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說12星座里最沒有安全感的是巨蟹座。好吧,如果非得說念舊、喜歡有口袋的衣服、喜歡角落和窗戶,如此種種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證據(jù),那我承認中槍。但我并不孤獨,我知道這個城市里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樣缺乏安全感的人,從10歲到50歲,童叟無欺。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它的重要性僅次于呼吸、喝水、食物、睡眠和性等生理需求。說白了,安全感就是人活得篤定,沒有持續(xù)的恐懼感,這樣的感受來自物質(zhì)以及精神上的保障。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源于物質(zhì)上的不充沛。比如沒有能力置業(yè)。在傳統(tǒng)觀念中,沒有自己的產(chǎn)業(yè)也就意味著生活中的安穩(wěn)欠奉,隨時可能面臨居無定所的未來。又比如有人在年輕體健的時候便開始常常擔心,萬一老病,會不會沒有足夠的金錢獲得醫(yī)療。同樣,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家門會不會隨時被陌生人闖入,自己的財產(chǎn)會不會突然被侵占,甚至害怕,如果說了被社會主流認定為是不正確的話,會不會從此失去自由——是為在精神層面上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人很難活得坦然。人生究竟是有安全感的時候多,還是沒有的時候多呢?這個問題難有數(shù)據(jù)化的回答,但是你必須相信,那些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刻意疏離、時時自保,乃至在某種程度上看起來相當“自私”的人,內(nèi)心都清楚自己有這個病——安全感不是病,缺了挺要命——也大都在努力想讓自己變得有安全感起來,于是他們開始尋找,他們希望可以找到,希望某一天,突然有人駕著五色祥云給自己送來安全感。
可惜,愿望再豐滿,終也抵不過現(xiàn)實忒骨感。且不說地震、洪水、干旱、海嘯等難以抵御的天災,單是人為災禍早已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動車脫軌、環(huán)境污染、房價飆漲、物價激增、食品安全、就業(yè)困難、看病奇貴……連一場暴雨都可能潛伏猙獰殺機,種種跡象表明,安全渺無蹤影,危險卻四面埋伏。
究竟還要等多長時間,我們才可以安心地蝸居,安心地吃飯,安心地出行,安心地生病,安心地老去?
當然,你可以說安全感不是伸手要來的,它首先需要我們反求諸己。你也可以煲出一鍋心靈雞湯深情地呼喚,人們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盡情享受心靈充盈帶來的愉悅。的確,當越來越多的個體靠行動去重建安全感而不是單純抱怨和詛咒之時,社會將增加更多的希望,當我們主動給予別人安全感的時候,我們自己得到的安全感也會多一些。
但是,安全感的重建在最深層意義上真的不是能靠卑微個體自求多福就能獲得,安全感離不開社會體制的完善。沒有人可以脫離社會體系而獲得單單屬于自己的安全感,正如海明威所說:所有的人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問喪鐘是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也許你可以通過特權、財富獲得暫時的相對安全感,但面對無妄之災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別人的不安全也意味著自己不安全。
每個社會都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這些清晰而公開的規(guī)則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同時也對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進行懲罰。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對于自己的生活規(guī)劃以及得失才胸有成竹,同時亦認同如果違規(guī),則需要付出代價。所謂穩(wěn)定的生活,大致也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