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姣
肩難產臨床研究進展
蔣艷姣
臨床肩難產是指在胎兒頭部分娩出之后,由于各種相關因素而致使胎兒的前肩被嵌頓于產婦恥骨聯合的上方,在應用了常規的臨床助產手法之后,仍舊不能夠娩出胎兒雙肩的一種分娩情況[1]。肩難產重在產前預測及預防,同時要不斷探究助產方式方法,以新的研究引導急救措施,確保產婦和胎兒的安全。本文將總結肩難產的經驗和最新進展,回顧分析發生肩難產患者的臨床記錄,從臨床相關工作和有效助產方法兩方面進行肩難產學術論證。
肩難產;臨床護理;助產方式
①肩難產作為產科一種嚴重的并發癥,處理不當會給新生兒造成嚴重的損傷,如、臂叢神經損傷、骨折等。因此正確地處理肩難產、產前預測及預防意義重大。②肩難產診斷標準為胎頭娩出后至胎肩娩出時間超過60s時即診斷為肩難產(根據Spong[2]等提出)。③由于臨床肩難產往往預測難,而胎兒的產前體重是預測的關鍵。據統計,體重>4000g時肩難產發生率為3%~12%,而體重>4500g時肩難產發生率為8.4%~22.6%。以胎兒的產前體重預測避免[3]臨床醫護人員措手不及,減少因發生猝然而導致胎兒和產婦的生命安全受到危害。產前體重預測中較為準確預測巨大兒的方法首先是“宮高+腹圍”測量,若宮高+腹圍≥140cm則預測該胎兒為巨大兒,此預測方法在筆者所在醫院的產前診斷符合率達到67.2%(通過對50例肩難產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該方法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在此基礎上,部分一線工作者據經驗指出,利用B超根據雙頂徑和股骨長來客觀預測巨大兒,準確率能夠達到81.32%,遠高于單憑“宮高+腹圍”來主觀預測。其次對于產前篩出的巨大兒,應通過B超超聲檢查進行進一步確認。若胎兒胸徑>胎頭雙頂徑1.3cm、肩圍>頭圍4.8cm或胸圍>頭圍1.6cm,均存在肩難產的可能。
新生兒的體重估計受孕婦胖瘦情況、高矮情況、先露高低、羊水多少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還涉及到分娩方式和不同妊娠結局,肩難產比較難以預測。因此雖然肩難產的臨床發生率相對不高,但是一旦發生就會對產婦以及胎兒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總體而言,肩難產的臨床護理方法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進行有效的產前診斷,關于孕產婦的病史要進行耐心、詳細的詢問,尤其是對身材高大超體重、過期孕婦、患有糖尿病的孕婦給予更多重視,因為這類孕婦易直接或間接引起肩難產,巨大兒的發生率較高、圍產兒病死率高、難產率高,產婦并發癥也相應增加;二是要對產程的進展予以嚴密、謹慎的觀察;三是分娩后根據新生兒出生時的 Apgar[4]評分情況,胎兒應被嚴格遵醫囑進行相應處理,按時準確、完整地書寫分娩記錄,并重點檢查軟產道、進行常規處理、縫合以及產后護理。肩難產臨床護理對助產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關醫護人員應當謹記保持思路清晰、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積極采取急救措施,盡量確保產婦和胎兒的安全[5]。
肩難產發生突然,一旦發生應迅速采取助娩措施,切忌驚慌失措、盲目牽拉胎頭胎頸和推壓宮底[6]。分娩時對于突發肩難產應當立即通知醫生,并聯系多位助產者協助,盡早通知麻醉科和兒科醫生準備搶救。其中縮短胎頭娩出之后至胎肩娩出的時長是減少新生兒窒息的關鍵,應當嚴密觀注產程。但凡產程延長(尤其是活躍期延長及第二產程處時長者),應當警惕肩難產的發生,并及時報告給醫生,必要時馬上準備做充分的會陰切開[7]。待胎頭分娩出之后,最好是先讓胎頭自行復位,不急于幫助胎兒外旋轉或過度外旋轉,以免引起肩難產。待胎頭復位之后,鼓勵產婦屏氣用力。通過對胎頭實施向上向下輕按轉壓的動作,使胎兒前肩能得以松動,然后由恥骨聯合下娩出,以此預防肩難產的發生,助產方法歸納詳見表1。

表1 助產方法歸納
分娩時胎兒肩的旋轉問題正逐漸被醫生們關注。為減少以肩難產為代表的母胎損害,筆者經過多年實踐總結,提倡從助產細節入手,盡可能減少對于新生兒的損傷,即新式娩肩助產方式。新式娩肩助產方式的具體操作為:①當產婦的恥骨弓低,接生者難以進入恥骨弓下方觸及到胎肩時,適當地降低產床,接生大夫手掌面朝上,然后食中二指就容易進入恥骨弓。②在旋轉胎肩過程中,如果胎兒上肩位置高于下肩,當其從會陰體前緣露出時,可將下肩先娩出然后再娩上肩。③娩肩過程中禁止轉胎頭。不熟練的接生者易雙手用力,用托胎頭的手旋轉胎頭,這樣會導致胎頸過度扭曲,造成重大損傷。④謹記遇到肩難產時,除接生大夫以外,必須還要有不少于兩個的熟練技術人員互相配合。通過關注這些操作,筆者順利解決了多例肩難產問題,無一例新生兒有顱內出血、臂叢神經損傷、死亡現象發生,并明顯降低了肩難產新生兒的不良并發癥,改善了新生兒的預后。
[1]段濤,楊慧霞.產科手術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18.
[2]鄒瓊瑤.肩難產 16例助產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4):3285.
[3]李素美.肩難產 4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15): 236-237.
[4]任喜英.淺談肩難產的發生原因及預防[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8(25):168-169.
[5]官曉梅.210例巨大兒產科處理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07,7(19):15-17.
[6]高英杰,譚利肩.難產 28例回顧性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14):268-269.
[7]趙秋蘭,劉淑芳,金仲品.肩難產的預測、處理和預防[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5,6(2):149-151.
[8]佘序華,鄭力,龐小玲.肩難產 16例回顧性分析[J].廣州醫藥,2010,41(5):25-26.
[9]辛云淑,周瑋,劉建.肩難產 19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09,38(6):649-651.
[10]常青,王琳,史常旭.肩難產的診斷處理及風險與技術防范[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5):303-305.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婦幼保健院,廣西桂林 5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