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明
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48例療效觀察
呂 明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8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48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就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觀察組Hp轉陰46例,占95.8%;對照組轉陰30例,占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反酸、腹痛、噯氣、反胃、燒心等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 48例中總有效率為95.8%。對照組40例中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消化性潰瘍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促進潰瘍面的早期愈合,減少不適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中西醫結合;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
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中,消化性潰瘍比較常見,病程遷延往復,在治療上存在一定棘手性,且易引起幽門梗阻、潰瘍穿孔、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選擇一種有效的方式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1]。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8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48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就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齡17~71歲,平均(49.5±9.5)歲。均符合《內科學》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肝腎功能均正常,并為潰瘍活動期,無消化道大出血、幽門梗阻、胃腸穿孔等并發癥,無明顯藥物過敏史。病程0.1~19年,平均(7.5±1.4)年。病發部位:復合性潰瘍12例,食管潰瘍6例,十二脂腸潰瘍43例,胃潰瘍27例。排除需手術治療者,合并心、腦、腎等嚴重疾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8例,對照組4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采用西藥治療,即果膠鉍片100mg/次,3次/d,阿莫西林0.5g/次,3次/d,奧美拉唑20mg/次,2次/d,均為口服給藥。觀察組48例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具體組方為:白及10g,黨參30g,制半夏10g,煅瓦楞子30g,厚樸10g,蒲公英30g,白術15g,海螵蛸30g,1劑/d,水煎分開服用。兩組患者均以1個療程為7d進行治療,共應用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對兩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幽門螺旋桿菌(Hp)轉陰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1.4效果評定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治愈:Hp檢測呈陰性(-),潰瘍病灶胃鏡下檢查消失或由活動期轉為瘢痕期,臨床主要癥狀呈基本消失表現,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顯著:Hp檢測呈陰性(-),潰瘍面積胃鏡下顯示縮小≥75%,臨床主要癥狀呈消失表現,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有效:Hp檢測(-)或(+),潰瘍面積胃鏡下顯示縮小≥50%,臨床主要癥狀呈明顯減輕反應。無效:上述有效標準均未達到,甚至出現惡化表現。治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規定對臨床癥狀進行區分,無為0分,輕為1分,中為2分,分為3例。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組間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p轉陰率及癥狀積分比較觀察組Hp轉陰46例,占95.8%;對照組轉陰30例,占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反酸、腹痛、噯氣、反胃、燒心等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情況比較(±s)
2.2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48例中,治愈36例,占75%;顯效6例,占12.5%;有效4例,占8.3%;無效2例,占4.2%,總有效率為95.8%。對照組40例中,治愈20例,占50%;顯效5例,占12.5%;有效3例,占7.5%,無效12例,占30%,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兩組出現納差、惡心、便秘等不良反應各2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的轉變和生活節奏加快,消化性潰瘍發生率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且在臨床上消化性潰瘍具有較高發病率及復發率,除年齡、性別、季節是復發的因素外,不良飲食習慣、Hp感染、未規范治療、口服 NSAIDs藥物、抽煙、精神緊張及應激等可控因素也為潰瘍復發的重要因素,降低了胃黏膜的保護機制和防御功能,故對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因素干預措施,是降低發病率和復發率的關鍵。祖國醫學將本病定義為“胃脘痛”的范疇,認為其病理機制主要為脾胃虛弱、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寒溫不適有關[2]。現代醫學認為幽門螺桿菌、胃黏膜保護減輕和胃酸分泌過多等因素獨立或共同作用導致潰瘍病變發生。針對病因治療為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即制定規律的飲食計劃,對脾胃進行調節,采取有效措施根除幽門螺桿菌,并對胃酸的分泌進行抑制,并消除其它致病因素,及時發病并處理異常[3]。
奧美拉唑屬質子泵阻滯劑,為臨床比較常用的抑酸類藥物,可對胃黏膜壁細胞選擇性作用,抑制H+-K+-ATP酶系的活性,對胃酸的分泌有顯著的減少作用[4-6]。而胃膠鉍片、阿莫西林分別起到對胃黏膜進行保護和將幽門螺旋桿菌殺滅的效果。中藥組織有生肌斂瘍、健脾益氣、抑酸止痛、化濕和胃的作用,其中蒲公英、黨參、制半夏、白術可健脾助運。以上藥物經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潰瘍的作用,可對處于病理狀態的胃腸功能紊亂進行調節,其中黨參對胃酸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使胃液酸度降低,對胃黏液的分泌起到促進作用,使胃黏液化-碳酸氫鹽屏障增強,使內源性前列腺素 E2含量增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抗潰瘍的效果較為明顯[7]。研究顯示,黨參水煎醇沉液對幽門結扎型、應激型潰瘍有防治作用。煅瓦楞子、海螵蛸可使過多的胃酸降低,并起到中和效果,對潰瘍面的早期愈合有促進作用,白術可對潰瘍面修復,保護胃黏膜。
綜上,消化性潰瘍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促進潰瘍面的早期愈合,減少不適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1]呂振雷,蔣穎,華敏峰,等.消化性潰瘍患者社會心理因素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08,21(5):347-349.
[2]馬建村,趙策,丁留敏.阿莫西林、甲硝唑、奧美拉唑聯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7(7):56-57.
[3]Depoortere l,Thijs T,Thielemans L,et al.Interection of the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pertides ghelin and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peptide 6 with the motilin receptor in the rabbit gastric antrum[J].J Pharmacol Exp Ther,2003,305(2):660-667.
[4]劉夏,蘇成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與中醫辨證分型關系探討[J].山西中醫,2009,25(3):44-46.
[5]杜吉義,李家輝.胃腸大出血綜合處理 80例分析[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5,30(3):254-255.
[6]Shariat SF,Duchene D,Kabbani W,et al.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s first manifestation of metastatic testicular tumor[J].Urology,2005,66(6):1319.
[7]彭冬紅.上消化道出血綜合治療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4):85-86.
廣西貴港市中西醫骨科醫院,廣西貴港 5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