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很小,無論在什么時候,清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清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樣見過世面,請讓我自己慢慢地觀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對我加以過分的限制……”尊重孩子,讓許多父母覺得既陌生又不陌生。那么,尊重孩子距離我們還有多遠?這無需用尺子文量,事實上也無法文量。
你與孩子相處時是否有過以下行為?
1 經常鼓勵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情。
2 孩子犯錯后,不輕易懲罰。
3 不打擊孩子的自信,盡管你認為孩子的行為是愚蠢的。
4 不當眾斥責孩子。
5 在孩子吃飯、因興奮而快樂、睡前、生病時不責罵孩子。
6 認為孩子是尊貴的朋友。
7 孩子請來的小朋友也是尊貴的客人。
8 孩子太淘氣了,為了安全,必要時可以打他。
9 孩子提的要求盡量滿足。
10 為保證孩子營養均衡,強迫他吃不愛吃的蔬菜或水果。
11 當著孩子的面與愛人發生爭吵。
12 孩子不聽話時,強迫他聽話。
13 因孩子破壞了家里貴重物品而對他大發脾氣。
14 自己很節省,對孩子很大方,盡量滿足孩子各種物質需要。
15 當孩子突然來你的辦公室找你(不包括生病原因),你因他打擾了你的工作,心里感到焦慮和不快。
調查顯示:
多數家庭在尊重孩子這一問題上意識還不強,多數爸爸媽媽也認為孩子思考問題不周全,而以過來人的身份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不僅僅是吃飽、穿暖,更需要自尊和被尊重。
走進孩子的世界
媽媽的筆記本電腦被孩子弄壞了
家長:孩子太不聽話了,和他說過多少次不要動我的電腦,結果他還是把電腦弄壞了。
孩子媽媽和電腦在一起的時候就不喜歡我了,我想知道電腦里有什么讓媽媽那么喜歡。
孩子喜歡在地上翻爬打滾
家長:地上有很多細菌,再說躺在地上打滾像什么樣子啊。
孩子:我喜歡在地上翻滾,可媽媽總是不讓做,我只好趁機滾幾下。
如何看待交朋友這件事
家長:孩子太小,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誼。
孩子:喜歡我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每天重復講一個故事、不厭其煩地看同一部動畫片
家長一個故事或是一部動畫片天天看,情節我都能背下來了,真不知道孩子為什么那么著迷。
孩子:這個故事很好聽呀!我一看到動畫片里那只龍貓變成的汽車,就希望我自己也能變成那樣。
以上幾個事情或問題是生活中常見的,反映了孩子單純、敏感的內心。其實,做家長的不是告訴孩子要如何做,而是要勤與孩子交流,學做一個會傾聽的家長。
尊重是美國教育的核心
蔡真妮!旅美作家,三個孩子的母親,出版了《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水深火熱在美國》、《懂愛的女人最“幸”感》等書籍。
一次,我們參加一個美國人在家里舉辦的盛大宴會。男主人是一所大學的副校長,那天學校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好幾位。宴會開始之前,男主人和幾個教授在客廳里端著酒杯高談闊論著政治、經濟等問題,這時,他3歲多的小兒子跑過來喊爸爸,他馬上對其他人說聲失陪,然后當著大家的面蹲在兒子面前,問道:“嘿,伙計,有什么事兒?”孩子把手上的玩具遞給爸爸,原來是蓋子打不開了。爸爸幫他打開了蓋子,孩子高興地說了聲“謝謝爸爸”,然后跑走了。
在高朋滿座的場合,當年幼的孩子要和爸爸講話、為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讓爸爸幫忙的時候,爸爸立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事當做頭等大事來辦,那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人曾質疑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否會流于疏于管教,其實這是兩回事。美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禮貌的要求非常嚴格,認為這也是尊重的教育。大多數美國孩子都待人友善、懂禮貌、心態陽光、獨立意識強,和別人打交道時大方得體,這些都是孩子們受到應有尊重后形成的良好人格和素養。
不同舊家如何對待“犯錯”的孩子
日本先批評,指出孩子被懲罰的是什么行為,不采用“比較式”的責罰方式。
英國讓孩子先道歉,如果孩子依然固執己見,就會把孩子關禁閉,直到他主動出來認錯。最后,會給孩子一個擁抱。
德國孩子不聽話或者觸碰危險物品時會受到體罰。在體罰時,父母會采取較柔和的方式,比如打屁股、限制游戲、面壁思過等。之后,父母會向孩子道歉。
左手媽媽,右手爸爸
看過國外父母在尊重孩子方面的做法,那么中國的爸爸媽媽們是如何做的呢?
孩子的意識不成熟,尊重不等于順從——劉海蘭 美博會傳媒公司總監
“孩子的思維不夠成熟,需要父母引導。比如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但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那么父母就不能一味順從孩子,而是要潛移默化讓他明白這件事很重要。記得我女兒2歲的時候,有一次,她看到一架鋼琴,就在上面彈奏起來。回家后,我們問她是否喜歡鋼琴,她說喜歡,并且想學。在她4歲的時候,我們給她買了鋼琴。最初她每天能彈半個小時,兩三個月后說什么也不想學了。我們沒有強迫她,只對她說,不想學就只好賣掉鋼琴了,并在她無意間為她播放鋼琴曲。終于有一天,她主動坐到鋼琴前彈奏起來,她驚喜地說:“媽媽,原來我還記得呀。我還能學嗎?”
