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

浪費之風務必狠剎!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大力宣傳節(jié)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各級黨政軍機關、事業(yè)單位,各人民團體、國有企業(yè),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率先垂范,嚴格執(zhí)行公務接待制度,嚴格落實各項節(jié)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xiàn)象。采取針對性、操作性、指導性強的舉措,加強監(jiān)督檢查,鼓勵節(jié)約,整治浪費。
——2013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新華社一份《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huán)節(jié)“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出批示,倡導節(jié)約,反對浪費。
實現(xiàn)“中國夢”是中華兒女的美好夙愿,是廣大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離不開科技的驅動,離不開教育的支撐,離不開知識的力量。吳良鏞、師昌緒等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理想、淡泊名利,獻身科技事業(yè),投身國家建設,以不懈奮斗的精神和卓越的科技成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報國之志。廣大科技工作者應該像他們那樣弘揚科學精神,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潛心鉆研,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為科技工作者成長進步、施展才華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春節(jié)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看望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和師昌緒院士,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和新春祝福。吳良鏞、師昌緒對黨中央的親切關心表示感謝,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高度贊同,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務實作風高度評價。
最根本的學風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首先要真實。只有貼得近,才能真實;沉得下,才能真實;問得準,才能真實。反對淺嘗輒止、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其次要誠實。誠信是為學之本,要不弄虛作假、不粉飾情況、不掩蓋問題、不虛報浮夸、不投其所好。最后要扎實。教育涉及面寬、關聯(lián)度大、綜合性強,要全面地、歷史地、發(fā)展地看。既看到自身,又看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在廣泛聯(lián)系中謀劃戰(zhàn)略;既尊重過去,又直面現(xiàn)實,在歷史分析中尋找規(guī)律;既立足今天,又放眼未來,在不斷發(fā)展中看到趨勢。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3年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提倡科學的學風,做學問要反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嘩眾取寵,反對生吞活剝的照搬照抄。
倡導和弘揚愛的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學校應培養(yǎng)學生理性發(fā)言的意識和素養(yǎng),主要途徑靠實踐和引導。首先必須搭建平臺,讓學生有自由發(fā)言和表達意見的渠道。其次要引導,引導要把握契機和方法。
——福建石獅17歲高中生何某駕駛機動車撞死一名行人,事發(fā)后,何某發(fā)微博“炫耀”,稱“一命抵一命?開什么玩笑?笑死人”,引發(fā)網友強烈譴責。當前,開設微博的人越來越多,一些不當言論隨之出現(xiàn)。微博擁有近29萬粉絲的福建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陳志勇表示,微博平臺異軍突起,但準入條件、信息真實性把關機制等明顯跟不上,這就為不理性發(fā)言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微博是一個全新的生存空間,每一個“微民”都是網絡時代的“公民”,微博的匿名性,對微博參與者的品格和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父親是一個收棒子的。
——河北鹿泉市大學畢業(yè)生李賀的帖子《我父親是一個收棒子的》,被《燕趙晚報》以《大學生炫“收棒子父親”網友淚奔》為題報道后,立即吸引了無數眼球,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重量級媒體及時跟進,400多家報社、電視臺報道此事,新浪、搜狐等新興媒體相繼轉載,“炫父”一詞旋即成為最時尚感人的詞語。“炫父”與“炫富”,僅一字之差,內涵卻大不相同,前者“炫耀”的是千千萬萬勤勞質樸的“收棒子”式的勞動者。“炫父帖”既是獻給平凡父親的一支頌歌,也是對“炫富”現(xiàn)象的一種挑戰(zhàn),傳遞著彌足珍貴的社會正能量。
雖然挺累,但是收獲了很多很多的“謝謝”。這次的春運志愿者之旅算是圓滿結束了,感觸很多。明年若是有空,我會再來。我志愿,我成長!
——春運期間,在各地擁擠的火車站中,佩戴志愿者愛心標志的春運志愿者隨處可見,他們有的是在校學生,有的是熱心社會公益的義工。他們不辭辛苦,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提供服務,溫暖了人們寒冬趕路時疲憊的心。同時,他們也用微博記錄下自己的志愿服務過程和心情故事。
“平民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為每個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為每個學生提供發(fā)展機會的教育,是多元整合的融通教育,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與西結合的教育。
——天津普育學校校長粱峰暢談對“平民教育”的理解。20世紀初,出身農家的溫瀛士在天津宜興埠創(chuàng)辦普育學校。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普育學校在天津市“恢復歷史名校”工程的支持下重獲新生,繼承和發(fā)揚百年前的平民教育思想,成為當地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典范。
(責任編輯 鄧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