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老師、作家、媒體還是閱讀推廣人,在給學生、讀者、大眾推薦書的時候,開出的都是“必讀書目”。必讀的書,推薦的理由大致相同,就好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一樣,那些書大部分是對人有益的;不必讀的書,不必讀的原因很多,就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樣,有的是內容粗劣,有的因涉及剽竊,有的是翻譯太差,有的是編輯者功力不到家,總之是要給予批評。
這本《不必讀書目》中涉及的“不必讀書”跟上面說的“不必讀書”有很大不同。作者所謂不必讀的那些書,大都是中國古代經典,不是真的不必讀,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不必讀’這樣的題目,不能不承認,有一點危言聳聽。起初擬題,心里的想法是要以批評為主的,然而很快意識到,對古典著作或古典的觀念,沒有辦法持單一的褒貶,那畢竟是我們一半的精神背景,我們在其間活動、判斷,理解事物,想像未來,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出發點是改變不了的?!弊髡哒嬲粷M的,其實“是今人對這些觀念的態度,而非那觀念本身?!?/p>
不讀《老子》
文章開篇是這樣的:春秋,在現在看來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時代,人們健樸、高尚、講規矩,但在春秋士人眼里,那是個政治失敗的年代,禮崩樂壞,王令不行,大小諸侯僭(見)禮越分,戰爭連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記載很少,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
這段評述讓我想起前段時間伍迪·艾倫的新電影《午夜巴黎》。男主人公不滿意當下的巴黎,于是在午夜時分,乘一臺老車穿越去了20世紀早期的巴黎。在主人公看來,那是大師頻現的黃金年代,他和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薩爾瓦多·達利、路易斯·布努埃爾、畢加索、艾略特暢談飲酒,好不快樂。但那個時代的大師們卻認為最好的時代是18世紀的巴黎。男女主人公于是又穿越到18世紀,見到了保羅·高更、埃德加·德加等大師。可這些大師也不認為自己的年代好,他們向往的是文藝復興。即便如此,女主人公還是決定留下來。關鍵時刻,男主人公頭腦忽然清醒,說:我們都想找到黃金時代,但如果你留下,過不了多久,就會覺得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自以為活在過去會更幸福,是一種幻覺。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不如意,但生活就是由很多不如意組成的。呵呵,原來外國人也會“這山望著那山高”,也會感覺“碗里的不如鍋里的”。
老子不滿意春秋時代,認為“文明的進程,就是大道被破壞的過程。”作者說,“在老子看來,惟一的出路就是解散社會,或把社會限制在最小的規模上?!彼疤岢姆椒ㄊ菑奈拿骱笸?。”因為,“在他看來,人們為利益而紛爭,是任何制度也解決不了的,惟一的辦法是消滅利益,無可爭,則民不爭,無可盜,則民不盜。富貴只會害身,金玉滿堂,誰也守不住,反過來,每一個人都窮得要死,天下就太平了。”
利益是身外的,還有身內的,就是欲望。老子認為,不單要消滅利益,欲望也要滅掉。沒有了利益和欲望,沒了身外和身內的誘惑,人會回歸于簡單。老子提過“愚民”這個詞,但意思不是上愚下,而是大家一起回歸簡單——處理事情要簡單,智慧上也要簡單。作者說,“他(老子)的愚民主張,和后世施行的并不一致……但不管怎么說,他也確實為愚民主義提供了一種理論解釋?!?/p>
作者不讀《老子》的原因是:你并不用看,因為你已經看過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滲入你我心中。何況,老子本人是不會提倡讀書的。
不讀《孫子》
講到《孫子》時,作者說,“后人看春秋人打仗,會笑;春秋人看后人打仗,會哭?!睘槭裁茨??作者進一步解釋:因為春秋時的天子雖然不管事,但諸侯國卻因為他在,而不能合法地吞并其他國家。而且在那時,戰爭的目的和規模都是有限的。軍隊里的士兵都是有身份的人,所以那時候打仗更像西方的決斗。而到了孫武時代,諸侯之間因為打仗打得久了,仇恨越積越深;農民和社會底層的人都進入了軍隊;而更多新興國家,也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在這樣的前提下,再打起仗來,就沒有什么規則可言了。所以后人看春秋人打仗,會覺得傻,所以笑;春秋人看后人打仗,看到以前被抨擊的行為在戰爭時被歌頌,會覺得沒有任何規則可講,認為道德淪喪,所以會哭。
