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日瓊
小兒手足口病腦炎臨床護理探討
鄭日瓊
目的探討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患兒6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臨床常規護理,觀察組加用臨床整體護理干預,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P<0.05)。觀察組退熱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可確保治療的高效性及安全性,使預后得到明顯改善。
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護理干預
臨床兒科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發病機率,傳播具有高快速性、傳染性較強,多數患兒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病變及發熱為臨床疾病表現,病情程度較輕。但一些患兒有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發癥,疾病進展在重癥時較迅速,具有高病死率,臨床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均為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治療的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患兒6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臨床常規護理,觀察組加用臨床整體護理干預,回顧性分析并總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0.6~6歲,平均(3.31±0.12)歲。均符合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診斷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潰瘍、嗜睡、易激惹、精神萎靡癥狀,體溫>39℃;伴共濟失調,坐或站立不穩。排除意識改變、昏迷、抽搐、腹部不適感的患兒。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①疾病急性期:對急性期患兒,臨床護理人員需指導并協助其絕對臥床休息,以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減少心搏出量,對心肌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2]。②飲食指導:重視患兒電解質及水的補充,切忌暴飲暴食,少食多餐,避免使心臟負擔加重。禁辛辣、咸、冰冷等刺激性食物,加強營養,采用易消化的、含有較高蛋白及維生素飲食,從流質向半流質過度,營養需保持均衡。患兒有高熱癥狀并發時,需保證飲水量充足,強調新鮮果蔬的食用。若疼痛感覺影響食欲時,可通過游戲、聽音樂等方式使注意力轉換。患兒處于哺乳期時可用小勺喂牛奶。因病情較重不能進食者,行鼻飼處理,以滿足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③心理干預:患者對病房環境不適應,存在恐懼情緒,加之疾病造成的痛苦感,極易煩躁,哭鬧。護理人員需以和藹、親切的護理態度,采用表揚法,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并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行必要的健康宣教,消除家長顧慮,讓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愛護患兒中,協助護理人員同患兒盡快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依從性。④隔離干預:需設置明顯的隔離標識在病區內,對探視次數和人員進行限制,醫護人員避免直接接觸患兒分泌及排泄物,將患兒應用過的醫療工具嚴格消毒,用消毒液擦拭桌椅、門窗,對衛生間進行消毒[3]。⑤對癥干預:高熱:對患兒的體溫行密切觀察,若有發熱現象發生需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的方法將體溫于正常范圍內控制;嘔吐:對患兒的嘔吐物和次數、嘔吐量、色澤進行觀察記錄,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以使呼吸道保持通暢;腦水腫:當患兒有顱內壓升高和劇烈頭痛時,需按醫囑給予甘露醇快速交替應用以起到降顱壓的效果,給予糖皮質激素應用使腦水腫減輕,顱內壓降低[4]。
1.3效果評定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在治療后10d內接近正常或基本恢復;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在治療后10d內明顯好轉;無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在治療 10d內無明顯改善甚至有惡化。
1.4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效果比較[n(%)]
2.2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退熱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具體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治療具體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n) 退熱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2.9±0.8*10.7±1.4*對照組 30 3.6±0.7 13.8±1.9
手足口病(HFMD)以手掌、腳掌、口腔黏膜部位出現水皰為主要特征,為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國內外均有散發及流行病報道,柯薩奇A16型病毒已被證實為主要的病原體,部分可由 A5、A10誘發[5]。患兒中少部分可并發腦炎、無菌性腦膜炎等,個別因病情進展迅速引起嚴重致命性并發癥,對生命構成威脅。手足口病在發病特征方面與腸道病毒感染存在一致性。從僅有輕度不適到嚴重并發癥發生,甚至死亡,需引起高度重視,常見并發癥包括[6-7]:發熱:約一半患者于發病的同時或發病前 1~2d同時出現發熱,起病較急,體溫為 38~40℃,可持續 4~7d;皮疹:患兒手、足及口腔在病后不久均有紅色小丘疹出現,并迅速轉變成小皰疹,7~10d消退;其他伴隨癥狀:部分可伴惡心、食欲不振、流涕、咳嗽、頭痛等癥狀,預后一般良好,無后遺癥發生。另外,由于此病病毒會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侵犯,可引起腦炎發生,故需加強臨床護理干預,行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隔離干預、對癥干預等,以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機體狀況。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針對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臨床特征,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可確保治療的高效性及安全性,使預后得到明顯改善。
[1]Lin TY,Twu SJ,Ho MS,et al.Enterovirus 71outbreaks,Taiwan occurrence and recognition[J].Emefrg Infect Dis,2003,9(3):291-293.
[2]劉躍,吳智娟.小兒手足口病172例I臨床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2):127.
[3]黃國堅.小兒手足口病 80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7,29 (12):1953.
[4]王輝,李新華.手足口病患兒心肌酶及心電圖異常68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6,46(25):85.
[5]楊智宏,朱啟榕,李秀株,等.2002年上海兒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腸道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的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9):648-652.
[6]趙永,劉勝林,郭玉淮,等.25例兒童手足口病危重癥的搶救治療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8,15(4):319-321.
[7]駱冬梅,黃奕蘭,林愛蘭.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觀察及護理[J].社區醫學雜志,2010,8(21):57-58.
廣西平南縣人民醫院,廣西貴港 5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