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紀國張 鵬趙興超
阿托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斑塊80例臨床觀察
何紀國1張 鵬2趙興超3
目的探討阿托伐他汀對頸動脈粥樣斑塊的臨床影響。方法選擇 80例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存在頸動脈粥樣斑塊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療程6個月。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6個月分別檢查頸動脈粥樣斑塊的面積及內膜中層厚度(IMT),觀察其變化。結果阿托伐他汀治療6個月后,頸動脈粥樣斑塊縮小、內膜中層厚度減輕、LDL-C、TG降低,HDL升高(P<0.05)。結論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血脂及穩定與消退頸動脈粥樣斑塊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動脈粥樣硬化;血脂
頸動脈粥樣斑塊與腦卒中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危險疾病,其發生、發展與血脂異常及頸動脈粥樣斑塊關系密切[1]。本文觀察阿托伐他汀治療對血脂水平及頸內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
1.1病例選擇
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80例入選本研究。男48例,女32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64±8)歲。其中高膽固醇血癥 29例,高甘油三酯血癥18例,混合型25例,無高脂血癥8例。其他藥物治療包括鈣通道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等。
1.2方法
經美國 acuson SEQUOIA 512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7.5MHz探頭檢查雙側頸動脈。患者采取仰臥位,頭部偏向檢查對側,分別行縱切、橫切掃描,檢查部位包括兩側頸總動脈竇部、頸內動脈起始部,觀察動脈內中層膜厚度及斑大小形態,分別測量斑塊最大長徑及斑塊最大厚度。發現頸動脈粥樣斑塊存在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每晚 1次10mg,連續治療6個月,觀察期間保持平常飲食。用藥后監測血脂、肝功、肌酶譜等,同時詢問并記錄有無副作用。分別與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6個月后做雙側頸動脈彩超多普勒檢查,測定粥樣斑塊的面積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觀察治療前后斑塊消除情況及IMT的變化。IMT≥1.0mm認為存在粥樣硬化斑塊[2]。
1.3統計學方法
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試驗前后比較采用配對資料t試驗。
治療前后3、6個月頸動脈斑塊面積及IMT的變化,見表1。

表1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面積及IMT的變化
不良反應:在入選的 80 例患者中,有 2 例患者出現輕微肌痛,且肌痛能耐受,但血磷酸肌酸酶正常;有 2例患者轉氨酶輕度升高,略高于正常上限;余患者無不良反應。
研究中觀察到頸動脈斑塊大多于頸總動脈膨大處和頸內動脈的近端,主要是由于此處的血流產生湍流,易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這些斑塊一旦破裂則可導致血流減慢或血流中斷,可造成嚴重腦卒中事件。頸動脈內膜的厚度可以作為早期動脈硬化的有用指標,多普勒超聲觀察頸動脈斑塊的變化,是一種簡便而有價值的方法[3]。
阿托伐他汀是近年新合成的選擇性競爭HMG-CoA還原酶抑制劑。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的膽固醇在肝臟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漿膽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過增加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數目而增加LDL-C的攝取及分解代謝。使血漿和組織細胞內膽固醇濃度降低,還具有降低斑塊脂質中氧化 LDL,降低膠原酶活性 , 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拮抗炎癥反應,影響血管平滑肌增殖,干擾血小板聚集 ,凝血 ,纖溶過程等調脂外作用,從而促使粥樣斑塊穩定及體積縮小。本研究因研究對象年齡偏大,故使用了較小劑量阿托伐他汀 10mg/d治療,以減低副作用。結果表明, 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LDL-C 值和TC 值,這種降低趨勢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而更加明顯; 同時也能降低 TG 值及升高HDL-C值,變化與治療前相比有統計學意義。患者頸總動脈竇部及頸內動脈起始部內中層膜厚度變薄,其中雙側動脈竇部內中層膜厚度變化最顯著(P<0.01),斑塊的最大長徑、斑塊的最大厚度與治療前相比均有縮小(P< 0.05)。
總之,阿托伐他汀除了可以降脂、抑制炎癥因子、改善內皮功能、影響平滑肌增生等作用外,還可以減輕或消除動脈中的粥樣硬化斑塊。且該藥是安全而有效的,耐受性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GolledgeJ,Greenhahg RM ,DaviesAH.The 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e[J].Stroke,2000,31:774-781.
[2]周素敏,李世軍,丁榮晶,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多態性與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l(3):211.
[3]初洪鋼,張祖德,周青,等.舒降之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19(1):89-91.
1.山東省聊城市莘縣人民醫院,山東聊城 252400
2.山東省高密市人民醫院 ,山東高密 261500
3.山東省莘縣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山東莘縣 2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