作者肯定《孫子》是本了不起的戰爭教材,但也提到,“他(孫武子)的戰爭經驗,就史籍可見的來說,并不十分豐富……先秦子書中,傳為格言的句子最多的,除了《論語》,就是《孫子》十三篇了。特別是現在,好多人在記誦其中的警句,希望學到點什么,好去占別人的便宜。”
這一段,前面的話是從戰術角度講,后面的話卻是在訕笑當下人的行為。作者將后人讀《孫子》的行為看得很透,他說,“《孫子》是本好書,是一本講戰爭的好書,不過它的絕大多數讀者,一輩子也沒上過戰場。很多人說,官場如戰場,或說,商場如戰場,如戰場的,還有情場、賭場、劇場、考場、球場、機場……人們這樣說,不外乎想豁免自己的道德責任……他們讀《孫子》,也不見得是真需要從中發現勾心斗角的智慧——這個,人們早已有了,讀讀《孫子》,只是給自己的行為找個來頭,說起來好聽,想起來輕松?!?/p>
作者對所謂的戰爭智慧是不大看重的。在他眼里,“文明社會,經常被野蠻人的騎兵沖得七零八落,盡管文明人聰明,懂得好多花樣?!彼€舉了《三國演義》的例子,“《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會奇怪,諸葛亮總打勝仗,但蜀國的形勢卻在同時江河日下。”
至于不讀《孫子》,作者捧出的理由和不讀《老子》相似,他說,“咱們這里,人人都是兵法家,至少現在是這樣……不用讀《孫子》,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使別人不幸福的種種智慧?!?/p>
主題的落實
我推想,作者寫這本《不必讀書目》的目的,主要是完成他的專欄寫作任務?!恫槐刈x書目》這個題目的擬定,應該不是他,而是編輯。因為從作者過往的文字看,他不是一個喜歡“危言聳聽”的人。當然也不排除他確實想拿一些常見的古書“以批評為主”來發一番議論。其實,對于本書的弱點,作者自己是有感覺的,他因此在“題記”里說:寫著寫著,初衷似乎有點想不起來了,說來說去,自己也覺支離,況且多年來國事紛擾,實難定心,雖還在一篇篇寫下,已是勉強得很了。作者是真誠的。我以為然。
薦
《演說:用幻燈片說服全世界》作者:[美]Nancy Duarte
汪庭祥 譯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數以萬計的幻燈片被制作出來,卻石沉大海般地被湮沒了。本書將顛覆幻燈片制作的傳統思路,不僅僅討論設計,更多的是關于溝通和創意。作者是硅谷最大的設計公司Duarte的領導者,也是一家女性主導的公司。據說,該公司為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設計的演說片,成功地幫助他實現了華麗轉身,一舉成為環保領域的領袖人物。
《日出國的工廠》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出國是哪里?是日本的前身。書中序里寫道:日本原先不叫日本,公元607年日本使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大概以為日本列島位于中國東邊,乃日出方向,故國書開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這就是“日出國”的來歷。村上原本對故鄉日本不感冒,他的小說能暢銷全世界,就是因為其中的“去日本化”。但在采訪過本國工廠后,他的看法變了。
《日記漫談》
作者:古農 主編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日記屬于隱私,所以看別人的日記是不道德的。雖然不道德,但因為人的本性中都有窺視隱私的欲望,所以有了機會,很多人都會管不住自己去看。當然也有例外,中國和外國都有人為了給別人看而寫日記。這樣的日記,看了就看了。本書主編的志向在于建一門名為“日記學”的學問。如此甚好,再看起別人的日記來我們會更加理直氣壯,也從此有了方法。
《主流》
作者:[法] 弗雷德里克·馬特爾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很多人愛看美國電影,熱鬧、緊張、漂亮、眩目。但本書作者告訴你,美國電影是在好萊塢、華爾街、美國國會,還有中情局的共同作用下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看到這兒,你是不是感覺有點瞠目結舌?其實不單美國,很多國家都在這樣做。中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跟這些也都是有關系的。只有經濟實力,沒有文化實力,想強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