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貿易理論在研究影響一國凈出口因素時只考慮了匯率和收入水平,本文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利率和油價因素,并以美、中、日三個石油凈進口大國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利率上升減少投資需求,降低國內物價水平,增強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油價上漲,石油進口支出增加,一國進口總額增加。實證和理論分析結果基本相符,即凈出口與利率呈正向關系,與油價呈負向關系。
關鍵詞:利率;油價;凈出口;石油凈進口大國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匯率和收入水平是影響一國出口和進口的主要因素:匯率上升,出口增加,進口下降;一般認為收入上升對出口沒有直接影響,而進口會增加。一國的凈出口即等于一國的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凈出口額為正反映貿易順差,反之為貿易逆差。中外文獻在進出口方面的研究大多以傳統貿易理論為基礎,主要考慮了匯率波動的影響。如Giovanni(1998)[1]通過貿易引力模型和面板數據,研究了西歐國家的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匯率波動對貿易具有抑制作用;Derick et al. (2001)[2]就本國及外國產出水平、貿易收支和實際匯率,通過建立結構向量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研究了實際匯率對貿易平衡的影響,認為馬歇爾—勒納條件長期來說是滿足的,即匯率通過進出口彈性對貿易平衡產生影響。
盧向前、戴國強(2005)[3]通過協整向量自回歸模型(cointegrating VAR),分析了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進出口的影響十分顯著,并存在J曲線效應,即匯率政策有效,貨幣當局可以通過適當的匯率干預來穩定市場和改善進出口。歐元明、王少平(2005)[4]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中國內資企業出口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實際有效匯率不是中國出口的Granger原因,且沒有證據表明匯率對內資企業出口有顯著影響,認為這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以及勞動力資源優勢影響的結果。Sekmen and Saribas(2007)[5]認為匯率對土耳其進口和出口的影響不顯著。Shaghil (2009)[6]建立了關于中國出口的供需模型,在市場出清時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出口的影響,認為人民幣的持續貶值會抑制中國的出口增長,從而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
還有部分文獻研究了除匯率以外的其他因素與進出口的關系。如Jeffrey (1982)[7]研究了20世紀70年代油價和投資對經常項目收支的影響,認為投資對經常項目收支平衡的影響更大;姚麗芳(1998)[8]研究了包括GDP、投資、儲蓄、匯率、貨幣發行量等11個指標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結果表明GDP、社會投資、城鄉居民儲蓄和貨幣存量的增加能夠有效促進中國進出口的增加。另外,魏巍賢(1999)[9]建立了中國的進口需求模型,運用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其進行檢驗,結果表明進出口、總投資和相對價格之間存在唯一的長期穩定關系,認為影響價格的匯率政策和關稅政策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影響較小。Bergina and Sheffrin(2000)[10]、何慧剛(2007)[11]等研究了利率對凈出口的影響,認為實際利率會的提高會引起經常項目順差的增加。
綜上所述,中外文獻在傳統宏觀經濟學基礎上,主要研究了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且結論存在分歧,另有一些文獻還研究了收入、利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其中利率作為開放經濟條件下最敏感的價格信號,其變化影響著微觀經濟單位的成本和收益,央行經常通過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或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本文考慮了利率因素,以此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對凈出口的影響。此外,現有文獻沒有深入考慮油價波動對凈出口的影響,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原油及其相關產品在美國進口商品總額中排第一位,約占17%,在中國排第二位,約占12%,在日本排第一位,約占18%。所以,對石油凈進口大國來說,原油進口在這些國家的進口總額中所占比例很高,油價波動對原油進口、從而對凈出口影響程度很大,并經常受到政府的密切關注;同時,石油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國際大宗商品,其價格波動往往會向市場傳遞一種有關經濟景氣的信號。因此,建立包括匯率、收入、利率和油價等因素在內的凈出口函數,與石油凈進口大國的實際更加吻合。
二、凈出口函數的理論模型
(一)出口函數
根據傳統宏觀經濟學理論,一國的實際匯率上升,本國貨幣貶值,國內商品相對于國外商品變得便宜,有利于本國商品的出口,即出口與實際匯率呈正向關系。一般認為一國實際收入水平對出口無直接影響,出口函數中不考慮收入水平。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結果,利率上升將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其傳導機制為:本國利率上升,投資和消費成本增加,需求下降,本國通貨膨脹率下降,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即出口與利率呈正向關系。對于油價,石油凈進口大國的原油出口量相對較少,因此在出口函數中忽略油價的影響。除考慮匯率之外,加入利率的出口函數可以表示為:
(二)進口函數
