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6年遠程跨區機動深入西北大漠組織實彈戰術演習,橫穿4個戰區8個省,4千余公里,連年實現發發命中。
——2009年參加總部火力研練活動,擔負某新型彈種試射任務,實彈射擊93.3%命中率,遠超廠家實驗數據。
——連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所屬“紅三連”被軍區授予“精武強能標兵連”榮譽稱號
廣州軍區某遠程火箭炮團是一支誕生于烽火硝煙中的抗戰部隊,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主戰裝備從洋槍土炮發展到火箭、導彈,見證了“人民炮兵”的發展歷程。特別是2005年整體換裝改制以來,從大綱教案的一窮二白、堅持自力更生,到骨干外派,再到新彈種試射、技戰術成熟,6年時間里,他們堅持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團隊戰斗力不斷躍升。
早春二月,記者來到該團采訪,深切感受到這支英雄部隊在訓練改革路上的堅實步履。
轉變觀念,目標越來越明
擊鍵如飛,戰意濃濃。記者在該團作戰室看到,首長機關通過網絡建聯實現對偵察、通信、氣象等要素的一體化指揮,將戰術背景、作戰意圖、戰斗決心實時傳輸給分隊。分隊模擬訓練室里,各炮手、終端操作手接受指令,通過模擬訓練器完成單裝精準化訓練操作要求,而后統一由質量指標體系信息系統進行打分。該團施行訓練改革以來,實現了訓練模式的信息化、網絡化,訓練質量效益大幅提高。
萬事開頭難,最初上級將該團定為訓練改革試點,團長聶開貴侃侃而談:“賦予改革試點任務是對團隊的莫大信任和肯定,改革必須要摸著石頭過河,敢破敢立。”但是在動員部署會上,一些同志心里嘀咕:“改革改不好會砸掉‘金字招牌’,過去的成績付之東流,不敢輕易改;剛剛利用6年時間探索出一套訓練演習的路子,不舍重頭改;體系作戰效果不好評估,不知如何改。”團黨委會上,“一班人”統一了思想:“心里沒有底就是害怕失敗,必須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全團必須要轉換觀念摒棄守成思想,大膽探索出改革的新路子。”
“改革就要大刀闊斧,就要傷筋動骨”,為推進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黨委“一班”反復學習基于信息系統體系化作戰理論,狠抓黨委機關指揮技能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一份《軍事訓練改革方案》出臺了。他們反復組織全團干部、一線指揮員學習方案,學習信息化戰爭的理論,組織高學歷技術骨干集中進行課題研討。著眼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需要什么內容就設置什么科目。在訓練方法上,抓住關鍵環節,突出對抗性,提高質量效益。在戰法上,以作戰任務為牽引,立足現有裝備,從研究強敵入手,探索一體化作戰模式。從訓練時間到訓練指標,哪里不符合實戰化信息化的標準,改革的“斧子”就砍向哪里。針對部隊戰斗力“緩升陡降”的問題,制定出“一年兵打基礎,二年兵練多能,三年以上攻協同”的思路,集中優秀骨干任教,優化訓練內容結構,使場地、器材、資金、教員互補,效果明顯。針對個別官兵訓練基礎不牢,認為信息化條件下基礎科目不重要的問題,采取“以考促訓、過關升級”的訓練法,通過單兵、分隊對抗,體能專業一體化連貫性考核提高官兵綜合能力素質。另—方面大力提高訓練的網絡化、模擬化水平,隨著改革波瀾的不斷涌起,朵朵奇葩悄然綻放。
提高素質,道路越走越寬
在年初的一次演練中,一門火箭炮隨動裝置出現故障,定向管一時收不起,炮長在儀器艙里亂了方寸,無從下手。團長聶開貴看在眼里,心急如焚。他知道,新裝備列裝以來,連續幾年廠家“保姆式”的保障,給一線指揮員和操作手帶來了根深蒂固的依賴心理。該團隨即進行了一項調查,全團炮長、火控手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不到30%,大多數骨干屬于只停留在懂操作、會使用“半桶水”,對裝備原理和故障排除知之甚少。這樣的素質滿足過去的演訓考核綽綽有余,但在信息化戰場上肯定會慘遭無情淘汰。幫助一線指揮員提高獨立指揮、獨立處置的能力被提上了改革日程。
