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棟
自然
——數學教學的一種境界
■梁 棟

梁棟,天津市武清區楊村第一中學副校長,數學特級教師,天津市數學學科帶頭人;曾獲得第八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二等獎和天津市優秀教師、武清區杰出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先后發表教育教學論文40余篇,撰寫《自然數學》專著一部。
作為數學教學的一種境界,“自然”體現在數學學習的各個方面,具體包括數學的解題思路、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是自然的,教與學應當是充滿樂趣、充滿智慧的自然之旅。
數學解題是數學概念、思想方法于思維作用下的運用。尋求解題途徑的思考過程有其自然的一面,教師應注重在例題教學和技巧講解的過程中體現這種“自然”。
1.新課中的例題教學:勤練成就自然。
新授課的例題解法,例題難度一般較小,多是新學知識的簡單應用。對學生而言,此類例題易于理解,相當于“描紅”。因此,在此類例題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描紅”的時間和次數,使學生對基本方法的應用達到條件反射的程度。
2.習題課中的例題教學:基礎呈現自然。
習題課是強化訓練學生對知識、方法的運用能力的解題活動,題目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但解題方法相對單一,且多數是剛剛講過的,學生容易確定解題的方向,困難是如何在復雜環境下應用知識和方法。
掌握復雜環境下應用知識的方法是學生解題能力形成的主要階段,也是良好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時刻。因此,教學中要突出定義、定理的直接運用,注重展示解法的得來過程。教師要多聽聽學生的想法,如有可能,盡量順著學生的思路繼續下去。此外,對于公式的應用而言,一般是用到的公式越基礎,解法的自然程度越高。因為,越是基礎性的公式學生越容易想到,教師的任務是盡可能讓這種思路最終獲得成功,從而讓學生感到數學解題并不神秘,平凡的方法有價值,也有生命力。
3.綜合復習課的例題教學:大眾化彰顯自然。
綜合復習課包含試卷講評課,這類課的例題常常涉及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對思維的深度要求比較高,解題的途徑多而相對復雜,對學生來說是個挑戰。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找到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思路就成為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關鍵。在分析解法時,教師要時刻進行如下的評估:用到的方法是不是學生熟悉的?應用的公式、定理是不是常用的?解題的思路是不是符合多數人的思維習慣?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結論,就說明解法具備了大眾化的基本要素。此外,還要看這種想法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對其他題目的解決能不能提供思考方式上的幫助,如果答案還是肯定的,那么就是大眾化的方法了。
4.解題技巧也自然。
在沒有明確解題思路或思路受阻時,為了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或者使解題過程簡單一些,就會涉及解題技巧。筆者認為,技巧也是自然的。技巧既然是一種解題方法,就應當有它自然的一面,提取技巧中自然的元素,技巧將具有高于普通方法的價值。展現技巧中自然的成分,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解題方法,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很多數學問題的解法常常讓人感到出乎意料,難以想象,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解題的各個步驟都有熟悉的典型方法的影子,把這些相關的問題及解法梯次呈現,原本想不到的解法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
1.遞進式原則讓解題過程更自然。
數學問題之間是有聯系的,這種聯系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問題本身在形式上、內容上有密切的關系。如,有些題目通過變形就能轉化為另外的問題,有些題目的結論則是另外一些題目結論的一般化或特殊化。二是在思維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通過類比就會找到新問題的解法。
經常有這樣的情形,一道數學題擺在面前,學生絞盡腦汁都無法解決。而看著別人提供的解答,每一步又都能看得懂,并且發現自己沒能想到的關鍵之處也并非是新的方法,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那么,為什么當時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學生很少有過類似的解題經歷,熟悉的方法在陌生的環境下難以發揮作用。換句話說,一旦原本易于發現的聯系被各種繁亂的形式掩蓋,已知條件轉化的多樣性就會導致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想要迅速抓住問題的本質會非常困難。
遞進式原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這個難題,并且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快速構建,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所謂遞進式原則,是指利用已經掌握的典型方法、解題經驗,作為解決新問題時思考的基礎,把一道復雜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已知的簡單問題,層層遞進,最后水到渠成地破解難題。
