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媒體報道稱,北京市衛生局下文要求,
“把無償獻血工作納入對學校各部門、社團組織以及師生個人等評優考核的重要內容”。消息一出,輿論炸開了鍋,不少人表示質疑,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強捐”。
無償獻血該不該跟高校評優掛鉤,這里咱們不討論。不過卻要給真心無償獻血的人,以及為了評優而獻血的人提個醒兒:血,不是人人都能獻的。
獻血這種事,是講究體質的,身體不好的人是不能獻的。而所謂“身體不好”,是有非常明確的標準的:
性病、麻風病患者,艾滋病患者以及艾滋病毒感染者,肯定不能算是身體好的;各種肝炎病患者也不適合通過獻血這種方式表達愛心,或者爭取評優;而各種心血管疾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疾病患者、血液病患者等,也請打消獻血的念頭吧。
當然,即便你從來沒有患上過任何不宜獻血的疾病,你還要再過一關——體檢醫生。如果他們就是覺得你的體質不適合獻血,那么很遺憾,在通過獻血表達愛心或者上進心的這條道路上,你也只能折戟沉沙。
當然,獻血這種事,也講究時機。有些人不是不能獻,而是碰巧某個時候就不能獻。
比如半個月內剛剛拔過牙的;比如一個星期內碰巧感冒的;比如三個月內去醫院割過闌尾的;比如半年內不幸流過產的;比如三天后要來例假的;比如一年內生過娃的;比如肺炎好了還不到三個月的;……
總之,無論獻血和評優有多么風馬牛不相及,但至少有一點它們是共同的——都是“挑人”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