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單身族群正改變著城市文化、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有新的城市經(jīng)濟增長點。
誰比誰單身
2001年,一部《BJ單身日記》在全球引起了廣泛關注,電影描繪了一位倫敦大齡女青年布里奇特·瓊斯(Brldget Jones)的生活。開頭是這樣的,女主角在新年的初始許下愿望,而愿望卻隨著電影發(fā)展—個一個地破滅了。她許諾:“我以后要停止每周喝14箱酒度日;不再超支;不再和那些酒鬼、工作狂、責任恐懼癥分子、有女友或已婚的人、厭惡女人的人、自大狂、沙文主義者、揩油的變態(tài)們交往;不會再因沒有男朋友而沮喪。”布里奇特只身住在倫敦,一直為自己三十多歲了還是單身而苦惱。她痛恨那些自戀的已婚人士,因此靠著巧克力和煙酒度日,偶爾會去健身房消消脂肪。她在結束與可,怕上司的糟糕戀情之后,她的朋友,兩個同為單身的女人和一個同性戀男人,給予了她很大支持。布里奇特或許只是個滑稽的藝術人物,但她演繹得恰到好處。創(chuàng)作者海倫·菲爾丁(Helen Fielding)塑造的這一人物要比《老友記》和《欲望都市》中優(yōu)雅富有的紐約單身貴族更加真實,更加人性化。這三部作品都刻畫了大都市里掌控并塑造著有格調(diào)的生活方式的人群,他們不光來自紐約和倫敦,還有很多來自東京、斯德哥爾摩、巴黎和圣地亞哥:他們都是二三十歲并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單身職業(yè)人士。
道德主義者整天對他們說教,營銷人士試圖討好他們,城市開發(fā)商們則老想著引誘他們。他們同是廣告業(yè)、出版業(yè)、娛樂業(yè)和媒體業(yè)的產(chǎn)品及服務的生產(chǎn)者與消費者。與其他階層相比,他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沖動,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他們就愿意一擲千金。
布里奇特和她的那幫朋友們在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庫里中已經(jīng)被列為一個群體了,但這個群體如何定位卻比較棘手,因為他們中間很多獨居的人并不單身,很多單身的又與人合住。2000年美國的人口普查中,個人家庭的數(shù)量首次超過_了有孩子的已婚家庭。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賈森·菲爾茲(Jason Fields)說,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美國20到24歲的未婚女性的比例從36%增長到了73%,而30到34歲的比例更是漲了三倍以上,從6%到了22%。這些單身人士中有一部分(不是全部)是單身母親,也另一個數(shù)量猛增的群體。還有另外一些年輕人,他們和其他年輕人一起合住。其中有些人甚至和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的人住在一起,他們既不是血親也不是姻親。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增長對此有很大影響。在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國家,上大學的女性要比男性多得多,尤其是在法律和醫(yī)學領域等具有職業(yè)資格的學生里,女性數(shù)量占了一半以上。一有新的工作機會,她們往往能和相似資歷的男性酬勞相當。她們覺得工作很有趣而且收入頗豐,所以才將婚姻大事暫擱一旁,老公和孩子總會有的,以后再說。卡甘調(diào)研公司(Kaagan Research)的馬庫斯·馬修斯(Harcus Matthews)說:“現(xiàn)在的人們知道就算到了80歲也能結婚,所以40歲結婚也不算晚。”
如今越來越多人不只結一次婚,到了五十歲還沒結過婚的美國人不到7%。美國企業(yè)研究所的人口統(tǒng)計學家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Nicholas Eberstadt)說可以拿這個數(shù)據(jù)與19世紀下半葉的進行一下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婚姻市場那時候更加低效,有20%至25%的女性甚至從來沒有結過婚。他說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婚姻和母親身份的民主化,否則的話所有女性都會結婚并且大部分會生一個孩子以上。