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首先要解決官兵腦袋中的軟件和新裝備的硬件“不兼容”問題。團黨委下了決心,狠抓信息化指揮、操作的訓練,加強保障人才隊伍建設。考核從單純考操作改革為考原理、考排障。士官要求達到一專多能,學歷升級與士官轉改掛鉤。一時間“信息到班,網絡到兵”,連隊加強了對官兵信息化知識的教育培養,大力倡導“學歷升級、英語考級、電腦過級”,營區里建起“軍營網吧”。官兵定期到網上學習信息化戰爭,體系化作戰的新知識。發動全團本科以上學歷的干部為戰士集中授課釋惑。
該團三連是1929年組建的紅軍連隊,被廣州軍區授予“精武強能標兵連”榮譽稱號,連里有個彝族小伙叫吉力馬布。馬布文化水平低,入伍時阿爸告訴他“有把子力氣,能扛炮彈就是個好兵”,可面對專業名詞、裝備參數和電腦鍵盤,馬布感到非常吃力。該連擔任團隊訓練改革“先行單位”,針對馬布的情況,組織戰友幫他學知識學科技,從查字典、學漢字開始,一點點記,一步步練,最終成長為三連的“紅旗炮長”。三連邊摸索、邊訓練、邊實踐、邊總結,組織文化基礎差的戰士,白天搞訓練,晚上加班學射擊理論,裝備構造,討論研究現代軍事戰例,躺在床上記裝備電路圖,實現全連官兵熟練掌握裝備操作流程,基本故障排除。
“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政委鐘毛東告訴記者:“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化作戰,一個戰位、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要從每個單兵、每個要素、每個單元、抓起,確保整個作戰‘鏈條’無縫鏈接。”該團注重增強官兵適應崗位需要的能力,采取“請進來教,走出去學”的辦法提高官兵崗位能力,先后選派77名骨干到16個廠家和院校參加專業基礎培訓,邀請38名專家教授來團里講課,大大縮短了人才生成周期。實現了“每個崗位有尖子、每臺裝備有專家”。全團有120余名官兵參加自學考試,80%取得大專、本科文憑。一人被四總部表彰為“優秀技術人才”,一人獲全軍科技發明三等獎。
改進作風,步子越邁越實
團黨委感到,要闖出訓練改革的新路子,還要有“不畏風險、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氣,改進訓練作風,成了該團進行軍事訓練改革,加快戰斗生成模式轉變的重要支撐。
列裝以來,該團按照實戰化要求,連續6年安全圓滿地完成赴西北大漠遠程跨區機動,每年途徑4個省,機動6晝夜,往返8千公里。不少官兵認為“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這塊‘金字招牌’凝聚著幾代‘遠火’人的汗水,砸不得。”去年8月,在西北沙漠組織實彈射擊,火炮列陣完畢等待發射,可當時的風速接近裝備的“生理極限”,發射現場氣象參數仍在不斷變化。現場專家建議推遲射擊,確保萬無一失,團黨委“一班人”認為:“我們可以為天氣找理由,但是敵人不會為我們找借口”,經過科學分析、反復計算,指揮員果斷地定下了射擊決心,隨著火箭彈呼嘯而出,全部命中目標,同時更取得了12組寶貴的射擊數據。從這件事上團黨委“一班人”總結了一個道理:“不能讓榮譽束縛住官兵的手腳,戰斗力是練出來的不是保出來的。”接下來的訓練改革中,所有演訓科目加難加險,由最初不帶實戰背景的單發射擊,到“毀擾結合、合力攻擊”,再到“火力造勢、縱深攻擊”等實戰背景演習,該團在實戰化訓練中不斷增強戰斗力。他們從實戰角度出發,將部隊拉到生疏地形、復雜電磁環境進行戰備演練。探索出了某新型反坦克導彈夜間射擊和最大射程的“極限射擊”訓練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裝備的潛質和能力。結合訓練任務和參加軍區、集團軍組織的作戰演習等機會,不斷提升戰法研究成果的“含金量”。
數年礪劍筑基石,一朝改革為打贏。春風送暖,木棉花開,新的訓練模式留下了官兵訓練改革的足跡,“火力拳頭”將在信息化戰爭到來的明天孕育更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