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7年的一天,在意大利的博尼圖,9歲的薩瓦托·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 正在認真觀察鎮里鞋匠制鞋的過程,他們鞣制皮革,然后把皮革按鞋樣剪裁,再將剪裁好的皮革裹到木質足型的鞋楦上,最后將成型的皮革縫合在一起。
不過薩瓦托的父親并不認可兒子的愛好,他認為鞋匠是一份不體面的工作,然而命運改變了這一切。薩瓦托的母親瑪利亞托尼亞要為6歲的女兒準備首次圣餐禮,因此需要兩雙白色的鞋子,一雙給朱塞佩娜,另一雙給朱塞佩娜的姐姐羅西娜。薩瓦托偷偷跑到鞋匠鋪,要了白帆布、2個童鞋楦和制鞋工具。第二天早上,瑪利亞托尼亞看到了4雙簡樸的小白鞋子,她對此大加贊賞,薩瓦托的父親也承認了兒子的天賦。就這樣,薩瓦托·菲拉格慕的傳奇故事開始了。
2年后,薩瓦托的父親因為傳染病疾突然辭世,11歲的薩瓦托宣布,他要去那不勒斯學習制鞋手藝。不過薩瓦托并沒有在那不勒斯待太久,他回到博尼圖后向一位叔叔借錢開起了自己的制鞋店。
在那時,即使是在時尚之國意大利,也沒有人想著革新制鞋業。鞋子的顏色單調——只有黑色、棕色和白色可供選擇,樣式也不多,只有低跟鞋、旅行鞋、帶紐扣或系鞋帶的愛德華式皮靴。窮人通常在買手工鞋的時候想的是要能穿一輩子。只有權貴才有足夠的財力挑選不同的鞋子,來搭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衣服。
工廠制造的鞋子
一戰正在歐洲肆虐的時候,美國創造出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制鞋業因此開始蓬勃發展。鞋子變得便宜到每個女性都能大量購買。越來越短的裙子也使得女性腳上的鞋子成為了重要的裝飾品。制鞋商們因此開始著手設計顏色各異、款式多樣的鞋子。
現在讓我們回到1912年的博尼圖,薩瓦托·菲拉格慕正與他的六個助手共同經營自己的鞋店,當時意大利鞋匠的生意尚未受到美國批量生產的影響。后來,薩瓦托的哥哥阿方索從美國回意大利探親。阿方索告訴薩瓦托:“在美國,已經沒有手工制鞋業了。”他描述了鞋廠的生產過程,人們使用機器將鞋底縫到鞋幫上,再把一層層的皮革疊在一起制成鞋跟,而所有這些只需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完成。阿方索認為薩瓦托可以在美國學到更多關于定制鞋業的知識。薩瓦托最初拒絕了這個提議。不過沒過多久他改變心意去了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巴巴拉市,薩瓦托和他的三個兄弟開了一家小店。薩瓦托的哥哥們負責修鞋,16歲的薩瓦托負責為電影公司設計新鞋。很快,薩瓦托就設計出了一款舒適、迷人、且時尚的牛仔靴。導演塞西爾·B·德米爾說:“如果牛仔們能早點穿上這么舒服的靴子,他們早就征服西部了。”
薩瓦托·菲拉格慕逐漸成長為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他擁有粗獷但十分漂亮的外貌,說一口帶有濃重意大利口音的英語。這種奇特的口音幫他吸引了不少顧客。不過薩瓦托還是希望能精進自己的技能,雖然他已經嫻熟地掌握了測量腳的尺寸、裁樣、成型和縫合的技藝,但仍有一些顧客反應說穿薩瓦托設計的鞋子時腳會不舒服。因此,薩瓦托報名入學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始學習解剖學。