女性越往后拖,結婚生子的概率就越小。布里奇特就經(jīng)常抱怨:“年紀越大,再跟其他人約會,做什么都會有負擔。”當你三十幾歲了,獨身—人,沒有交往對象的生活會讓你倍感無趣,沒有性愛,周末沒人一起出門約會,派對狂歡之后也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回家,然后你就會開始懷疑沒有交往對象是因為自己的年齡。所有的問題綜合在一起就使找個交往對象這個任務變得神圣,難以企及。當你和某個人開始出去約會,一切都不會如你所愿。吸引單身女性的大都市里,男人有很大比例都是同性戀。事實擺在面前,形勢對大齡剩女來說更加不利了。《搶錢大作戰(zhàn)》是一部描述紐約長島都市生活的電影,電影里有個鏡頭:一幫健碩的股票經(jīng)紀人嘲笑隔壁桌上的男同性戀,其中一個這樣說道:“你們這群人應該給自己找個屬于自己的島。”被嘲笑的其中一個男同性戀中反駁道:“你現(xiàn)在不正在我們的地盤上嗎?”難怪絕大多數(shù)的紐約年輕女性一提到找對象就愁容滿面。
相見到相愛
找男朋友占據(jù)了布里奇特生活的一大重心。現(xiàn)實里的單身女性也是如此,她們直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蜂擁而至的大都市只不過是另一個寂寞之地。紐約的競爭尤為激烈,所以問題更加嚴重:辦公室政治狡黠殘忍,要和同事做朋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紐約多年輕人都選擇小型公寓獨居,倫敦的年輕人則比較傾向于與人合住,他們經(jīng)常會從Loot(一種專門刊載招聘、求租等生活信息的小報)上找房子,報紙上的廣告信息非常詳盡,例如“肯特鎮(zhèn)一所無煙混住公寓招募一名女性合租者”。在倫敦,女性合租者可以在起居室里和她合租的朋友一起看電視,也可以在公共廚房一起收拾冰箱。而在紐約只有出門才能接觸到別人。
位置決定一切。和其他市場一樣,地理上集中才會興盛,就像新社會研究學院的教授羅伯特·博勒加德(Robert Beauregard)說的那樣:“交往對象在哪兒你肯定就會想去哪兒,而不是待在郊區(qū)干等。”布魯克林的一些小酒吧,例如Park Slope,Hoboken,New Jersey等都是熱門之選。不過曼哈頓還是首選,尤其是Flatiron區(qū)和東岸的字母街區(qū)A、B、C、D大道都是單身女性的聚集地。她們在這些地方可以接觸到許多多米尼亞的移民。
科克蘭集團的一名紐約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露絲·賓斯托克為這幫年輕的職業(yè)女性找到了歸屬地:“這么高昂的租金,不只是一個住的地方,是因為你們加入的是一個社團,只要你付了房租就可以加入,享受這種優(yōu)待。如果你還是一個單身女人,那么接觸優(yōu)質(zhì)男人的機會也被算在其內(nèi)。”《紐約觀察員》還發(fā)表過一篇很實用的文章,《男人們都在哪兒》,文章里專門用彩色字體標記出男性比女性多的社區(qū)。
一般來說,男生們一般都住在酒吧或餐館周邊。紐約的餐館一般空間都很大,女人們在那兒聚會喝酒也不會覺得尷尬。Lot 61是一家時尚夜總會,老板叫布魯斯·萊格特一弗林,位于紐約西部第21街。衣著雍容華貴的年輕女人成群結隊地到此“捕獵”。穿著Prada的斜紋夾克,Jimmy Choo的鞋子,她們?yōu)樽约汉鹊木瀑I單。夜總會老板說:“這些女人已經(jīng)被尋覓對象的熱情完全控制了。”對于那些工作日不想熬夜到凌晨的人,酒吧并不是唯一的去處。那些時髦的食品店也是求偶游戲的狩獵場。在紐約,F(xiàn)airway和Zabar之類的雜貨店通常都擠滿了下班回家的單身人士。不久之前,一對情侶就在Fairway的奶制品區(qū)慶祝他們的相遇,在那兒舉行了婚禮。英格蘭曼徹斯特的Trafford Centre是一家大型的購物商場,它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商機,為此經(jīng)常舉辦單身之夜的活動。他們會給來購物的人發(fā)粘在衣服上的貼紙:“單身,求搭伙!”
