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批民眾聚集在巴士底廣場慶祝新一任法國總統的誕生,但他們要等到深夜才能一睹新任總統的風采。5月6號,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 ois Hollande)在法國總統大選中以51.6%比48.4%的支持率擊敗尼古拉斯·薩科奇(Nicolas Sarkozy),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6日傍晚,他在偏遠而寂靜的小城圖勒(Tulle)發表了首場就職演說。這是自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 ois Mitterrand)擊敗了時任總統的瓦勒里·季斯卡(Valéry Giscard)后,首次出現總統不能連任的情況。
這場低調的就職演說結束后,奧朗德便乘專機飛往首都巴黎,在那里,他的支持者們正在同一群搖滾明星一起狂歡,慶祝選舉勝利。剛過午夜,奧朗德終于在巴士底廣場現身,現場頓時沸騰起來。奧朗德向歡呼的人群致意,讓大家“盡情享受這一刻”。 他向整個歐洲傳達了這一樣一個訊息,“改變就要來了,法國財政緊縮的時代即將結束”!
一年前,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因性丑聞事件而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在這件事發生之前,奧朗德沒有被視為總統候選人,因此沒有受到競爭對手的抨擊和丑化,這對他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很理想的結果。并且,在斯特勞斯·卡恩的丑聞發生之后,奧朗德這個從未在內閣任職的老政客,既克服了黨派分裂問題,又保持了良好的公眾形象,為自己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選舉中,奧朗德承諾要“做出改變”,因此獲勝后的他背負著法國人相當高的期望,但是他所謂的改變究竟都意味著什么呢?這對法國和歐洲來說都還是未知的。
勝利之日
奧朗德曾經承諾要就歐洲的財政契約進行“重新談判”,而該契約被德國總理默克爾視為歐元區穩定計劃的核心,如果談判未能按照奧朗德預想的方向發展,他就不會再批準該契約。他在競選活動中對支持者們說,德國不應該“把整個歐洲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奧朗德將在5月15號的就職典禮后首次會晤德國總理默克爾,他將在這次會晤中就向默克爾提出這一要求。
事實上,法國選民支持奧朗德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反對財政緊縮政策。毫無疑問,法國民眾已經受夠了失業和經濟衰退之苦,不過讓他們更厭倦的是薩科奇。奧朗德承諾自己不會受薩科奇的影響,要做一個“正常”的法國總統,還承諾要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法國社會:他計劃將最高稅率提高到75%,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對公司和富人的稅收,新增6萬個教學崗位,將退休年齡下調回薩科奇上任前的60歲。
不過同時,奧朗德也宣布會繼續遵守上屆政府的承諾,將2013年法國的財政赤字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在這一點上他非常堅定——這對一位社會黨候選人來說很關鍵。盡管奧朗德表示會將平衡財政預算的日期推遲到2017年(這比薩科奇計劃的還要晚一年),但他從未提出要用財政赤字來刺激法國經濟。
奧朗德沒有明確地說明(也可能是故意的)要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法國的公共財政部門——審計院(the Cour des Comptes)稱,法國每年需要額外增加200億歐元(約合260億美元)的儲蓄,才能達到削減赤字的目標。而這還不算上奧朗德競選時所做的財政支出承諾——五年內增加200億歐元儲蓄,這一承諾不難實現,但也不容小覷。如果經濟增長勢頭不好(這種情況似乎有可能發生),平衡收支就會變得越發困難;奧朗德預計明年法國經濟將增長1.7%,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數字只有0.5%?;ㄆ煦y行的經濟學家吉約姆·默尼埃(Guillaume Menuet)說:“奧朗德總統設定的目標僅靠增加稅收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他還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來削減支出”。

換句話說,盡管奧朗德在競選時對選民承諾不會繼續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但是形勢似乎推著他不得不往這個方向發展。奧朗德競選工作組的成員、將要在政府就職的弗勒·佩萊倫(Fleur Pellerin)說:“在希臘的確發生了反對緊縮政策的競選,但是并未發生在法國。奧朗德曾清楚地表明將堅決實現削減赤字的目標,而且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必須要做出努力;不過這一目標將以一種公正的方式實現。”
