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利用小鼠實驗發現,精子至少能夠2次通過卵子周圍的透明帶。這一發現糾正了對受精過程的傳統認識,有望以很少的精子進行人工授精,并且對治療不孕發揮作用。根據以前的定論,已發生一次頂體反應的精子無法再次穿越透明帶,因而無法受精。
大阪大學教授岡部勝指出:“這個實驗弄清了神秘的受精的部分機制,并且顛覆了以前的定論。研究如果取得進展,也許用少量精子就能夠進行人工授精,并且可用于治療不孕。
適當工作的媽媽情緒更健康
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孩子尚在幼兒及學前階段,從事一定兼職工作的女性比全職在家的主婦更能保持健康情緒,也更快樂。
研究人員發現,從事兼職工作的媽媽自我報告的總體健康狀況顯著好于全職媽媽,前者患抑郁癥的情況也更少。與全職媽媽相比,從事兼職工作的媽媽在介入孩子學校的互動活動方面表現不差,但在孩子尚處于學前階段時,對孩子更敏感,通常也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互動學習機會。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的局限之一是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統計在內,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上述發現。
母愛可改變孩子大腦影響其學習能力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投入關愛可以改變他們大腦海馬體的大小,而海馬體控制人的學習、記憶及壓力反應能力。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華盛頓大學醫學博士瓊·盧比和她的研究團隊在一系列實驗后發現,人類大腦海馬體大小與幼兒時期受到的教養有關,越是得到細心關愛的孩子海馬體越大,而這些孩子在日后的學業、工作及社交中的表現都比那些沒有得到關愛的同伴更好。
嬰兒樂見“懲惡揚善”美國和加拿
大研究人員目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即便是只有8個月大的嬰兒,也希望看到不良行為受到懲罰。這項研究表明,人類開始進行復雜的社會評判的時間之早令人驚訝。
研究人員用動物造型的手偶模擬各種情景,同時測試100名8個月大嬰兒的反應。嬰兒們首先觀看一些手偶對其他手偶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行為,然后看到另一批手偶給“好的”手偶送玩具(類似一種獎勵),或從“壞的”手偶那里拿走玩具(類似一種懲罰)。研究人員隨后要求嬰兒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手偶,結果嬰兒們選擇最多的是對“壞”手偶進行懲罰的手偶。
“這項研究有助于回答困擾了進化心理學家數十年的問題?!笨茖W家表示,“這些發現表明,早在8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就會關注會給我們帶來威脅的人,并希望反社會行為得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