如果奶制品柜臺不夠有吸引力,健身房也是好選擇。美國年輕的單身貴族下班之后都會去健身房鍛煉身體再找個地方喝點東西打發(fā)時間。目的就是要去個花錢不多又有趣的地方。這些人無論胖瘦,去健身都不是為了塑形,對他們而言體育館和健身房都是很性感的地方。現(xiàn)在有很多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單身女子們擺脫單身。大多數(shù)人會求助于網(wǎng)絡,這樣他們的求偶活動在工作時間也可以照常進行。亞當·克萊因經(jīng)營一家叫做Ask Jeeves的搜索引擎網(wǎng)站。他說超過三分之二參與搜索的用戶里都是女性大部分年齡都在18到35歲之間。相較而言,Google的大部分用戶都是男性。通常在下班前的半個小時,Ask Jeeves的服務器就會突然爆滿,很多女性都在找約會地,克萊因戲稱:“這是網(wǎng)絡時代發(fā)展最快的一個領域了。”
Match也是其中比較火的網(wǎng)站之一,它自詡為最大的優(yōu)質(zhì)單身男女網(wǎng)絡聚集地。另一家名為Its Just Lunch的網(wǎng)站則聲稱是為忙碌的職業(yè)人士度身定做的專業(yè)擇偶服務機構,用他們提供的服務不需要背負太多的負擔,只是一頓午飯而已。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都開始提供閃電式相親服務,意圖擇偶的男男女女坐在酒吧里聊天,每一對只有六分鐘的約會時間,時間一到鈴聲響起,各自再移向下一個。這樣找對象的壓力很大,代價也很高。詹妮弗·西尼爾是《紐約》雜志一名非常成功的記者,她說她的同事和朋友都花了很多錢做心理分析,“心理開支”都趕上房租了。她在東村與另外一個女人合租,她單方的租金是1700美元,而心理治療就要1200美元。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做了,因為已經(jīng)無法負擔起這筆費用。她工作的辦公室里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單身,而她約會過的大部分男人在這種情況下也曾接受過心理治療。還有一種實惠且見效很快的方法。布里奇特每次陜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拿起電話打給她的朋友裘德(Jude),莎澤(Shazzer)還有男閨蜜湯姆(Tom)。就像是湯姆說過的一樣,我們是一幫不正常的單身瘋子,在一起像家人_樣。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想法。《紐約時報》刊載過一篇文章,舊金山作家伊森·華特士(Ethan Watters)描述了自己部落式的生活。他說,步入三十歲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朋友圈就完全固定了,固定的我們每次見面都做相同的事。每周一起吃個晚飯,一起去旅行,幫忙搬家,幫忙粉刷房子,一有體育賽事我們就一起歡呼雀躍。突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成為了這個城市部落的一份子。
很多單身的人都會參與到這樣的部落里。他們紛繁復雜的生活因為手機而變得十分靈活,他們?nèi)绻胍才呕蛘咦兏媱潱騻€電話,只是分秒之間的事。這種部落能給這幫年輕的單身人士支持和安全感,這些往往是破碎的家庭給不了的。搶占市場先機
年輕單身人士手里有很多錢可以任意支配,他們決定著大眾趨勢,很多商家都希望搶占這片市場。但明確定位或者捕獲他們的喜好卻十分困難,因為他們大多自執(zhí)己見,不可捉摸。大衛(wèi)·科泊是貝恩公司的一名銷售專家,他曾很絕望地說道:“想讓布里奇特掏腰包就像是把布丁釘?shù)綁ι弦粯永щy。”
單身女性們對酒的鐘愛使她們成了Allied Domecq等酒業(yè)公司紛紛想要釣上的一條大魚,該公司美國市場負責人馬特·瓦恩特認為,年輕女性的喜好為各種酒類產(chǎn)品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過去,只有中年男人會在晚飯之后點一支煙,再小酌一下。庫瓦西耶白蘭地就是個典型案例:庫瓦西耶公司目前正在試圖重新研制配方,新配方主要是為了迎合年輕女,性對白蘭地與橘味白酒、蔓越橘汁兌飲的喜好。他還說,年輕男士以后再決定如何豪飲才更有范兒的時候往往會征求女朋友的建議。