為了緩和民眾的情緒,奧朗德打算逐步落實一些象征性的舉措,比如將總統和所有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削減30%,以及在今年九月開學時,根據調查情況給學校增加25%的撥款。強硬的預算政策要在審計院做完公共財政審計后才能實施,預定會在6月10號和17號議會選舉之后的幾周進行,這對奧朗德來說是個非常合適的時間。如果審計院的結果表明赤字遠遠高于預期,奧朗德總統就會以此為借口推遲履行選舉時所做的削減支出承諾,但也有可能借此機會更大程度的降低支出。
如果奧朗德能在議會選舉中贏取足夠多的票數,那么他在法國國內的地位就舉足輕重了——這很有可能發生,因為薩科奇突然決定退出政壇的消息讓右派人士陣腳大亂。社會黨如今已經控制了整個參議院、全國22個地區中的21個、所有大城市以及絕大多數的鄉鎮。
想要取得這種優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德國總理默克爾建立良好的關系。這能夠讓他成為變革歐洲的建設性力量。奧朗德是歐洲統一論擁護者雅克·德羅斯(Jacques Delors)的忠實追隨者,他深知跟德國建立緊密聯系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么5月15日奧朗德總統宣布的臨時總理一職最有可能由62歲的社會黨議會領袖讓馬克·埃羅(Jean-Marc Ayrault)擔任,因為他跟德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從表面上看,奧朗德總統憑借自身力量似乎很難改變歐盟的契約。曾經支持薩科奇連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大選過后稱自己“非常歡迎”奧朗德總統。但她還是痛苦地向法國和歐盟其他各國指出,比起有關歐盟財政協定的重新談判,希臘的救助條款問題更亟待解決。

德國政府一直堅信“持續的”增長只能依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赤字開支這種權宜之計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德國人認為金融市場的發展證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今年三月份,西班牙總理馬里亞諾·拉霍伊(Mariano Rajoy)宣布該國今年將無法達到其財政目標,之后,該國的債券收益率便迅速上升。法國的信用等級已經被下調了,如果奧朗德總統仍舊不愿實施財政緊縮政策的話,那么法國將可能會遭到同西班牙一樣的懲罰。
奧朗德的規劃里并未提到要進行自由化改革——放寬勞動力市場,例如鼓勵競爭——默克爾將之定義為“結構性改革”(法國目前急需這種改革)。另外,德國可能會否決奧朗德提出的某些長期計劃,如允許歐洲中央銀行直接為歐洲各國提供貸款,或者以整個歐元區為依托,發行歐洲債券。
但是奧朗德制定的一些短期計劃可能不會受到這么強烈的抵制。他提出了四點想法:首先,讓歐洲投資銀行發揮更大的作用;其次,發行歐洲“項目債券”,為基礎設施和能源建設募集資金;第三,征收金融交易稅;第四,更加高效的利用歐盟的結構基金。奧朗德的顧問們說,為加強德法關系,奧朗德總統承諾將會盡快通過有關平衡預算的法案。其中一個顧問稱:“如果我們不設法重建德國對法國的信心,那么一切皆無可能?!?/p>
大功告成?
默克爾對于德國國內事務的擔憂有可能幫助奧朗德實現其計劃。5月6號,德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舉行州選舉,選舉結果使反對黨實力大增,并且其提出的促進經濟增長措施跟法國新總統的如出一撤。而埃羅的盟友——德國反對黨社會民主黨提出了一些“有益于經濟發展”的要求,作為支持財政契約的附加條件。反對黨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想通過這個契約,在可能于近期舉行的投票中要至少要贏得西德聯邦議會三分之二的票數。
對于能夠補充財政契約的“發展協定”,默克爾是非常支持的。這些發展協定可能會包括以下一些計劃:在各國共同努力下,提高歐洲投資銀行的貸款能力,增加歐盟支持下的項目證券發行量(只要不是所有成員最后都要承擔責任)。她還支持在全歐洲范圍內征收金融交易稅的提議。
奧朗德的助手曾經暗示,只要發展協定的內容真實有效,那么他也許會考慮通過一項“補充”該發展協定的協議。這番話似乎意味著奧朗德會做出某種妥協,使雙方皆大歡喜。德法雙方的領導人都處事冷靜,有條不紊,大家都很清楚,對于默克爾來說,奧朗德是比薩科奇更好的合作伙伴。但希臘這只蒼蠅打破了這種和諧。
雙方考慮就此事進行“重新談判”,但這絲毫不能解決希臘遇到的問題。默克爾堅定地認為,希臘除了接受此前達成的一攬子救助計劃外,別無選擇。否則,它就只能面臨破產了。不過奧朗德總統的立場尚不明確?,F在奧德朗在法國國內反對財政緊縮政策已獲得民眾的信任,如果他跟默克爾立場一致,那么他在歐洲的地位將與日俱升。但是,如果他跟默克爾背道而馳,那么歐洲就要產生巨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