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靄云
社區中醫干預治療小兒便秘的療效對照
黎靄云
目的探討社區中醫干預治療對小兒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療效和持續性。方法選取100例功能性便秘患兒并隨機平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全組患者均采用一般藥物治療,干預組則在中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等干預措施。結果隨訪結果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為 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便秘臨床癥狀評分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社區干預治療能明顯減輕小兒便秘的臨床癥狀,可以預防便秘的發生,療效明顯,安全性好,值得社區醫生推廣應用。
小兒功能性便秘;社區干預
小兒功能性便秘 (FC) 是小兒期常見的病理現象,病因復雜多樣,多為功能性及器質性病因[1]。FC是居民來社區站咨詢和就診的常見癥狀,大多數屬于胃腸功能紊亂所造成。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經腸道細菌作用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物質,癥狀持續會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營養狀況和智力。用緩瀉藥物只是暫時緩解便秘癥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兩年來,我們試用社區干預的方法,治療小兒習慣性便秘8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對象為2009年10月~2011年11月社區站就診患兒共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3歲22例,3~7歲39例,>7歲19例。便秘病史持續2周以上50例,一個月以上30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器質性病變。患兒入選標準為:①排便間隔天數>2天,未使用瀉劑情況下排便次數<3次/周。② 大便干燥堅硬和/或有排便困難;③病程32周。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干預組20例和對照組17例。由患兒家長記錄每日排便情況,包括排便次數、排便量、有無不良反應等。
1.2社區干預方法
全組患者均采用一般藥物治療:所有病例均給予四磨湯口服液治療,四磨湯口服液<3歲10ml bid,3~7歲10ml bid,>7歲15ml bid。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干預組病例給予以下干預指導:① 健康教育:給家長講解兒童發育特點,喂養知識,排便習慣訓練法,習慣性便秘的危害,簡單的中醫推拿保健知識等。心理疏導個別患兒由于排便疼痛,對排便產生恐懼等心理壓力,根據情況進行心理疏導。 ② 排便習慣訓練:將雙手壓在腹部做咳嗽動作,以增加腹壓促進排便。要求患兒每天清晨或飯后無論有無大便都在廁所蹲10分鐘。③腹部按揉:患兒雙腿屈曲,家長自右下腹向上繞臍順時針輕輕按揉腹部,每次5~10分鐘,每天必須做到按揉一次至兩次,以刺激結腸蠕動的增加,使腸道內容物流通,有利于大便的排出。7歲以上兒童在大便時自己同時按揉合谷穴,每側穴位按揉 50次。④ 強調合理飲食:保證患兒每天都吃上一定量的粗糧、薯類、水果、和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堅持晨起空腹飲水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蜂蜜水一杯。
1.3療效判定標準[2]
臨床痊愈:排便正常,每天一次,便質為成形軟便,或糊狀便,無排便困難,且持續保持 2周以上,其他癥狀基本消失。顯效:排便次數明顯增加,每周4次以上。便軟排除順利,其他癥狀明顯改善。但 2周以內又出現排便困難。有效:排便次數在原來基礎上每周增加 1次以上,其他癥狀有改善,但仍有排便困難。無效:排便情況及伴隨癥狀前后無改變。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各指標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類資料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樣本 t檢驗,P<0.05表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干預效果比較
干預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結果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無效)為 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7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χ2=4.322,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效果比較
2.2治療前后便秘臨床癥狀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便秘臨床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便秘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便秘臨床癥狀積分均降低,治療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便秘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近年來,小兒功能性便秘發病率有增多趨勢,目前對其病因研究已有了廣泛的認識,認為其常見病因有如下幾點:①飲食不足:嬰兒進食太少時,消化后液體吸收余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使大便干燥。飲食不足時間較久引起營養不良,腹肌和腸肌張力減低,甚至萎縮,收縮力減弱,形成惡性循環,加重便秘。②食物成分不當。③ 腸道功能失常:生活中不規律和缺乏按時大便的訓練,未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導致便秘很常見。學齡兒童常因無清晨大便的習慣,又因學習時間固定而不能隨時排便,也是導致便秘的常見原因。交感神經功能失常、腹肌軟弱或麻痹常使大便秘結。④體格與生理的異常:如肛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脊柱裂、腫瘤壓迫等都能引起便秘。有的患兒生后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遺傳有關。⑤精神因素:小兒受突然的精神刺激、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突然改變,也可引起短時間的便秘[3,4]。
本研究表明,通過改變家長教育方法和對患兒進行飲食管理,排便習慣訓練,腹部按揉,心理疏導等社區干預并配合藥物治療能明顯減輕小兒便秘的臨床癥狀,不僅有治療作用而且可以預防便秘的發生,療效明顯,安全性好,值得社區醫生進一步推廣應用。
[1]王維春.小兒排便障礙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7-88.
[2]中華醫學雜志編委會.便秘診治暫行標準Ⅱ[R].中華醫學雜志,2002,71( 10) :549.
[3]胡亞美,江栽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83.
[4]楊敏,李萍,王茂貴.兒童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進展[J].中華兒科雜志,2007,41( 3) :190.
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東片社區衛生服務站,廣東廣州 5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