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為標志,中國迎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然而,隨著各地在文化產業化方面的逐漸發力,也出現了諸如“文化產業是個筐,造個概念住里裝”的不良苗頭。如此前山東某地,為了湊足七大文化產業園區,就出現了把洗頭房、冼腳房冠以“文化”湊數的現象。并且還給出了足夠的理由:在泰國它確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冼腳(頭)文化,讓人不得不思考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出現定位不清的問題。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了“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中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
除了“冼腳(頭)店,還有一些企業打著“文化大旗”的幌子,盲目炒作,導致文化產業泡沫化、信用嚴重透支等問題出現。并出現了文交所誠信危機、名酒以文化之名炒高價格、旅游演藝業不當競爭、文化產業園有名無實等亂象。
文化產業不能只看上去很美,還需要具有權威和公信力的“邊際厘清”。這不僅僅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和個人也要學會自律,而這一切是建立在對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企業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本刊建議有三:首先是調查研究影響企業文化的優勢和特點所在;二是把這些最具特色的或比較有個性特點的文化要素加以規劃;三是選擇恰當的方式把企業文化定位的觀念融入員工思想并準確地傳播給社會公眾
亦即找出、培育、傳播。
以歷史悠久的飲酒文化為例。白酒、紅酒、洋酒各大品牌都打著酒文化的旗幟,并帶來了中外古今多種文化的撞擊和融合。這也是本刊策劃“發酵的酒文化”報道的初衷所在,一瓶或本價不足40元的紅酒,僅僅冠以“xx”國酒之名,售價居然超過1600元,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的欺騙,也是對國酒之名的褻瀆。除了剖析名酒品牌文化的成功、失敗案例,本刊還通過對業內知名人士的專訪,為你呈現一個全新的酒文化盛宴。
曾經沉寂的傳統硯文化,在武警部隊原副司令員劉紅軍中將等志愿者的大力推動下,已經逐漸形成“燎原之勢”;“海洋玉髓”作為收藏界新品的橫空出世,既有首席收藏家、內蒙赤峰野馳集團董事長徐惠恩先生的努力,更有玉石文化傳承的魅力;而季榮倫對園林石藝術的反思;王玲對“黃河水·黃河泥·黃河金沙泥藝術”的感悟,則說明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均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發展環境的不斷完善、優化,文化產業的支柱性地位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