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往往模糊且易讓人誤解。東方的崛起就是那些眾所周知但卻被誤解的事實之一。大量的書籍、報刊以及電視節目已然把“崛起”這種理念進行了廣泛的傳播,提升到一種人們甚至都不敢質疑它的高度。但其實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存在著。“全球經濟重心轉移”是我認為能最清晰、最直接闡釋該問題的理論。
傳統研究更多聚焦于各國的人均收入,但避開了國家身份、地理位置以及國際互動帶來的影響。經濟學家只是教條般地遵照理論經濟所強調的實證研究,卻忽略了真正影響全球經濟轉移的更大背景,而把研究大背景的任務交予了政治學家、國際關系學者、投資銀行家。
我們都知道當前世界正處于急速轉變中,以前世界還以大西洋軸為中心,BRICs還只是句再普通不過的口頭語,但現在,BRICs已成為了“金磚四國”,可以很自豪地說,巴、俄、印、中四個國家的結合對于國際事務中高端決策,數萬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和地緣政治分析等各種活動的組織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原則。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在世界急速轉變中出現的2008年金融危機,提供了重新解讀世界經濟的機會。它既反映了西方的衰落,同時又暗示著東方的崛起。
歷史繼續前進,隨之而來的恐懼、不確定、懷疑甚至倒退也可能日益增長。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在2011年進行的“跨大西洋趨勢調查”發現,63%的美國人將中國的經濟增長視為一種威脅,幾乎兩倍于視中國經濟增長為機遇的人。亞洲內部對于“大東移”仍存在激烈的分歧,一方面,以KishoreMahbubani為代表的思想家一直以來強調,世界政策的制定權力嚴重滯后于當今東亞在國際事務中的日益增長,出現了高度的不匹配性;另一方面,亞洲的決策者們卻依然在任何層次上都尋求向西方看齊,東亞一些強大的主權基金,在受到西方政府對他們種種懷疑的同時,依然迷戀于投資大西洋軸區域。
有趣的是,我認識一些聰明伶俐的新加坡學生拒絕了常春藤學校而選擇去北大求學。但現實是,無論是文科、商科或者社會關系學等,大多數亞洲人仍然把西方教育作為首選。6月刊出的《華爾街日報》就報道過這樣一家婚介機構,它通過收取很低廉的費用(可能每個人大約600美元)來給中國婦女介紹一些之前在該機構免費登記的西方男子(當然廣告上說男的都是“外國人”)。所以問題歸結為:為什么我們大東移伴隨的只是單向的輸出?
政治學家和國際關系學者JosephNye提出了與國家間經濟或軍事實力等硬實力相對應的“軟實力”。盡管經濟實力確實已經東移了,但當今軟實力,連同進一步的地緣政治平衡仍然牢牢停泊在大西洋中軸線上,并一如既往地散發著魅力。世界將很快出現經濟重心東移大約10個時區,“進駐”東方,而政治重心仍停留在西方的獨特情形。需要清楚的是,這種錯位都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總之,“大東移”遠比當下正討論的情形復雜得多,而如何測度它,如何將它更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是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
作者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