尊重孩子是與孩子約定好——范軍 博聞科煤認證總監
“尊重孩子的前提是和孩子約定好,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我兒子愛吃零食,身體比較胖,我擔心他的健康,就希望能控制住他的零食量。我給他講零食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兒子也漸漸明白了,但他畢竟還是孩子,有時控制不住。我就和他約定如果超過量就要受罰,但怎么罰,讓他自己決定。有一天晚上,他拿了兩塊巧克力,把其中一塊給我,我說‘我不吃’,結果他把兩塊都吃了——超過了我們原先定好的一塊。他就說:‘罰我一周不看電視吧。’那一周他果然很主動地不看電視。”
尊重孩子可以從她的愛好開始——方瑜 《時尚生活》編輯總監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可以獲得成功。對于孩子的個人愛好我是充分尊重,并且努力幫助她成就自己的愛好。比如她喜歡畫畫,我就經常鼓勵她去創作自己的作品,在裝飾她自己的房間時,裝飾畫以及粉色的色調都是她自己設計的。她非常喜歡自己的小房間。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是最大的尊重——王思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在許多大人的意識里,孩子不是“人”而是“物”,盡管當下有不少父母跟孩子一起上親子班,學習如何尊重孩子,但不少父母對孩子的心理需求依然了解甚少,“尊重孩子”這一點做得還很有限。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時間表”
父母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平時自己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逼著孩子學“神童方案”、“成才秘訣”,以“特長考了幾級”、“英語水平如何”來衡量孩子。
比起好吃好喝、養尊處優,孩子最需要的還是尊重,這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感受。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獨立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選擇、自由探索,否則將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父母更不可能得到孩子的理解。
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時間表。比如2~5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凡事希望“我自己來”,父母此時應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成長時間表”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如同農作物的成熟一樣自有其規律,父母只需幕后扶持,順其自然。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要多花些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別只顧著自己,講“我正忙著呢,問你們老師去”之類的話。另外,孩子還小,要允許孩子說“不會”,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別總是責怪孩子,或拿他跟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甚至當眾數落孩子,這樣會使孩子自卑。可以帶孩子參加成人活動,不要忘了在任何時候都要尊重他們的隱私權,這樣孩子會有自我成就感,體驗到平等,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冷靜對待孩子的過失,別情緒化地責備和追問“為什么”,可以用關心的口吻向孩子表達感受,比如“當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的床上時,媽媽感到很傷心,那樣會碰傷她的。”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以不尊重伴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這樣教育下一代。
父母如果有錯不承認,不肯道歉,言而無信,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有的孩子做作業不專心,其實是由于父母自己平時做事就很心不在焉:和孩子說話時,你要看著他的眼睛,讓孩子覺得你很尊重他,有的母親對孩子很尊重,自己卻總是被丈夫粗暴地訓斥,孩子也因此輕視母親,所以要讓孩子尊重父母,夫妻雙方要相互尊重,
如何做到尊重孩子?
常常有人會問,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有具體的方法嗎?如果父母能注意并做到以下幾點,就會成為懂得尊重孩子的優秀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朋友
生活中常會看到父母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事后卻總是忘記對孩子說“謝謝”。取而代之以滿足孩子的一個要求作為獎勵,這樣的獎勵對孩子來說,只會成為做家務的一個條件。而父母做錯事,不要誤以為孩子會無所謂,要記得向孩子道歉。因為,孩子也是父母的朋友。
善于傾聽
對于一些事,孩子不可能考慮得很周全,加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夠成熟,因此,做父母的要學會傾聽。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聽的時候要全神貫注,并適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千萬不能認為孩子說的事情不重要而心不在焉或隨意打斷孩子說話。
懲罰是技術活
孩子犯錯,更多的情況是為了了解周圍的世界。因此,父母最好以平常心來看待,不要情緒化地只去責備。對于是非性的原則錯誤,父母給予一定的懲罰時一定要采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有效的方式。
發展孩子的興趣
父母要尊重孩子對興趣愛好的選擇,允許他們的思維天馬行空,允許他們提出與自己經驗不同的見解,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硬把孩子的喜好擰過來,也要愛護孩子的作品,別隨意處理。
保護孩子的隱私
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告訴自己他們不愿說出的事情。
孩子快樂就好
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出色,為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未經孩子同意,讓其學習各種技能,報各種學習班。其實每個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讓孩子感受童年的快樂比讓其覺得與眾不同更好。
不評論孩子
當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時,有的父母會粗暴地給孩子“你真笨”之類的評價。殊不知,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笨孩子,并因此產生自卑心理。
相信孩子,不打擊
信任是最大的尊重,特別在孩子下決心要自己做某件父母認為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時。此時,孩子正是建立自信的時候,萬不可打擊其積極性,只要這件事無害,不如放手。
父母之間要相互尊重
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能保持君子或淑女的形象,不要認為一家人關系已經非常親密而不注意談話的語氣和方式。更不能把夫妻之間的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