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網站為想要戀愛的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相親渠道,大熱之后,與之相關的—些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對于那些單身的人來說,這個新年可不太好過,因為他們只能在新年聚會上用嫉妒的眼光看著那些甜蜜的戀人幸福地在一起。這對網絡相親網站來說可是個大好的機會,因為這些單身的人們在這個假期一直在思索著自己不滿意或不存在的愛情,希望能夠找到真愛——最好在2月14日情人節之前。美國大型網絡相親網站ok Cupid的老板山姆·亞甘(SamYagan)說:“新年到情人節期間是我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網絡相親網站一旦被視為獨身人士尋覓佳偶的最后歸宿,之前與之相聯系的負面傳聞就不復存在了。據報道,維基解密的創始人之一朱利安·阿桑奇(JulianAssange)就曾一度在相親網站用哈里·哈里森(Harry Harrison,美著名科幻作家)的名字注冊。現在的相親網站吸引了各行各業的數百萬人參與。網絡趨勢調查公司康姆斯科(ComScore)的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11月份,Match和Zoosk這兩家美國大型相親網站大約有460萬和480萬的個人點擊量。歐洲最大的相親網站Meetic也聲稱擁有數百萬的用戶。
在新興市場國家里,網戀也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在一些包辦婚姻盛行的國家和文化中,如印度,那里的Shaadi和BharatMatrimony相親網站也聲稱自己有數百萬用戶,這些用戶大都是年輕人,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婚姻做主。中國的相親網站也辦得如火如荼,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世紀佳緣和珍愛網。迦南合伙人是一家美國風險投資公司,該公司投資支持了許多家相親網站。據該公司的迪帕克·卡姆拉(Deepak Kamra)估計,如今整個行業的會員費和廣告收益每年能達到三四十億美元。
找尋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除了像Match和Zmosk這樣面向各類人群的相親網站外,還有幾千個針對特殊群體的相親網站。有一些是專為單身猶太人設計的,如JDate;有一些則為特定宗教或種族群體設計,如AveMaria Singles,主要面向天主教徒;還有一些網站面向的群體更加特殊。吸血鬼愛好者可以在Vampire Passions網站的個人資料中秀一秀自己的牙齒,而iPad和iPhone的粉絲們則可以在專門為蘋果產品愛好者打造的Cupidtino網站E尋找與他們志同道合的人。上述各種相親網站以及其他類似網站的出現是由其他的一些社會趨勢引起的。現在很多人經常為了工作遠離朋友和家人,這樣一來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就沒法幫他們介紹伴侶。此外,人們的壽命普遍增長,因此大家以乎愿意花更長的時間來尋找伴侶,結婚并不急于一時。各國高速寬帶網絡的迅速發展也鼓勵人們參與網絡約會。
對這個產業有所研究的學者們認為,網絡相親以及其他電子通信方式,如電子郵件和社交網絡,已經開始對人們尋找愛情的方式產生重要影響。2010年8月,美國社會學協會年會上,斯坦福大學的米歇爾·羅森菲爾德(Hichael Rosenfeld)和紐約城市學院的魯賓·托馬斯(Reuben Thomas)做了報告。在報告中他們分析了來自三千多名有伴侶的美國人提供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在2009年相遇的異性戀人中,互聯網在他們的相識媒介中占第三位,排在朋友介紹之后,但與在酒吧、餐廳相識的途徑基本持平。
盡管在網上尋找真愛不再被看作是絕望時的無奈選擇,但是網絡相親產業還是引起了不少爭議。批評者指控這些網站經常夸大它們的相親成功率。之前在網絡相親行業擔任管理者的作家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認為,電視廣告在展示幸福的情侶們炫耀自己如何在網上找到他們完美的另一半時應該警告人們,這種皆大歡喜的結局并不普遍。
相親網站也被指責沒有采取足夠有效的措施來保護毫無防備的用戶,免遭詐騙犯和性侵害者的傷害。去年,英國很多上年紀的婦女將錢送給了在網站認識的美國士兵,后來卻發現這些人的檔案都是假的,此外,強奸犯也經常通過相親網站獵取女性。
另一種模式
隨后又出現了如Illicit Encounters(意為艷遇)和Ashley Madison這樣飽受詬病的網站,這些網站讓那些正在尋找婚外戀的人大為驚喜。憤怒的批評者指責這種網站為了謀求商業利益而鼓勵對婚姻不忠。美國的Ashley Madison網站聲稱擁有來自9個國家的830萬注冊會員,該網站被指責為“建立在破碎的心,破裂的婚姻和家庭之上的丑惡交易”。2009年,該網站在英國建立了分站,當時英國的每日簡訊報紙《太陽報》稱其為“下流的網站”。一些批評者也開始指責它夸大了將隱瞞身份的兩個人配對的能力,并且在諸如ashleymadisonsucks等網站上刊登了它失敗的例子。