2.遞進式原則讓教學設計更自然。
遞進式原則遵循這樣一個基本思想:題目的難易不僅要看題目本身需要的方法和思維含量,還要看其中用到的數學方法的呈現方式和呈現時機,呈現的方式不同、時機不同,效果是有天壤之別的。對于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教師可遵循以下步驟來設計教學。
第一步,教師要清楚題目的解法是什么,解法中哪些是學生自己能想到的,哪些是不容易想到的,不容易想到的稱之為核心方法。第二步,核心方法在什么載體中出現過,在出現過的載體中學生感到最自然的是哪個,把這些載體羅列出來,然后找出和本題有密切關系的載體。也可以回憶核心方法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時是解決的哪道題,當時為什么用這種方法,第一次的印象往往是深刻的,學生會感到親切。第三步,篩選出來的載體能否轉化為本題的某一部分或全部,如果不能,還需要什么題目來過渡,然后再確定這些過渡性題目,當這些題目與要解的題目之間漸近關系比較明顯時,準備工作結束。第四步,把這些相關的題目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如果題與題之間感覺順暢,那么教學設計完成,否則在跳躍性較大的題目之間再加入銜接的題目。
從不自然到自然是在學生學習一種方法后,通過一系列的變化,讓學生體驗方法并覺得方法是有用的,從而慢慢接受新的方法,會使用新的方法,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最終成為一種自然的方法。
1.基本方法的教學與自然性原則的運用。
基本數學方法是構成學生數學素養的根基,也是學生繼續學習的基礎。對基本方法的教學,最難解決的是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否則很難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深入,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方法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化的表層,對后繼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一是要在最初接觸方法時強化學生對方法應用的形式和條件的判斷。二是要有一定數量的變式練習來鞏固基本方法,多設置一些問題的情景與學生的習慣、經驗形成強烈反差的題目,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生動化,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2.典型方法的教學與自然性原則的運用。
典型方法的教學中涉及的一些解題方法,學生對方法本身能夠理解卻不知方法的由來。自然性原則主張教師不去糾纏方法得來的過程,而是告訴學生這種方法是什么,展現方法的妙處,讓學生感到方法的價值,并嘗試應用這種方法。
方法的本質不難講清楚,方法的妙處和價值會在解題過程中體現出來,關鍵是教師如何設置題目讓學生體驗方法,不同的題目效果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題目的選取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合理控制難度。以學生經過思考就能直接運用所學知識的程度為宜。二是在推理和思辨上要求不能太高,但一定要有思維含量。三是注重“形”“神”兼備。四是不要求全,突出“精”。五是要自然、貼切,不要刻意雕飾。六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載體和表述上進行適當變化。
3.綜合題目的解法與自然性原則的運用。
綜合題目的解法具有復合性的特點,這種解法可能是學生熟悉卻從未用過的。教學中可以用強化的方式達到從不自然到自然的過渡。當然,強化不等于用大量的題目反復練習,而是要通過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發現、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取解題經驗。數學解題應在鞏固知識、理解方法的前提下,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最終具有創新的意識和本領。
4.思維過程的展示與自然性原則的運用。
學生掌握數學方法和形成思維方式需要一定的內化和感悟的過程,要縮短這個過程,只靠分析解題思路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有思維過程的展示,而展示思維過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現場直播”。
一般情況下,學生看不到教師解題時在思路受阻后是如何變換角度,最終突破難關的真實情形。面對一道陌生的難題,教師如何繞過思維障礙,變換思路,迅速決策,確定解題方向、目標,是學生最關心、最需要的,也是價值最大的。“現場直播”是教師課前不作任何準備,在課堂上把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當作例題,現場講解,從而讓學生看到教師最自然的解題思路,體驗教師探索問題的軌跡,學會如何思考。這樣,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真切地了解解決數學問題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責任編輯 張 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