在大學里,菲拉格慕將學到的知識與自己總結出的理論(人體體重在腳面的壓力分配和人體骨骼結構)進行了對照。隨后,菲拉格慕意識到,同其他人一樣,他設計的鞋子并不符合人體工程學。他們在制鞋時只測量腳平放時的尺寸,這樣做出來的鞋子只能支撐前腳掌和腳后跟,但人在穿鞋子時,足弓也需要有支撐。菲拉格慕因此開始將足弓墊加入到鞋子里。很快,菲拉格慕的顧客開始向他反映,他做的鞋子是他們穿過的最舒服的鞋子。

好萊塢鞋店
1923年,菲拉格慕搬到洛杉磯,在好萊塢林蔭大道和拉斯帕爾馬斯大道的街角開起了好萊塢鞋店。美國電影業的繁榮給菲拉格慕帶來了大量生意(他的生意之一就是為電影《十誡》設計涼鞋)。他的好萊塢鞋店也就成了許多小明星光顧的地方。菲拉格慕似乎已實現了自己開鞋店,并將藝術設計、足部科學和商業融入制鞋業的夢想。
然而幾年后,菲拉格慕關掉了洛杉磯的店鋪,開始實現下一個夢想。多年來,為了提高庫存,菲拉格慕也銷售一些機器制造的鞋子。這些鞋子是依照菲拉格慕自己設計的保護足弓的鞋楦制成的,但這些鞋子的質量從沒讓他滿意過。菲拉格慕因此希望將工廠模式應用到手工制鞋業中。在意大利,勞動力比美國便宜,懂得手工制鞋手藝的人也比美國多。菲拉格慕認為自己可以雇傭鞋匠,建立一個每個生產環節都由手工完成的流水作業線。
然而,想要說服意大利的鞋匠并不容易。菲拉格慕先去了那不勒斯,那里鞋匠都嘲笑他的提議。菲拉格慕又去了羅馬、米蘭、都靈威尼斯和帕多瓦,但都無功而返。最后,菲拉格慕在佛羅倫薩實現了自己的設想。但他必須支付給鞋匠們當地最高的工資,才能說服他們為自己工作。與雇傭的六十名鞋匠一起,菲拉格慕設計了18款新鞋。隨后,菲拉格慕來到紐約,邀請了各大高級百貨商場的采購員到自己在羅斯福酒店的房間里參觀新鞋。
米勒百貨商店的喬治·米勒第一個到。他叫嚷道:“毫無創意!一無是處!你還是回好萊塢吧。”
后來,菲拉格慕又聯系了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商店的曼紐爾·哥頓。哥頓雖然還有其他事情在身,但菲拉格慕可以看出他眼中的激動。哥頓說:“薩瓦托,你的創造力真是驚人。讓別人離這些鞋子遠點,我要了。”
就這樣,菲拉格慕的鞋成了意大利首批出口國外,并銷往全世界的鞋子。
制鞋業的革新
經濟大蕭條使美國的經濟遭受重創。到1933年時,菲拉格慕甚至瀕臨破產。好不容易度過了蕭條期后,他又收到了另一個噩耗: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亞之后,國際聯盟對意大利實施了貿易制裁。不過最困難的還在后面,二戰的蔓延使皮革、橡膠和鋼鐵等鞋匠工具箱里的主要材料都轉向了軍用。當時材料供給非常艱難,菲拉格慕甚至考慮過用玻璃來制作鞋子。
后來的一天早上,菲拉格慕在工作閑暇時溜出來給愛吃甜食的母親買了一盒巧克力。當他打開一顆巧克力的包裝紙時,他檢查了一下那張透明紙箔,揉了揉測試它的柔軟度。然后,菲拉格慕把紙箔纏到手指上,測了一下它的強度。隨后,他買來幾張透明紙,試著將它們一層層的編結起來。菲拉格慕高興的發現,他可以用這些紙做出迷人的鞋跟。
接下來是另一個問題——如何在沒有金屬加固的情況下來做出高跟鞋。菲拉格慕想起了一種只在古希臘的楔形涼鞋中用過的設計,用軟木來填充腳后跟和前腳掌之間的空間。
薩瓦托向一部分忠實的消費者(富有而時尚的女性)推廣了他的新發明。不出所料,這種軟木做底的楔形鞋子——在美國被叫做“lifties”或“wedgies”,變得非常流行。到 1939年,菲拉格慕估計,美國制造的女鞋中有86%使用了楔形鞋跟。不過他只得到了不成比例的微薄回報,因為雖然他申請了這種設計的專利,但是該設計的流行速度非常地快,他不可能起訴每一個使用該設計的制造商。盡管如此,這位冷靜而沉著的鞋匠,已經憑借著自己杰出的創造力,徹底革新了全球的制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