年輕女性的飲酒量大得驚人,芝加哥一家叫做DDB的市場調(diào)研公司進行了一次生活方式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24到35歲之間年收入20000美元以上的單身女性中有45%承認自己偶爾會過量飲酒,而普通女性中的比例只有24%。一陣狂歡之后布里奇特會感慨:“今晚真是太過癮了!”如果不在節(jié)食期間,她們也會零星地點些吃的,就像布里奇特對數(shù)學一竅不通,但她對大多數(shù)事物的卡路里量都十分了解,甚至可以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個人做飯很無聊,一個人吃飯更凄涼,所以單身的人們很鐘愛加工好的食物。他們的烤箱經(jīng)常會被用作儲物箱,最常用的廚具是微波爐。布里奇特與她的朋友經(jīng)常席卷英國大型零售商場MarksSpencer,帶著一批獵物回家:兩瓶酒(一白一啤),一桶鷹嘴豆沙,成包的微型披薩,十二條熏制鮭魚,奶油干酪,一包木莓奶油蛋白提拉米蘇還有兩包瑞士芝士條。
Hs Fielding要比MarksSpencer更早嗅到商機,在英國單身女性身體里填充了無數(shù)卡路里。不過時至今日,這家商場才意識到一人份(小份)的加工食品都是針對老年人的小胃口設計的,而不是年輕女性,更別提年輕男性了。現(xiàn)在那些大份一人份的傳統(tǒng)食物頗有市場,比如面條和羊肉燉鍋。
布里奇特和她的已婚朋友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她僅僅為了娛樂就會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她們通常會出門去找樂子。平時布里奇特會閱讀《Vogue》和其他一些讀物,事實上都出自同一家出版商Conde Nast。Conde Nast市場調(diào)研部的負責人斯科特·麥當勞對這個發(fā)現(xiàn)感到很吃驚,三十幾歲的單身職業(yè)女性竟會花這么多錢用于度假,參加藝術課、音樂課、健身課和瑜伽課,去看音樂會、電影,吃吃喝喝,還有購物。DDB調(diào)查結果還顯示她們比較偏愛慢跑,網(wǎng)球和其他運動課程。
那些亟待經(jīng)濟復蘇的城市要比營銷人士還專注地盯著這些年輕的單身人士。他們是城市文化和創(chuàng)意大軍,喜歡住在市區(qū)的閣樓里,這樣就能推動城市下層住宅高檔化,而且他們會促進城市餐飲和夜生活的繁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全球化政策研究中心的主管艾倫·斯科特說這群年輕單身人士引領著城市的審美趨勢,推動城市景觀的進化。
在這方面,不光年輕單身女性會發(fā)揮作用,她的同性戀朋友也起著重要作用。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理查德·佛羅里達說在美國最富創(chuàng)意的城市恰恰就是那些同性戀最多的城市。這可能是因為同性戀家庭有著兩人賺錢養(yǎng)家的消費能力但沒有孩子的花銷。除此之外他們的出現(xiàn)伴隨著一種開放的多樣城市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里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才會興旺發(fā)達。城市發(fā)展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人才和包容力。為了更好地衡量它們的等級,他提出了一個“同性戀指數(shù)”的概念,后來發(fā)現(xiàn)這一指數(shù)和衡量流行—族的“時尚指數(shù)”密切相關。他調(diào)查了50座城市后發(fā)現(xiàn),衡量高新科技成功與否的首要指標就是同性戀人口的高比例,接下來才是對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和演員的高度關注度。
就這么幸福下去?
21世紀開始的十年,從很多細小的方面徹底地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自此之后布里奇特和她的朋友的生活又會有什么改變呢?Roper ASW市場調(diào)研組織的托馬斯·米勒說,民意調(diào)查顯示二十幾歲的人是受9·11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他們的信心幾乎全部瓦解。他說:“這起事件對在蜜罐里長大的這一代年輕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因為他們中很多人過去都覺得生活的一大目標就是尋找樂趣。
但或許以后會有變化。或許他們會越來越看重朋友的陪伴和穩(wěn)定關系的慰藉。布里奇特以后或許更愿意早點在婚姻中安定下來,而不是到工作中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輝煌的事業(yè)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那些從小就被灌輸這種思想的年輕女性在工作上要比婚姻更加成功。影片的最后一刻布里奇特很寬慰,因為她發(fā)現(xiàn)馬克·達西是真心愛她的。對于一個三十幾歲的女人,或許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