其他網站暫時還沒有引起這么大的眾怒。但是一些社會學家,如墨爾本大學的米爾森·亨利(MillsomHenry),警告人們,電子化通訊方式,尤其是相親網站,正在向不好的方向逐漸改變人們的人際關系和婚姻的概念,因為它鼓勵人們將伴侶看成商品,只需輕輕點擊鼠標就可輕易更換成更好的“版本”。相親網站的管理者們則反駁說盡管這個行業并不完善,但有一些針對該行業的批評對它們不公平。他們承認有些客戶耗費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在他們的網站上尋找伴侶,但最終沒能找到,會感到很失望。但他們還指出,他們的網站在幫助人們尋找伴侶上面還是比傳統方式更有優勢。
網絡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創造一個巨大的交友圈,這個交友圈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就是為什么網絡相親特別流行,尤其是在同性戀之間的原因所在。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它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到數百人的相親資料。他們還指出,網絡相親也比在酒吧中隨意約會安全得多。約會網站的用戶還被鼓勵揭發有可疑行為的人,其中一些網站安裝了復雜的管理軟件,旨在篩選用戶資料,杜絕虛假信息。
網絡相親從業人員還宣稱他們成功締造姻緣的記錄比批評者給出的數據要好得多。例如,eHarmony這家著名的相親網站稱市場調查公司“哈里斯互動”做出的對他有利的調查結果,在2008年初到2009年6月期間,eHarmony在美國平均每天促成542人走進婚姻殿堂。eHarmony稱這一數字占全美這一時期總結婚人數的4.8%。
這些研究,以及網絡相親成功率高的廣告宣傳,使得網絡相親行業逐漸繁榮起來。一些網站是免費注冊的,它們主要依靠廣告創收,如OkCupid和Plentyoffish網站。還有一些網站,包括eHarmony在內,則是提供為用戶計算相親成功概率的服務,并收取一定的訂閱費。美國的eHarmony網站每月向注冊會員收取19.95到59.59美元不等的會費,而具體收費多少則取決于用戶訂閱該項服務時間的長短。
這些向用戶收取會費,并要求用戶填寫詳細信息的網站認為他們更能夠吸引那些真正為了尋找真愛而來的人。但是提供免費服務的網站卻認為收費與否與會員的認真程度沒有必然聯系。OkCupid網站的亞甘先生認為,這些收費網站收取的會費不足以使這種方法成為一種有效的篩選措施。他還指出,他的網站有更有效的方法鑒定一個人的認真程度,其中就包括用戶在該網站的活躍等級。
人們不禁會思索,這兩種商業模式可能都會逐步被像facebook這一類免費社交網站逐漸代替,因為這些社交網站為人們大量分享個人及他人信息提供了一種更加便捷的方式。但是Match網站的前總裁、新任Match網站的東家,交互應用通信公司首席執行官格雷格·布拉特認為,Match網站的研究發現,人們更愿意將約會事宜和交友圈分開。Zoosk明智地跟facebook取得銜接,這樣Zoosk的用戶就能夠把社交網站的信息鏈接到Zoosk上,這使得Zoosk正在迅速發展的服務更受歡迎。
約會網站在適應不同的文化方面也做得很成功。印度的相親網站,如BharatMatrimony有非常細致的條件分類,包括宗教,社會地位,收入和教育程度,這樣能使人們能夠利用更加精確的信息搜索到他們理想的伴侶。這些網站給他們的父母和親人提供了一個機會,替他們創建自己的信息。條件相當的伴侶一經確定,傳統婚姻介紹所就會審查他們的資料。
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安全保障和審查流程,但是在網絡上尋找真愛的人還是應該保持一定的懷疑態度。首先,可能存在的伴侶的數量通常比主流網站宣傳的數字要少得多。專業博客《網絡相親局內人》的編輯大衛·埃文斯(David Evans)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一家網站擁有1500萬用戶資料,可能其中只有400萬是活躍用戶,這指的是用戶在過去三個月中至少登陸過一次該網站。此外,一些網站只允許付費會員進行聯系,這又減少了潛在伴侶的數量。加之大多網絡相親人士只尋找那些距離他們25到30英里以內的人,所以實際的潛在伴侶的數量非常少。
業內紛爭
更糟糕的是,一些可恥的網站經營者有時會讓自己的員工填報虛假資料,或者雇傭別人注冊虛假資料。用他們行業的話說,這些“鬼”既可以用來吸引新人加入該網站,又可以把老用戶繼續保留在該網站上。2009年,澳大利亞的Jetplace公司承認,該公司運營的相親網站中有超過1300份虛假資料。相親網站的老總們堅持認為這種操作實屬罕見,但是識別這種虛假信息確實迫在眉睫。
一些真實的資料有時甚至也會有誤導作用:據OkCupid旗下的博客OkTrends去年報道,用戶習慣性地虛報一些信息,諸如身高,財產等,來增加受人關注的可能性,然而第一次相見自然就能辨別出對方到底夸大了多L>o一些研究者發現,約會者會在見相親對象之前就會澄清一些自己先前夸大的不實描述。人們在看待相親網站宣稱其卓越的做媒能力時也要持謹慎態度,因為他們的結論都來自他們自己出錢所做的研究。比較有名的網站也不情愿將其配對算法交給能決定他們效力的獨立檢查系統做檢查。eHarmony網站的的甘·岡薩迦(Gian Gonzaga)認為,該公司不會將配對法則交給其他機構審查,因為這樣做會將該網站的“機密”泄露給競爭網站。
