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智
碧蘭麻在拔牙中的麻醉效果觀察
朱成智
碧蘭麻,麻醉效果,拔牙
碧蘭麻是由法國碧蘭公司開發的一種屬于酰胺類的新型麻醉劑,主要成分為阿替卡因,具有浸潤力強、毒性低、麻醉效果好、麻醉時間適宜,且幾乎無過敏性等優點。20世紀80年代后在歐美已被廣泛使用,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引入到中國,首先應用于口腔臨床,可常規采用粘膜下,骨膜下及牙周膜浸潤麻醉即可行拔牙、牙體預備、牙體治療及口腔頜面外科的各種局麻手術,其麻醉效果越來越得到口腔科醫師的認可。本文我們對 103例拔牙患者的 112顆牙麻醉效果進行記錄,比較碧蘭麻與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門診拔牙患者103例,112顆牙,均無全身系統性疾病,無拔牙禁忌癥。隨機分組,觀察組 (碧蘭麻組)50例,54顆牙,男28例32顆牙,女22例22顆牙,年齡 14~75歲。對照組 (利多卡因組)53例,58顆牙,男30例32顆牙,女23例26顆牙,年齡13~72歲。
1.2材料
法國賽特力碧蘭公司生產的碧蘭麻(阿替卡因4%,腎上腺素1/100000,1.7ml/支),碧蘭麻專用注射器,日本產口腔用一次性注射針(商品名:口腔用森田注射針,0.3mm×25mm,國食藥監械(進)字2004第3150572號)。上海復星朝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0.1g,國藥準字H31021072),5ml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
l.3使用方法
1.3.1 注射麻藥前必須回抽無血方能注射,避免藥液誤入血管進入血液,引起腎上腺素樣反應。要緩慢注射,以免引起局部組織因缺氧而發生壞死。
1.3.2 觀察組采用碧蘭麻進行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時,其方法為:選翼下頜韌帶中點外側3mm~4mm為注射刺入點,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的方法和要求進針,直至觸及骨面,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射麻藥約0.8ml,再將注射針退出約0.5cm,然后邊退邊注射麻藥約0.9ml,直至針尖退至粘膜下為止,這樣可同時麻醉舌神經和頰神經。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方法為:在應撥除的患牙進針區碘酊消毒,每支 1.7ml采用患牙唇(頰)側及舌(腭)側根尖區局部粘膜下浸潤麻醉,從根尖區唇(頰)側進針至黏膜下,注射藥液(單根牙約0.8ml,多根牙1.5m1)、舌(腭)側注射約0.2ml。每15秒鐘內注射藥液不超過0.5ml。
對照組采用每支5ml,2℅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行局部浸潤或神經阻滯麻醉的方法按相關診療常規和要求進行[1]。
l.4效果評價
1級為自覺無痛,患者表情自然;2級稍有疼痛,但可被忽視,可順利進行操作;3級患者感覺有疼痛,無法忽視,需忍耐可完成操作;4級有疼痛,不能忍受,干擾注意力;5級為劇烈疼痛,操作難以進行。
醫生評價:1級為麻醉完全;2級為麻醉良好;3級為麻醉一般;4級為麻醉無效;5級為麻醉失敗。
觀察組和對照組麻醉效果見表1、2。

表1 觀察組麻醉效果

表2 對照組麻醉效果
碧蘭麻的主要成分為 4%阿替卡因及 1:10萬的腎上腺素,與利多卡因一樣,同屬酰胺類局麻藥,其特點是起效快,注射后1~2分鐘起作用,對組織滲透性強,持續時間長達3~4小時,采用局部注射用藥,安全性高,止血效果好,麻醉效能高,副作用小。本文通過臨床觀察,觀察組麻醉效果完全和良好達94%,對照組麻醉效果完全和良好達78%。
使用碧蘭麻時,可配備彈夾式加壓注射器,采用一次性小直徑注射針頭,注射時損傷小,可減少注射點疼痛,又有利于防止藥液外漏,減少用量,且操作簡單、快捷,又可減少血腫、感染、和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如患者對利多卡因無過敏史,對阿替卡因亦不會過敏,故常規應用碧蘭麻無需做皮試[2-3]。
使用利多卡因麻醉磨牙及下頜前磨牙時,需行傳導阻滯麻醉,由于碧蘭麻具有起效快,滲透性強[4]的特點,通過臨床試驗觀察,采用碧蘭麻行磨牙及下頜前磨牙粘膜下浸潤麻醉,其麻醉效果可取代傳導阻滯麻醉以達到無痛操作的目的,從而避免了傳導阻滯麻醉的并發癥,簡化操作,尤其適用于因正畸需要拔除下頜前磨牙。
[1]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2~30.
[2]陳燕,劉光雪,施春梅,等.碧蘭麻應用于牙髓治療的臨床觀察[J].廣西醫學,2001,23(1):137~138.
[3]劉子英,翟曉州,王敏.3620例碧蘭麻局部麻醉臨床觀察[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5,21(1):55.
[4]范俊偉,新型口腔麻醉劑碧蘭麻臨床說明[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2,37:318.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湖北宜昌 4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