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機動車數量的猛增,發生交通事故的數量一直居高不下,法院審理交通肇事罪案件也逐年增多,其中,醉酒駕駛是導致交通肇事罪案件發生主要原因之一。審判實踐中,交通肇事罪案件(除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在事故發生后,行為人能夠主動賠償受害人的損失,而且認罪態度好,取得受害人及親屬諒解的,一般均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緩期執行),這中間醉酒駕駛情形占有很大比例。然而,醉酒駕駛發生交通事故沒有造成嚴重后果,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發生交通事故,被查出后起訴至法院,以危險駕駛罪判處,行為人則會獲得幾個月不等的拘役刑并處數額不等的罰金,而且在當前嚴厲打擊醉酒駕駛的形勢下,大部分法院均沒有適用緩刑。這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醉酒駕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由于社會危害性大,按照交通肇事罪處罰,行為人不僅獲得人身自由,而且也沒有得到經濟制裁,其賠付給受害人的損失還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相反,醉酒駕駛發生交通事故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或者就沒有發生交通事故,由于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按照危險駕駛罪判處,卻被處以拘役并處罰金,行為人不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且還受到經濟制裁。
一、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是《刑法修正案八》自去年出臺后,就醉駛入刑的實際執行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爭議,在嚴厲打擊醉酒駕駛的形勢下,大多數法院在審判中都不適用緩刑,以此表明在打擊醉酒駕駛方面的堅定立場和決心。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解釋》出臺于2000年,當時的交通事故發生數量和酒后駕駛現象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解釋》在制定對于酒后駕駛造成嚴重交通事故的處罰時,沒有考慮達到醉酒標準的情形。醉酒駕駛及飆車行為是刑法修正案被最新引入刑法的,主要懲罰醉酒駕駛行為本身,不要求有嚴重后果。該罪是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已經醉酒仍駕駛機動車的行為,一旦醉酒駕車構成嚴重后果的,或因其他交通肇事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應構成交通肇事罪。這里并不一定強調存在危險駕駛行為,只要有刑法規定的情節即可,如負全責或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情形。如果醉酒駕車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進行處理。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交通肇事罪較之這幾個罪最大的區別在于主觀定性的不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客觀表現通常是可能造成的對于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建康的無視,如在已有案例中的開車沖向人群,即完全置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于不顧,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而交通肇事罪中行為人還是盡力正常駕駛,并不希望出現車禍,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如疏忽大意、過于自信而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二、建議
筆者建議:一是最高人民法院應當盡快出臺審理危險駕駛罪適用法律的司法解釋,詳細區分醉酒駕駛的各種情形,使得各級法院在實踐中有章可循。二是修改《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解釋》,可以考慮將交通肇事罪中存在醉酒駕駛情形視為情節特別惡劣,這樣對其處罰的刑期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就不存在適用緩刑的問題。根據規定來看,醉酒駕駛行為已經存在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性。但司法解釋還是把醉酒駕駛行為融于交通肇事罪,其只能是過失犯罪。
根據我國刑法總則第18條第4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從我國刑法總則的規定看,醉酒導致犯罪,當然應該承擔刑事責任。其應受刑法懲罰的根據可以借用原因自由行為理論來理解。原因自由行為,一般是指故意或者過失使自己陷入無責任能力或者限制責任能力的狀態,并在此狀態下實施了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該理論為醉酒犯罪應負刑事責任找到了理論上的根據。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只是給醉酒后的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找到了合理化的根據,但并沒有解釋應當以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來定醉酒后的犯罪性質。實踐中,很多醉酒的犯罪,很少以過失犯罪論處的。但司法解釋卻把此行為融入到交通肇事罪中,即認為此是過失犯罪。這樣就會造成醉酒在交通肇事罪的罪過和在其他犯罪中的罪過不同的境遇,顯然是值得商榷和推敲的。
總之,我們既應當對醉酒駕駛保持嚴打態勢,更應當維護法律的統一,只有做到罪當其罰、罪刑相宜,才能維護司法的公正、公平,從而樹立司法的公信力。
(作者單位:鎮平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