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80后寫作者,我被問及最多的就是“你哪里來的那么多寫作素材”。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我的作品所書寫的對象開始說起。十幾年的寫作生涯,我塑造過的人物包括:大學生、小商販、公務員、農村留守老人、酒吧女、高學歷失業者……可以說,這些人物身上,少有我個人的特性。我文字的觸角,更多的時候是在探測普羅大眾的生命。
在我的寫作生涯中,“群眾”就是底肥,而組織的培養,就充當著竹竿的作用。我是一名來自基層的寫作者,徹頭徹尾的草根。最初的幾年,我的寫作狀態就像野地里的荒草,蔓無節制地肆意生長著。后來在各級文學組織的關懷下,才慢慢擁有了一棵樹的理想。
有了理想,我還需要一些從現實的海岸泅渡而去的工具。我給自己準備的橡皮艇是我們江西的本土文化。江西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贛文化。其中蜚聲國際的瓷文化自不待言,還有古樸神秘的儺文化,日新月異的江西商幫文化……這一切都將成為我小說寫作中試圖反映的題材。在這艘如同大地一般寬廣而厚實的橡皮艇的護佑下,我相信我的航程可以走得更遠。我給自己準備的木槳是江西的文化前輩們?!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的王安石,還有“詞章窈眇,風流自命”的歐陽修……江西的文化名人燦若星河,我要向這些前輩們學習,學習他們為人為文的品性,力爭成為一名德藝雙馨的寫作者。
責任編輯:陳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