根據傳統宏觀經濟學理論,對一國進口來說,實際匯率上升,本國貨幣貶值,國外商品相對于國內商品變得昂貴,不利于國外商品進口,進口與實際匯率呈反向關系。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購買進口產品的支出增加,進口與收入水平呈正向關系。利率水平上升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即進口與利率呈反向關系。油價對進口的影響為:油價上漲時,本國對國外石油的需求量將下降,本國石油進口量下降,但由于石油作為基礎能源,替代品較少,石油凈進口大國對國外石油的需求通常是缺乏彈性的,即石油進口量減少的幅度將小于油價上漲的幅度,則石油進口支出將隨油價的上漲而增加,本國總進口額將有所增加。因此,油價上漲在短期內會使石油進口支出增加,本國總進口支出增加,進口額隨油價的上漲而上升,即進口與油價呈正向關系。因此,考慮匯率、收入、利率和油價的進口函數可以表示為:
三、實證分析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世界原油凈進口國排名前三位分別為美國日均963.1萬桶、中國日均432.8萬桶、日本日均423.5萬桶,2010年世界原油消費國排名前三位分別為美國日均1 914.8萬桶、中國日均837.1萬桶、日本日均442.2萬桶,可見目前排名世界前三位的原油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為美國、中國和日本。因此,本文以這三個國家作為世界石油凈進口大國的代表進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考慮到數據的代表性及可獲取性,本文采用季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美國選取1992第一季度—2010第一季度共73個季度數據,中國選取1994第一季度至2010第一季度共65個季度數據,日本選取1986第一季度至2010第一季度共97個季度數據,主要的變量指標選擇及數據來源說明如下:
1.進出口總額:美國進出口額以10億美元為單位,中國進出口額以億美元為單位,日本進出口額以百億日元為單位。
2.實際匯率:美國以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名義匯率指數(Nominal Major Currencies Dollar Index)來衡量美元匯率走勢。中國和日本則根據EPfP計算實際匯率,其中名義匯率E選擇人民幣或日元兌美元市場匯率,P選取本國CPI指數,Pf選取美國CPI指數。
3.利率:美國以美聯儲公布的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effective rate)月度數據整理而來,聯邦基金利率是美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是美聯儲主要采用的利率政策工具。美聯儲通過調節聯邦基金利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控制貨幣存量。中國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六個月至一年)整理而來,金融機構法定存貸利率是中國人民銀行采用的主要利率工具,其中影響企業資金成本和社會投資主要為貸款利率。日本以日本銀行公布的無抵押隔夜拆借利率(Uncollateralized Overnight Call Rate)月度數據整理而來,無抵押隔夜拆借利率是商業銀行之間相互拆借的無抵押貸款利率,是日本銀行主要使用的利率調節工具。
4.收入:各國實際收入均以季度GDP表示。美國以10億美元為單位,中國以億元為單位,日本以百億日元為單位。
5.油價: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被視為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基準價之一,本文選取美國俄克拉荷馬州WTI原油現貨離岸價格(OK WTI Spot Price FOB)作為油價指標。
(三)結果分析
1.匯率對凈出口的影響。總體看來凈出口與實際匯率呈正向關系,但中國凈出口與實際匯率呈負向關系,這與傳統貿易理論不符,原因是:第一,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加工制造業迅猛發展,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出口額增長31.3%,連續兩年出口額位居世界首位。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并未改變這一發展模式引導的凈出口額持續增加。第二,廉價勞動力。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中國商品的價格競爭力有所下降,但中國在廉價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依然存在,使得匯率對中國外貿進出口的作用無法顯現。
由于美國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巨大,對外貿易持續呈現貿易逆差,為凈進口大國,可見美國市場對進口商品的依賴性較強,匯率波動對進口的影響程度有限。日本進口受實際匯率的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日本的進口商品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由于國土狹小、資源匱乏,日本進口商品主要為工業生產的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多為生產過程的必需品,日本對這類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動缺乏敏感性。這種進口需求是為本國的工業生產發展服務的,取決于本國的資源稟賦和生產技術。因此,實際匯率通過價格渠道對進口商品需求的影響不顯著。
2.收入對凈出口的影響。凈出口與收入水平呈反向關系,收入主要通過影響一國進口來影響凈出口。實證結果表明收入對美國和日本凈出口的影響程度較大,對中國凈出口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04月11日發布的2010年世界各國/地區人均GDP排名顯示,美國47 284美元排名第9位,日本42 820美元排名16位,中國4 383美元排名93位,可見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遠遠落后與美國和日本。因此,相對于中國居民,美國和日本的居民會更多轉向對進口產品的購買。
