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萍
我院門診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調查研究
羅健萍
目的調查分析我院門診中藥注射制劑的使用情況及使用特點。方法隨機選取我院門診在 2011年 6月至2011年12月期間的門診處方1100張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有427張應用有中藥注射劑,使用率為38.82%。其中使用排序前4位的中藥注射制劑依次為痰熱清、熱毒寧、炎琥寧、喜炎平;使用方式方面,427張門診處方中有高達65.32%的處方采用中藥注射劑與抗生素聯合應用,均顯著高于中藥注射劑單獨使用及與抗生素、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的使用率(均P<0.05)。結論我院應進一步提高醫生對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的認識,切實落實不良反應的監測,以進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
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調查分析
中藥注射劑是在傳統中醫藥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藥單方或復方中的有效物質進行高純度提取并制成無菌制劑,以供人體靜脈、肌肉或穴位注射治療使用的中藥制劑。通常以無菌粉末或高濃度溶液的形式供臨床使用[1]。當前隨著中藥注射制劑的臨床廣泛應用,在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亦頻繁發生不良反應事件[2]。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在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間門診中藥注射制劑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旨在調查研究臨床合理使用情況及特點,進而進一步指導臨床使用。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門診處方1100張,該處方對象的平均年齡為3歲,平均體重為12.5kg。
1.2研究方法
依據《新編藥物學》[3]及相關藥品說明書規定的兒童藥物使用劑量均值,計算門診患兒用藥的約定日劑量(DDD),同時依據公式DDDs=總用藥量/藥品DDD值,計算DDDs并進行序列編排。用藥合理性的判斷依據藥物利用指數 DUI(DUI=DDDs/用藥天數),其中合理:DUI<1,不合理:DUI≥1。
1.3統計學方法
2.1 本次研究選取的 1100張門診處方中,有427張應用有中藥注射劑,使用率為 38.82%。其中使用排序前四位的中藥注射制劑依次為痰熱清、熱毒寧、炎琥寧、喜炎平(見表1)。

表1 門診處方中使用量前4位的中藥注射劑排序
2.2 中藥注射劑使用方式方面,427張門診處方中有高達65.32%的處方采用中藥注射劑與抗生素聯合應用,均顯著高于中藥注射劑單獨使用及與抗生素、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的使用率(均P<0.05)(見表2)。

表2 中藥注射劑使用方式比較
本次研究選取的1100張門診處方中,中藥注射劑的使用率為38.82%(427張),提示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頻率較高。依據表 1的統計結果顯示,使用率排序分別位于第1、2位的痰熱清、熱毒寧兩種中藥注射劑的DUI均大于1,提示在我院門診處方在中藥注射劑使用率較高的同時,亦存在使用劑量偏大的情況。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過于頻繁、藥量過大,不但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造成藥物浪費,同時亦給患者帶來沉重的治療經濟負擔。雖然在臨床應用中中藥注射劑具有起效快、療效確切等優點,但隨著使用率、使用劑量的增加,臨床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也在不斷上升,此類報道不斷見諸報端。因此,在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確切對癥用藥,并且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從而有利于降低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增加藥物的利用率,切實做到合理用藥。
在使用方式方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我院門診的中藥注射劑與抗生素的聯合應用頻率較高,達到65.32%,顯著高于其他使用方式(P<0.05)。當前臨床所用中藥注射劑多為單方或復方中藥提取而成,藥物成分通常較為復雜,無論是中藥注射劑之間的聯合使用,還是與抗生素等西藥的聯用,均可發生配伍變化,這些配伍變化有的可引起治療效果的降低,有的則可能產生毒副反應,產生有毒物質,造成治療不良反應。加之中藥注射劑本身即可引起特定的不良反應,則可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必須進行聯合應用時,應在兩種治療藥物之間使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對輸液器進行沖洗。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藥注射劑與糖皮質激素的聯合使用率亦較高,糖皮質激素在針對小兒哮喘的輔助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抗炎、抗過敏及免疫抑制作用,因此聯合應用通常療效較好。但激素可導致小兒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引發惡心、嘔吐,甚至胃潰瘍等并發癥,同時對機體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對于病情的治療不利,因此在與糖皮質激素進行聯合應用時,應注意控制藥量及用藥頻率,防止出現并發癥或病情加重等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我院門診處方中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現象,醫院管理部門應進一步提高醫生對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劑量、方法及使用禁忌等方面知識的認識,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進行使用,同時切實落實使用后不良反應的監測和處理步驟,以保證在治療效果的同時提高使用安全性。
[1]屠錫得,張均壽,朱家壁,藥劑學[M].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74.
[2]徐艷萍,王 新.2007年我院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業,2009,19(1):40-41.
[3]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 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79.
廣東省興寧市人民醫院,廣東興寧 5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