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經濟是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
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核心任務,是持續探索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而循環經濟則是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循環經濟要求將生產過程中單位資源消耗降到最低限度,同時利用創新技術將廢物再加工處理成為再生資源,徹底改變傳統型經濟“資源—產品—廢物”的單向式運行模式,實現“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閉路循環模式。循環經濟模式堅持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與“三化”協調發展要求的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科學協調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高級形式
新型工業化所要求的“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正是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循環經濟可以而且能夠為新型工業化道路導航。新型工業化要求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全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經濟的關鍵就在于技術創新,循環經濟的發展必將改變科學技術發展方向,帶來新的技術革命。因此,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范式,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為新型工業化開辟了新的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就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趨勢。
(二)循環經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特征:一是節約高效使用各種資源,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新工藝,減少資源浪費,走集約發展的道路;二是友好地對待環境,維持發展的城鎮系統與穩定的環境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建設環境友好型城鎮,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三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避免交通擁堵、公共服務資源緊張、生活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四是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過程要與工業化過程相適應,注重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擴散。
循環經濟強調資源節約再生高效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工業和農業的一體化循環、城市和農村的一體化循環、社區、園區、區域的全面循環,可以促進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促進工業與農業互動、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因此循環經濟是促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
(三)循環經濟是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顯著緩解農業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對于農業現代化具有明顯推動作用。一是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通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多種循環模式的推廣,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和集約化;通過加大資金和技術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資源的產出率,引導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優勢產業聚集,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產業競爭力;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相互促進的發展機制。二是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既可以推廣“綠色植保”、科學施肥、農田節水等,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也可以圍繞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加快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形成若干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產業帶。三是通過開發利用新能源、倡導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可以治理和減少農業生產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造成的污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循環增值,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是促進“三化”融合的紐帶
“三化”協調發展,強調的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同步發展、互動發展,而循環經濟正是“三化”融合、協調發展的紐帶。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特別是三次產業的一體化循環、工業和農業一體化循環、資源再生的一體化、生態環境與保護的城鄉一體化,把工業和農業、城市與農村的資源開發利用、生產環節鏈接起來,正好促進了工業與農業的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建設的一體化,促進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與協調。
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三化”協調的總體思路
把握三個結合:把發展循環經濟與產業集聚區發展相結合,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發展城鄉一體化循環,促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
推進三大轉變:以循環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變,促進新型工業化;以城鄉一體化循環推動城鄉二元結構轉變,促進新型城鎮化;以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實現三大目標: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工農業一體化循環產業效益大幅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三化”協調的具體途徑:通過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促進主要產業的綠色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推進新型工業化;通過循環型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循環發展,推進新型城市化;通過農業循環經濟,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完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三化”協調的主要任務
(一)推動產業鏈條循環化、企業生產清潔化、工業園區生態化,促進新型工業化
1.完善循環產業鏈,構建工業循環產業體系。通過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間相互銜接、圍繞廢棄物開發新產品、創新生產工藝等措施,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進一步完善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2.強化企業清潔生產,打造循環型企業。抓好企業清潔生產,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引導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積極發展下游產品和深加工項目,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3.建設循環型園區,促進集聚區循環發展。合理構建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共生企業群為主體,促進生產工藝縱向與橫向耦合,著力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注重集聚區內物質、能量、技術、水資源的系統集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整體經濟運行質量,促進集聚區產業升級。
(二)推進城鄉循環一體化、垃圾無害化、廢棄物資源化,促進新型城鎮化
1.推進城鄉一體化循環。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和農畜產品加工領域已有的產業基礎,將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農業基礎好的縣區設立現代工農復合產業園,建設一批生態工農業復合循環產業示范基地。
2.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制造業,配套發展環保服務業,指導環保企業技術研發和試驗平臺建設,提高環保產業的創新能力。
3.加快推進城市垃圾、污水資源化利用。強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建設,實現生活垃圾就地“減量化”。加快小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鄉鎮重點排污企業和人口集中區域管網建設,形成新增減排能力。
4.完善城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提高“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系統,建成功能齊全的集散市場和信息暢通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平臺,提高工業廢物的拆解能力,建設一批廢舊物資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平。
(三)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高效化、循環化,促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1.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根據“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原則,建設優質玉米生產基地、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奶源生產基地等專用農產品生產基地,使之成為效益農業的集聚區、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區、休閑農業的觀光區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
2.發展節約、高效農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旱作農業技術,推進土地集約利用,抓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調整優化用肥結構,大力推廣節約型施藥技術,推廣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加快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積極推廣節能增效農機設備、技術,提高農機應用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
3.開發和完善多種農業循環模式。一是完善畜產品及深加工產業,打造“糧食種植—畜禽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二是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打造“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三是以沼氣建設為紐帶,打造“畜禽養殖—糞便—沼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生態鏈。
(作者單位:鶴壁市循環經濟發展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