志就夠了。名人的號召力也直接招來廣告商的青睞,《ONE》首個版本就得到了耐克的投放。
這筆收入有多少,編輯部似乎并不看重,“至少養《獨唱團》的團隊沒有問題,何況我們本來也只有六七個人,其實誰都不指著這個賺錢。”韓寒身兼數職自不必說,編輯部其他成員也都是兼職做《ONE》,比如視覺總監周云哲現在的主業是《南方都市報》攝影記者。
《ONE·一個》帶來的邊際效應要遠大于直接的廣告收益。手機應用上線后,韓寒代言的最高身價上漲了100萬,達到1200萬。11月,由韓寒主編的大型科普書《地球往事》也將上市出版。
從“寫雜文的”到CEO韓
構想“互聯網公司”蛻變
在騰訊推出《ONE》電子雜志時,馬一木被問到“什么時候能有《ONE》的手機客戶端?”按照當時的規劃,他想在半個月內就會推出iPhone手機及iPad應用。但是從電腦到手機的延伸并不像他想的那般順利。審批不是傳統出版才有的特色,蘋果商店的審查速度和規則有時候更加令人發指。每一個應用都要經歷多次被拒、修改、重新提交……盡管蘋果近期將審查期從1個月縮減到1個星期,但審查也變得更嚴格。
10月上線的時候,距離規劃手機應用已經過了四個月。至此,電子雜志、官方交互平臺、微頻道、手機應用程序、獨唱團全體成員落戶微博,“韓寒網絡矩陣”初露端倪。只是外界紛紛闡述韓寒如何看到電子出版的廣闊未來時,韓寒拿出的解釋卻是無奈:“紙質書實在出不了,所以轉向電子雜志。在一年多里我們嘗試換了各種各樣的名字,甚至隱姓埋名,想了各種辦法,最終都不行。”
韓寒并沒有渲染從紙質到電腦,再到手機的切換的價值和意義,“對我來說,微博也好,博客也好,我都無所謂,因為那只是寫雜文的一個載體,今天流行的載體,明天就會被淘汰,但文藝作品永遠會在那里。”
但是對于編輯部的每一個人就不是變換載體那般簡單了。美術總監何禾稱自己要在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和手機應用之間轉換,要不斷提醒自己不同媒介和用戶之間要抱有何種理念來完成理想的交互,設計理念和原則始終要在腦袋里,“不同媒介交互的方式完全不同,書籍可能更多通過裝幀和質地,網頁則更傾向電腦操作習慣,可能接下去會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手機相關產品。”
而馬一木則看到這個編輯部將會慢慢轉型成互聯網公司,韓寒的作用相當于互聯網企業的CEO。“《ONE》一出來就火爆,拋開韓寒的個人因素,其實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閱讀應用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