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階層的構成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認真研究轉型過程中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多元化,正確處理社會階層在分化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對正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社會階層結構多元化與黨的建設之間的關系
社會階層多元化是黨的建設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黨的建設的客觀實際。當前我國新的社會分層形勢對黨的建設起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面,社會分層多元化形勢對黨的建設起著激勵作用。主要表現在:有利于黨在新的形勢下,科學認識國情,科學判斷中國社會發展狀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加強黨的建設,保持我們黨的活力;有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各種矛盾,包括貧富之間的矛盾、行業之間的矛盾、地域之間的矛盾、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等等,尤其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以維護社會持續穩定的發展,為黨的建設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而另一方面,社會階層多元化形勢,對黨的建設有著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各階層圍繞著“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先富”和“后富”等問題存在一些競爭和沖突,這種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穩定,制約社會發展,為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增加了難度;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利益格局重新調整、經濟關系出現新變化、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使黨的團結統一面臨潛在威脅,特別是由于經濟地位的變化,不同主體的價值觀念、利益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容易使組織渙散,削弱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總之,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加速發展時期,社會階層結構必然產生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黨的建設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它為黨的建設既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
二、當前社會階層結構多元化給黨的建設帶來的挑戰
(一)對黨的性質的挑戰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到現在,工人和農民的黨員人數在整個黨員隊伍所占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到2011年,工人和農民黨員人數只占38.6%(2011年中組部黨內統計年報)。隨著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不斷擴大,尤其是隨著我們黨吸收新的社會階層成員入黨,這對我們黨的性質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會不會改變我們黨的性質呢?一部分人對此產生了疑慮。 改革開放前,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工農聯盟”實際上也是通過計劃體制運作的,政府起著主導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工農聯盟的運作模式也相應地轉變為依靠市場來調節的模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前形成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階級位序,在社會各階級、階層中處于較高的位序傳統模式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盡管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新調整,是社會資源、黨的執政資源的重新整合的過程。但是,這種狀況與傳統的階層位序形成了巨大錯位。這種錯位現象,勢必會嚴重影響我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對我們黨的信任、支持和擁護程度,進而對黨的執政基礎提出嚴峻挑戰。面對這一挑戰,我們黨應如何提高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這都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對黨的思想理論的挑戰
從外部來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給我國社會各階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使得人們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了很大的轉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傳統社會道德觀念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在黨的建設領域,主要對黨的思想建設方面帶來了沖擊。西方非馬克思主義學說、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侵蝕,導致我們黨的思想理論的地位下降。從內部來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不同社會階級和同一階級內部的不同群體,由于社會分工、所處地位、利益追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價值觀念的選擇和追求上的差異是明顯的。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功利性缺陷,使社會主義倡導的價值觀念——集體主義、社會整體利益、奉獻精神等受到極大沖擊,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很大的挑戰,不僅傳統價值觀念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被拋棄了,甚至一些核心價值觀也幾乎為人們所漠視,這使價值觀的絕對性和嚴格性受到動搖。要繼續用馬克思主義來統一人民群眾的思想,指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尤其是要統一受影響較深階層的廣大群眾,就更增加了難度。黨的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首要問題,是黨的靈魂,如果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基本理論被動搖了,黨的利益取向、價值觀念就會出現偏差,那么黨勢必會偏離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偏離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質,偏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三)對黨的執政基礎的挑戰
社會階層結構的多元化實質上就是利益訴求多樣化。如何正確處理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問題,是對我們黨的執政基礎的一大挑戰,也是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經濟建設成為中心工作后,中國共產黨在政策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須盡可能地團結越來越多的社會階層,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因此,黨所代表的利益,應該要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兼顧不同利益群體,盡可能地把社會各個階層的群體都涵蓋進去。但問題是階層劃分越是詳盡,利益主體越多,利益訴求也就越多,那么與黨所代表的利益的沖突隨之也會越多。如果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不能兼顧這些社會階層的利益,不能整合各階層的利益,那么階層之間的社會矛盾就會加大,這不利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建設,也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
(四)對黨的組織建設的挑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結構出現了戰略性的調整,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動加劇,社會階層的不穩定日益明顯,黨員隊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黨的組織基礎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與挑戰。首先表現在黨員隊伍的變化。在黨員規模上,中國共產黨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執政黨。在黨員隊伍構成上,呈現復雜化。這些變化一方面表明了黨組織的覆蓋面越來越寬,黨越來越有吸引力,具有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優點。但是,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給我們黨的建設提出了新挑戰。蘇共擁有20萬黨員的時候,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擁有200萬黨員的時候,戰勝了希特勒;而擁有2000萬黨員的時候,卻失去了政權。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與蘇共黨員的質量無疑有重大關系。所以人數多不是關鍵,黨員質量才是核心。其次,在前者的基礎上,導致黨員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不適應。不管農村還是城市,黨員的流動使得他們與應聯系的黨組織失去了聯系,黨員分布遍布各行各業,這就導致了有一部分黨員難以納入到穩定規范的管理中,處于游離狀態,形成了“三不”黨員,即不參加組織生活,不繳納黨費,不做黨分配的工作。如何實施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方式與管理模式,這也成為我們黨的建設的新課題。
三、應對挑戰的思考
(一)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前后,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紛紛喪失政權。雖然這些政黨從執政走向衰落有其特殊原因,但失掉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經歷了由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到代表少數人的利益的變化過程卻是一個共同的原因。歷史的慘痛教訓啟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黨要鞏固執政地位,提高社會影響力和戰斗力,必須不斷鞏固其階級基礎、擴大其群眾基礎。當前應進一步落實《憲法》《勞動法》和《工會法》等法律法規所賦予職工群眾的各種民主權利,并盡快完善或制定《社會保障法》《最低工資法》《失業法》以及《職工民主管理法》等,確保職工群眾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有法可依,經濟利益依法得到保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困難職工解決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完善和落實促進再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幫助困難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動員全社會深入持久務實地開展送溫暖活動,保障困難職工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得到提高。
(二)堅持和發展黨的指導思想,增強黨的意識形態的適應性、務實性和凝聚力
一方面,社會意識形態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另一方面,黨又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一元化。面對這客觀事實,作為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所具有的政治動員和政治整合功能。一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當前,社會階層多元化是一個基本的事實。越是這樣,越是需要主流話語的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我們既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地位,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新社會階層的出現必然伴生新的意識,如競爭、效率、公平、公正等都是在新社會階層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凸顯的理念,我們應該予以接納和吸收,使馬克思主義不斷開放、包容、與時俱進,從而不斷擴大其覆蓋面、增強其影響力。三是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這樣,黨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各階層才有吸引力、凝聚力,黨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三)加強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的建設
隨著新社會階層的發展壯大,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黨建力量薄弱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領導團結各階層成員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全面加強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建立密切黨群關系的長效機制。通過多種渠道,摸清黨員底數,繼續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動員“兩新”組織中的流動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及時接轉組織關系,為組建黨組織創造條件;做好“兩新”組織發展黨員工作,把發展黨員工作重點適當向“兩新”組織傾斜;積極向“兩新”組織推薦、輸送黨員,通過舉辦黨員就業推介會等方式,把黨員優先推薦到“兩新”組織就業,做到新經濟組織發展到哪里,黨的組織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保持與工人群眾的血肉聯系。
(作者系駐馬店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