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2011年,長期作為世界煤炭第一生產、消費大國的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煤炭進口國。
到了本世紀初,雖然美國逐步意識到了來自中國快速崛起的壓力,卻由于美國2001年后陷入“9·11”事件的泥潭,無暇東顧。中國很好地把握了這段難能
可貴的窗口期。現在美國政府決定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中抽身,實施重返亞太的戰略,而此時的中美關系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社會最重要和最復雜的雙邊
關系。一方面,中國的快速崛起,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形成了重大挑戰;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早已使得中美經濟緊密到了休戚與共的地步。未來幾十年
內,中美關系會在競爭性合作及合作性競爭之間周期性波動。如果中美雙方的領導層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他們將不但完全能夠避免兩個國家未來在全球范圍內爆發重大沖突,而且還有不小的可能性,最大化雙方的共同利益。
美國國際能源事務特使帕斯卡爾在參加了2012年5月(北京)第四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會議后,就中美兩國能源合作,做了如下介紹與評價:“在此輪對話中,美中兩國重申了《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聯合聲明》中的承諾,表示美中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維護能源安全方面擁有共同利益和責任,同時也面臨共同的挑戰。美中兩國承諾,將在穩定國際能源市場、建立應急反應機制、確保能源供應多元化、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等方面加強合作與對話,以及信息交流。2009年,美中兩國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在此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國國務院和中國能源局舉行了一場有關能源安全的分會。與會雙方重申,將在合作備忘錄的框架下,就負責任地開發非常規天然氣展開合作。通過‘非常規天然氣技術交流項目’(UGTEP),美國國務院和中國國家能源局同意,將在與非常規能源資源開發有關的監管和環境問題上,繼續拓展交流合作渠道。”
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隨著兩國經濟及利益訴求的不斷改變,各自的發展戰略會不斷調整。隨著中國利益越來越向能源消費國集團及發達國家陣營靠攏,因人均國民收入過低而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標準,中國在進入混合經濟體這一特殊階段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能源戰略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十多年前,有鑒于國際上發達國家普遍推行電力市場化改革,國內因西南一座非國家電力公司的大型水力發電廠棄水的激烈社會爭論,引發了中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十年過去了,現在普遍認為中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原地踏步,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最初改革設定的關鍵任務和目標沒有完成和實現。電力市場化改革,關鍵任務是要建立發電側競爭上網的發電側市場,建立用戶側用戶可以擇優選擇供電零售商的用戶側市場,通過兩側的市場化,實現服務優化,電價下降。而此10年正是中國抓住美國無暇東顧,快速發展的10年。能源是快速發展的動力。以電力為例,中國在這10年快速發展期,全社會用電量從2000年的1.34萬億度發展到2011年的4.7萬億度,增長了2.5倍。而電力供給經常還是有缺口的。電力緊張引發了火電建設的大發展,火電建設的大發展引發了煤炭業的大發展。有統計顯示,全國3種類型煤礦2011年1~8月總產量24.61億噸,比2000年的總產量12.5億噸翻了一番。煤炭價格也是打著滾的上漲。以秦皇島5500大卡的山西優混煤價為例,2000年是145元/噸,至2011年已升至850元/噸,增長了近5倍。與此同時,不僅石油進口增長,而且煤炭進口也不斷擴張,至今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煤炭進口國。燃料成本一般占據發電成本的45%左右,由于燃煤的漲價,上網電價也只能不斷提升。煤電輪番漲價,導致社會平均電價從2003年0.438元/度上漲到2011年0.583元/度,提高了33%。主導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發改委,大部分精力都用于電煤矛盾疏導、電煤價格平衡,其結果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最終還是發電企業普遍虧損,電價不斷提高。短缺的電力商品何來競價上網?價格不斷提升何來優質服務?電力改革剛剛啟動,伴隨著的就是缺電,就是漲價。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怎么可能建立起競價上網的發電側市場和可以選擇零售商的用戶側市場?事實很清楚,電力市場化改革是需要充足能源供給為前提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隨著地緣政治沖突的頻發與激化,中國的能源安全隱患日益顯性化。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能源消費大國的美國,曾經嚴重弭患“中東石油依賴癥”。為了根除這一病患,美國對自己開了一劑“能源獨立”的戰略處方,從2005年美國通過《能源政策法》始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12年2月,位于波士頓的美國北星電力公司將其商業電力客戶的電價下調了34%,從8.5美分/千瓦時調降到5.5美分/千瓦時。從7月1日起,該公司的民用電力價格也將調降16%。據統計,現在美國東北部馬薩諸塞等6個州電力零售價格只有以往水平的一半,2月份,這個地區零售電價僅3~4美分/千瓦時。而電價的下調,并不僅僅發生在美國東部,美國很多地區的電力價格都正經歷2~3美分/千瓦時的下降,這無疑為美國經濟復蘇注入了新動力。這一切與美國的天然氣市場變化密切相關。隨著頁巖氣開采技術不斷進步,美國天然氣總產量不斷增加,2011年美國天然氣產量同比增加了8%,達到6539億立方米的新紀錄。而不斷增加的供應,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天然氣價格的降低,從2008年夏天的14美元/mmbtu(百萬英熱單位)下跌到當前的2. 5美元/mmbtu。燃料價格的變化,對電力價格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天然氣的低價格也意味著更便宜的電力價格。2012年3月27日,美國政府出臺了其歷史以來第一個限制新建電廠溫室氣體排放的法規,燃煤發電在美國的發展前景受到更多來自政策上的挑戰,燃煤電廠無法達標的必須退役。美國電煤需求預計在2012年會下降5%,為8.84億噸。2009年到2011年底,美國煤炭出口增長了57%。燃氣發電的發展,不僅影響到了燃煤發電,也對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產生了復雜影響。美國政府對清潔能源的財政支持,已經從2009年的443億美元回落到2011年的307億美元,預計到2014年只剩下110億美元。缺乏更多財政支持,單獨的風能、太陽能發電項目很難盈利,投資者的熱情亦可能轉向燃氣發電。包括頁巖氣在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已經不局限于油氣領域,電力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基本上涉及了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美國能源獨立戰略已經開始顯現其對經濟加注動力的強大功能。
中國需要屬于自己的能源獨立戰略,以保證可以持續不斷地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動力。今年以來,中國由于經濟減速,發電量的增長速度也隨之回落到個位數,相比去年同期的兩位數增長,明顯進入了低谷,尤其是占發電量八成以上的火電,今年4、5兩個月甚至分別出現了0.4%和1.5%的同比負增長。煤炭價格也自5月起再度下跌,至6月中旬出現加速下跌態勢,環渤海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5500大卡)至6月13日已跌至752元/噸。產生這種局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進口煤數量增長很快。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進口煤炭總量達到8655萬噸,增幅達到了七成。進口煤的價格優勢明顯,如美國主產區煤炭到中國口岸價格較國內價格低55美元。這樣的形勢,客觀上不僅為能源戰略的調整提出了要求,也為能源戰略調整提供了契機。與美國的頁巖氣儲量相比,中國的頁巖氣儲量更豐富,盡管中國的頁巖氣賦存條件遠遜于美國,但中國具有技術的后發優勢,還可借鑒美國成功的商業經驗,用3~4年的努力,在非常規油氣開發和利用上取得突破是完全可能的。
對美國能源獨立戰略,中國不必復制,但可以借鑒和學習。中美能源安全合作框架對于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中國為了給目前的“穩增長”和長遠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加注動力,就必須調整能源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