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經歷了從“集中監管”體制到“分業監管”體制的過度。“分業監管”體制能夠存續至今,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隨著市場化體制的推進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分業監管模式遇到了更多的挑戰,如何改善其運行效果?筆者提出了五點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體制;分業監管;合理性;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一、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
1979年以前,我國采取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金融監管發展很不健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政策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金融監管業也伴隨著金融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我國進入了“集中統一”的監管階段;隨著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步伐加快,1992年以后,我國先后成立了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簡稱“三會”),并于200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法律法規,規范了金融業界與金融監管實務,完成了央行監管權力的分轉,實現了由“集中統一”監管向“分業監管”的過渡。
二、分業監管體制存在的合理性
縱觀歷史,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和完善,與一國經濟、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就目前而言,分業監管體制在我國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分業監管體制與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相一致。“集中統一”的監管體制到“分業監管”體制的轉變,正是我國經濟由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對世界開放,逐步市場化的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二)分業監管體制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在仍舊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金融市場下,實行分業監管不僅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對各行業的發展方向進行有效指引,還能形成促進各行業專業化發展的氛圍,提升其發展速度。而且由于我國三大行業的發展不均衡、目標不一致,各行業的監管標準也難以協調,因此,分業監管就成了不二選擇。
(三)分業監管體制符合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經營方式。監管體制是為了更好的對金融業進行監管,使其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從根本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我國雖然也出現了一些金融控股公司,但數目不足100家,我國三大金融行業的業務分界線依舊存在,這也是目前分業監管持續至今的客觀因素之一。
(四)分業監管體制是實踐的選擇。在分業監管體制運行的過程中,我國承受住了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甚至連目前仍肆虐世界的次貸危機也沒有動搖我國金融業運行的根本,這從實踐上證明了這種監管體制對于規范我國的金融秩序、降低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整個金融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 我國監管模式遇到的挑戰
日益凸顯的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和國內分業監管體制的失靈更加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中國金融市場的大門向國際敞開,平等、互惠的原則在為我國帶來貿易便利的同時,也對我國金融行業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首先,混業經營的融資渠道更為廣泛,相對于分業經營具有更好的競爭力。因此,擁有熟練技巧和豐富經驗的外資金融機構的入駐將對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構成了巨大威脅。其次,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使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然而分業經營相在融資方面的劣勢,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金融業國際化的步伐。
第二,來自國內市場的挑戰。為了應對外資金融機構帶來的挑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從2006年開始,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大型銀行都紛紛涉足保險、證券等行業或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混業經營的態勢開始在我國顯現。然而,這種混業經營的模式與我國分業監管的模式并不匹配,在分業監管模式下,各監管當局更加關注與控股公司下各個子公司業務的運行情況,“三會”的監管重點和目標不一致,使得每個部門都只側重于各自的監管目標,從而不能準確全面的評估該金融機構的風險,造成了監管的失靈。
第三,融創新模糊了業務范疇,交叉業務的誕生造成“監管真空”。各金融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大力加強對金融工具的創新,也直接導致了三大傳統業務范疇的交叉,降低了監管效率。
第四,消費者利益保護的缺失將影響市場信心,從而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截至目前,我國仍沒有一部關于“金融消費者利益保護”的明確法律文件。即使是在近年次貸危機的沖擊、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仍未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如長期放任,必會動搖存款人對于金融機構的信心,從而降低資金運行的效率,減緩經濟發展的速度。
四、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監管體制的合理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混業經營將成為我國金融機構未來發展的趨勢,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監管,必將成為金融監管的重要研究課題,據此作者建議:首先,在目前“一行三會”的體制下,增加對于交叉業務的監管組織,并依據市場業務情況及時更新其監管范圍,縮小目前的“監管真空”范圍。其次,設立“三會”之間定期的信息交流機制,并頒布相關的法律確定其地位和權利。這樣不僅保證決策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場運行的情況,并作出有利于市場運行的政策決定,還能加強“三會”進行溝通和協調,在保證金融業穩定有效的運行的同時為分業向混業體制過渡做好準備性工作。再次,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研究小組”,專門對金融控股公司進行監管,并頒布關于金融控股公司在運行過程中所應遵守的具體準則(包括對市場準入、資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細則等)。這樣的模式,不僅能促進監管的有效性,避免重復監管,還能發現和解決混業經營和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舉兩得。第四,設立“混業經營及監管研究小組”,集合專家力量對各大金融機構業務進行合規、合理的引導,保證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高質量過渡。最后,無論是在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亦或是兩者的過渡時期,明確細致的消費者利益的保護都應迅速被提升到法律的層面上來。我們必須明確并牢記,只有消費者的信心得以穩定,才能有整個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健運行。
參考文獻:
[1]謝平,等.金融經營模式及監管體制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宋清華.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國際經驗與中國的選擇[J].武漢金融,2007,12.
作者簡介:張冬陽(1991-),陜西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09級本科生,專業: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