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要求的不斷提高,健康美白的牙齒不僅是生理需要,也是各種社交活動需要。牙科修復中的前牙美容效果越來越受到醫患雙方的關注。前牙缺損、四環素牙、氟斑牙,前牙排列不齊、擁擠、重疊及形態上的缺陷從不同程度影響患者容貌,導致患者焦慮。前牙美容修復為其提供了一個補救機會?,F將在前牙美容修復的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大慶市人民醫院口腔科已完成的前牙美容修復后至少隨訪1年的患者58例(男17例,女41例),年齡25~55歲,就其修復臨床情況及修復滿意率進行回顧性分析。
1.2患者樣本的選擇標準:選擇以改變牙齒、牙列外形、牙齒色澤、形態,牙體缺損、自然牙缺失等為主訴,以改善容顏為目的的病例為樣本。
1.3方法:前牙美容修復前取印模,灌注石膏模型。根據患者的牙體情況及主訴要求設計治療方案,并確定所選用的修復材料,制作診斷蠟型。診斷蠟型應初步反映修復后患者牙的大小和形態以及上下牙列的關系,獲得患者認可和同意后,進行臨床操作。對于個別位置不良影響修復效果的牙,應在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后,行牙冠截斷術,利用樁核改變牙冠方向再修復。根據修復設計,活髓牙應在局麻下行牙體制備,參照診斷蠟型,磨除適量牙體,獲得足夠的修復空間。取模,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制作臨時修復體保護牙制備體。修復體完成后,在口腔內調整、試戴,觀察修復體與牙備體是否密合,形態是否美觀,色澤是否協調。合適后,粘固修復體,囑隨診觀察。
2 結果
2.1男性組滿意例數16例,滿意率94.1%;女性組滿意例數39例,滿意率95.1%。
2.2 25~35歲患者30例,滿意例數29例,滿意率96.7%;35~45歲患者18例,滿意例數17例,滿意率94.4%;45~55歲患者10例,滿意例數9例,滿意率90.0%。
2.3患者就診原因、有否美容史及修復方式對修復滿意率的影響見表1~3。就診原因比較,主要是牙齒色澤異常、牙排列不齊和前牙缺損,總體滿意度較高。美容病史組比較,無美容病史患者滿意率較另兩組滿意率低。各修復方式比較,全瓷冠和貴金屬瓷冠患者居多,術后滿意率也較高。
3 討論
前牙美學修復涉及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患者的治療過程也涉及口腔醫學的眾多學科,單純的采用某一種修復方式難以也難于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谇会t師在治療前應進行全面的、客觀的病情分析,設計詳細、可行的治療計劃,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1-2],借助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技術(CAD/CAM)應用于前牙美容修復,值得借鑒和推廣[3]。牙齒貼面[4]修復是把牙齒表面磨去一層,然后再用修復材料直接或間接粘結覆蓋,以恢復牙體形態、改善色澤的一種牙科美容修復方法。一般牙齒染上煙漬、茶斑引起的牙齒不白、又難以洗凈的或牙齒缺損不大、牙間隙不大、輕度牙齒不齊,輕中度四環素牙等,可以采取貼面的方法??敬裳乐饕m用于錐形牙、缺牙、斷牙、牙間隙過大、四環素牙、氟斑牙、牙釉質發育不全等患者。對于牙齒排列錯位、擁擠不齊,上下牙弓、上下領骨及咬合關系異常等通常采用正畸治療來矯正,以保持牙髓活性,調整咬合關系,獲得理想的牙列形態和咬合關系。適當控制前牙美容修復的適應證,以最小的生理代價獲得最佳的美容效果,有助于提高修復滿意率。
在治療過程中,正確認識口腔醫生與普通患者在美容修復和牙齒美學參數上存在的明顯差異??谇会t生與普通患者相比更喜好2mm的上中切牙暴露量,對于牙齒的亮度,口腔醫生與普通患者相比更愿意選擇原始亮度,而普通患者則喜歡更明亮的牙齒[5]??谇会t生通常以自然牙解剖形態和相關專業醫學知識為依據,結合患者的自然牙條件、性別、年齡等個性差異作出專業判斷,確定前牙美容修復的方式和預期美容效果。而普通患者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對修復滿意度的判斷帶有較大的主觀性,常與心理因素、自身審美觀是否得到滿足有關。
在治療手術之前,做好對患者美容病史情況、對牙齒美容效果的預測以及患者其它相關資料的了解和交流,有助于正確把握患者對美容修復的具體要求,提高修復滿意率。對于無美容病史的患者,其對牙齒美容存在較高的期待,尤其需要加強術前溝通。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減少醫患糾紛,消除患者的牙科恐懼癥。
[參考文獻]
[1]張 豪,彭 東,王 喬,等.牙冠延長和前導轉移[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7,42(12):760-762.
[2]胡文杰,彭 東,張 豪.前牙美學修復:改善露齦笑[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7,42(11):668-670.
[3]張振生,丁 鵬.椅旁CAD/CAM系統CEREC 3D用于制作瓷貼面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12):1861-1863.
[4]韓 浩.全瓷貼面美容修復69 例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2):265-267.
[5]羅 旭,譚建國,陳立.前牙美學參數喜好度的網絡調查研究[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9,10(3):177-180.
[收稿日期]2011-09-26 [修回日期]2011-10-20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