盡管沒有證據表明一些相信網站操作的不合理性,但是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丹·亞雷利(Dan Ariely)認為很多網站采取的做媒方法體現了市場的失誤。在他最近寫的—本名為《理性的積極力量》的書中,他認為這些網站把用戶當成商品,完全通過一系列的標準屬性對他們進行定義,這種方法就像是定義一臺數碼相機的像素,或者描述該數碼相機的其他特性一樣。但是用這種冷酷、恐怖的分類方法判斷兩個人是否相配根本不能使兩個陌生人擦出愛情的火花。
在Match旗下的Chemistry相親網站工作的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Fisher)認為,亞雷利先生的觀點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盡管有些時候愛情會出現一些非常規的情形或者奇跡,但是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們傾向于選擇那些跟自己有同樣社會經濟背景、宗教信仰或其他共同點的人作為伴侶。因此考慮這些因素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了縮小可能的伴侶范圍而了解對方的性格類型也同樣重要。她指出:“我們并非看見誰就會愛上誰。”
費舍爾小姐和亞雷利先生的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甚至行業內的一些人也承認他們的配對模式也無法解釋為什么不同背景的人有時也會相愛。亞雷利先生認為問題可以部分的歸因于網站沒有及時跟進人們如今在線交流的新途徑,例如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偶然相遇機會的虛擬聊天室。
而且該行業也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詐騙,防止求愛的人們掉進騙子、無賴的陷阱。有一些相親網站,如美國的True網站,會定期檢查客戶的背景信息。不過這些網站只占少數。True網站不僅能夠有效清除騙子和性侵犯者,還能夠利用官方數據庫識別出那些已經結婚,但是在網站上假裝單身的人。
埃文斯先生認為,多數相親網站不愿意徹底清查用戶背景,因為這樣會令它們損失很多潛在的客戶,但是它們面臨的徹底清查用戶背景的壓力越來越大。新的《網絡相親安全條例》已經在紐約州生效。除此之外,美國還新出臺了許多規定,要求網站在用戶界面貼出安全警告提示。幾年前,新澤西州也出臺了類似的法案,要求網站在會員注冊時,不管是否進行背景檢查,都要收取會費。
移動相親時代
隨著網絡相親產業進入了所謂的“大時代”——移動相親時代,安全儼然成為更加敏感的問題。很多網站已經開始為用戶提供軟件程序或應用程序,能讓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和其它設備登陸該網站。但這只是更加重大變革的一個開端,經歷這場大變革后,人們可以利用網站提供的技術跟現實中相親機構的會員們“打情罵俏”。
一些相親網站,如Skout和Flirtomatic,允許用戶向附近的其他會員發信息,處于安全考慮,對方的具體位置是保密的。管理者們預測,未來人們不再需要在眾多相親網站上填寫調查問卷,因為他們個人信息會被儲存在服務器的云數據庫中,當周圍有可能的伴侶時,系統就會自動提示他們。
許多相親網站也在探索新方法來解決像亞雷利先生這樣的人提出的質疑和擔心。有些網站,像ScientificMatch和GenePartner,開始試用科學的配對方法牽線,而不再僅僅依靠調查問卷和個性測試。這些網站將基因信息作為其匹配技術的基石,他們認為一定可以找到能夠讓兩個^相戀的真正的“火花”。這樣一些嘗試無疑會令人們更加擔心網上約會演變成了一種能夠破壞婚姻的商業活動。這種超市似的網絡相親世界,在網絡虛擬外表的掩飾下,讓人們覺得只需輕點鼠標就能點燃新的激情(放棄或欺騙現有的戀人)。對此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開始為自己的觀點辯解。離婚率的升高及隨意約會的增加在網絡相親這種模式出現前就已經出現To而且求愛廣告恐怕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互聯網產生前很久就有了相親的分類廣告和相親專欄。
Ashley Madison這樣的網站的確可能增加婚外情的發生率。但是要是讓這些相親網站去背負背信棄義的罵名就把原因和結果弄反To Ashley Madison網站的創始人諾埃爾·彼得爾曼(NoelBiderman)說,他之所以萌生了創建這個網站的想法就是因為聽到人們說大部分網絡聊天人群都已結婚,他們會裝成單身來尋覓婚外戀。還有一些網站,尤其是印度的網站,則聽到了不同的批評聲音:人們說這些網站讓人們更容易找到背景相同的伴侶,這鞏固了傳統,并非逐漸瓦解了傳統。同時,像Shaadi和BharatMatrimony這樣的網站也促成了許多所謂的“愛的婚姻”,因為他們可以不用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可以找到真愛。正如愛情本身那樣,網絡相親也是個充滿著驚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