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韋之 / 廣西師范大學
作為商業規則的著作權法
文 / 韋之 / 廣西師范大學
因為要和法官們對話的緣故,我最近重新思考了一下著作權法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我給自己設了一問:“創意產業公平交易法是什么?”
顯然,正是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一度曾被意識形態化了的知識產權部門法,其實也是經濟法(如果這個范疇成立的話)——可惜在一些經濟法教材中,只有關于工業產權法的篇章卻沒有著作權法的身影。
對了,著作權法不也是工業產權法嗎?出版、電影、軟件、數據庫、動漫……哪一行不是工業?它們不都是著作權法關懷的領域么?
如果以上理解是基本靠譜的,那么,著作權法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創造一個平等的商業競爭環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著作權法的制定者就需要學習、理解并尊重已有的、正在形成的商業慣例。
……
重溫現行《著作權法》的條文,不難發現,我們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很久、很遠了。
例如,在確立著作權的原始歸屬方面,現行法律并未止步于創作(者)原則,而是同時擁抱了合意原則(第17條等)、甚至是投資原則(第11條第3款等)——后者當然是對資本意志的屈服。
另外,在精神利益的規范方面,現行法在嚴格保護作者人格權與商業效率的追求兩端搖擺不定——第16條第2款只認可法人享有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第15條也為自然人作者們保留了署名的權利,而第11條第3款、第17條第1句對該項自然人作者的核心利益的關愛卻悄然缺席了!
不過,更有趣的推演也許還在于——
發表權的規定(第10條第1款第1項)不也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商業秘密條款的化身么?的確,正是它照顧到了作者對產品(作品)內容保密的需要;這樣想來,連署名權(第10條第1款第2項)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呢:作者有權(不)公布其與產品之間的精神紐帶關系。
當然,署名權還會給我們制造更大的驚愕:它其實是商標權呢——是的,表明產品出處的權利。姓名不是商標么?筆名呢?
……
這樣想著,我感到,最迫切的任務也許是,立即敦促版權局、專利局和商標局合署辦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