3.利率對凈出口的影響??傮w看來凈出口與利率呈正向關系,利率主要影響投資、消費成本和需求,通過影響國內物價水平來影響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進而影響一國凈出口。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在長期內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極低水平,以刺激消費和投資,但目前看來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利率下降對進口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利率對凈出口的影響程度較小。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加息,但加息對進出口的影響并不明顯。因為中國人民銀行通常調整的是存貸基準利率,而該利率調整與市場化利率的調整還有較大差距,即中國的利率調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日本銀行自21世紀初以來一直實行低隔夜拆借利率政策,即日本陷入了流動性陷阱,利率政策對凈出口的作用并不明顯。
4.油價對凈出口的影響。總體看來凈出口與油價呈負向關系,且油價對石油凈進口大國的影響顯著。對石油凈進口大國來說,相對于石油進口,石油出口較少,油價波動主要影響石油進口。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但由于石油作為基礎能源,替代品較少,石油凈進口大國對國外石油的需求通常缺乏彈性,因此油價上漲只是部分抑制了石油進口需求量的增長速度,石油進口額仍然隨油價的上漲而大幅增加。自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目前已超過50%。2010年美國石油進口額占總進口額的比重為14%,中國石油進口額占總進口額的比重為10%,日本石油進口額占總進口額的比重為15%,可見石油進口在三個國家總進口中比重均較大,因此油價波動應該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
四、 結語
傳統貿易理論只考慮了匯率和收入水平對凈出口的影響,本文在此基礎之上考慮了利率和油價,以便更好地反映利率政策及油價波動對石油進口大國凈出口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利率與凈出口呈正向關系,與現有文獻的研究結果相符,但利率對凈出口的影響程度是較小的;油價與凈出口呈負向關系,由于石油進口缺乏彈性,油價波動時石油進口需求量的波動并不大,石油進口額與油價波動關系緊密。對石油凈進口大國來說,油價因素對凈出口的影響顯著。對于石油凈進口大國來說,由于利率與凈出口呈正向關系,可以通過利率政策,并結合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來抑制國內通貨膨脹,保持出口商品在國際上的價格競爭力。中國近期通貨膨脹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中國人民銀行多次采取了上調存貸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旨在穩定國內物價水平,實證結果表明該措施也促進出口貿易發展。此外,作為石油進口大國,中國要加快完善石油儲備,形成穩定的石油供給結構,以防范油價波動可能造成的巨大供給沖擊,并通過金融支持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防范石油價格大幅波動而影響到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參考文獻:
[1] Giovanni Dell′Ariccia.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and Trade Flows: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IMF Working Paper No. 98/107,1998.
[2] Derick Boyd,Gugielmo Maria Caporale and Ronald Smith.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Trade: Cointegration and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2001,6(3)187—200.
[3] 盧向前,戴國強.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1994—2003[J].經濟研究,2005(5):31—39.
[4] 歐元明,王少平.匯率與中國對外出口關系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9): 115—118.
[5] Fuat Sekmen and Hakan Saribas.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Among Exchange Rate,Export and Impor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urkey[J].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7,7(3):71—83.
[6] Shaghil Ahmed. Are Chinese Exports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Exchange Rate?[R].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Number 987,2009.
[7] Jeffrey D. Sachs. The Current Account in the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Process[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84(2):147—159.
[8] 姚麗芳. 中國外貿進出口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1998(5):25—29.
[9] 魏巍賢. 中國進口需求的決定因素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9(9):59—64.
[10] Paul R. Bergin and Steven M. Sheffrin. Interest Rates,Exchange Rates and Present Value Models of the Current Account[J].The Economic Journal,2000,110(463):535—558.
[11] 何慧剛.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制度彈性化[J].經濟經緯,2007(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