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品茶的人不少,懂茶餐的人卻不多。
隨著生活的改善,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們,對飲食越來越挑剔,不僅口感要好,健康和養生也成為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以茶為佐料制作的茶食無疑是美味與健康的完美結合。
茶餐的五個發展階段
茶食與茗宴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和拓展,其歷史頗為久遠,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先秦時期為原始階段,以茶原汁原味的煮羹做食為特征。
二、漢魏晉與南北朝時期為發育階段,以茶摻和佐料調味共煮飲用為特征。
三、隋唐宋時期為成熟階段,以茶為調味品,制作各種茶風味食品為特征。
四、元明清時期為興盛階段,以茶為調味品,制作各種茶風味食品為特征。
五、現代社會為黃金時期,以講究茶食與茗宴品味的科學性、追求豐富多樣化為特征。
茶餐原本流行于南方
在南方一些城市,茶餐曾經主要指糖食、蜜餞和炒貨等佐茶的零食,總的特點是甜酸咸香,味感鮮明,且形小量少,頗耐咀嚼,是一些味美可口、生津開胃的小食品。后來隨著發展,茶餐逐漸成為正餐,不同于一般的冷盤熱炒,其特點是:清淡、鮮香、入味、耐咀嚼,無腥不膩,口感質地或酥爛、或軟嫩,色澤素雅,成品無汁,味透肌里,而且用料講究,制作精細,數量也少。
茶餐原本盛行于中國江浙一帶,港臺地區茶餐的發展大約20年前才開始,初期只簡單地以茶末直接撒入菜中,常見于豆腐、壽司、面包或湯品中。發展到現代,已經變化出更多樣的料理方法,做出的茶餐,布丁、果凍、蛋糕、雞鴨魚肉、蝦蟹海鮮都能以茶入菜,風貌更多元,也更吸引人。
實惠又健康的茶餐
茶食品種多樣,有茶膳、茶點,都是以茶入食,在諸多茶館中,都會有些簡單的茶食,而專門制作茶膳的餐廳卻不多,此類菜品倒不少見,最典型的是杭幫菜,龍井蝦仁為其代表菜肴,以龍井茶入肴,使腥物有了茶香。
用茶湯烹制菜肴自然有茶香,最好入菜的茶湯是綠茶,淡淡的清香味很容易調味。目前常見的茶餐,主要圍繞花茶、鐵觀音、龍井茶、普洱茶等茶類做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菜中調入何種茶,皆必須遵守不影響菜肴香味的原則。而茶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菜肴味道,關鍵是分解營養,幫助人體吸收、減肥、促進脂肪的分解,有助于身體吸收。
此外,茶餐所用的油類多為茶籽油,再加上每盤菜都“點綴”了不同類型的茶葉元素(葉片、湯汁),使得顧客在吃茶餐的過程中,多少能領會到人們常說的“吃茶”一語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