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征
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濱教育中心高中語文教研員秀陳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人。教育不僅給學生技能,還應給學生文明和文化。
●學習四部曲——要我學,我要學,學會了,會學了。
●漢語母語教育,不僅要讓學生識漢字、讀漢文、寫漢文,更要有中國文化的情感和心靈。十年語文課,百年中國心。
●邏輯思維,應舉一反三,“教讀法”;語言習得、情感熏陶,應舉三反一,多讀多練。
●教師的職業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日日新,新思考、新辦法、新行動,才能體會到做教師的快樂。

他的課堂,思維與言語并重,閱讀和寫作兼濟,激蕩著生命活力,勃發出創造熱忱,幽默蘊藉,吸引力強。他提倡以生命發展為教學目的、現實生活為教學依托、師生和諧為教學特點,追求自然推展、動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語文教與學,追求課程的生活化和創生性,走師生雙贏的生態語文之路。
他常讓學生把獨立思維的成果、討論碰撞的火花記錄在專門的小本子上,常采用以寫促讀的教法來深化課文感悟、拓寬閱讀體驗。教學《老人與海》一課,他引導學生為桑地亞哥撰寫歌詞,并準備一小本子做師生表述、評改、交流的平臺,從人物形象、主題挖掘、意象設置、語句推敲等角度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并在高一新班中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氛圍。由于他反復使用讀寫結合的小本子,曾被學生昵稱為“小本子老師”。
他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組織“侃吧”網評時事,即在班里傳閱一個本子,模仿網絡論壇,他或學生在上面發帖來討論社會熱點、時事,學生們跟帖,發言討論,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熱情,拓寬了語文實用渠道。他實踐了六步動態互助作文評改模式,集體評改、評改實戰、組內互評、交流論辯、修改重作、升格交流,利用學生的力量提升了作文評改效益。
他對學生熱心,一上課就“激動”。喜歡思考,喜歡寫作,喜歡切磋。學無止境,行有大道,他的語文教研定能勇猛精進,臻于道境。(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油田實驗中學特級教師 蔡正學)
考場作文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偏題跑題。平時教學,教師也強調審題的意義,但多數只是反復叮囑,具體的指導做得較少,即便做過幾次審題訓練,也難以保證學生過關。到底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改進,首先要追溯造成審題困難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把問題逐級分解,分解得越細,越利于看清問題的本質,越有利于尋找有效的對策。
1.話題作文過于寬泛,給學生留下審題與否無所謂的誤解。十年的話題作文考查,的確給學生開放了作文的空間,但由于作文限制少,話題較寬泛,不少學生以為“話題作文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實際上,即便話題作文也不是不要審題,如“為了明天”就不能只展望明天,而應側重“為了”,要求寫“為了明天,現在應做什么,為什么應這樣做”。更何況現在的命題是增加了限制的新材料作文題。
2.關鍵詞的隱藏致使考生忽略限制。如2011年高考語文天津卷的作文題目《鏡子》。要求從望遠鏡、顯微鏡、放大鏡、哈哈鏡、三棱鏡中至少選兩種,談自己的感悟與觀點。大多數學生就隨意撿了兩種去發揮,而沒有注意到命題背后隱藏著要寫出這兩種鏡的關系這一要求,你既然選了這兩種,這兩種鏡對你而言有什么關聯,你怎么給這兩種鏡搭個橋。兩種鏡在你的文章中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如何銜接、整合、融合、勾連、架橋。這種忽略致使一些作文好的考生與一類卷無緣。
3.選材中性致使話題關鍵詞的概括難度增加。一種情況是材料里面沒有關鍵詞,如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作文是看圖作文,漫畫上畫的是餐桌前一群貓笑話一只捉老鼠的貓:“現在有魚吃,誰家還逮老鼠?”考生得自己提煉概括關鍵詞。另一種情況是材料本身不持觀點,命題者提供的只是材料,命題者自己沒有觀點,觀點是多維度的,觀點的挖掘和選擇是考生的任務。
4.命題過渡語的術語變動給考生的困惑。在寫作要求部分,新材料作文最初面世時是200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當年的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給了三則材料,要求“選準角度”,并在判卷時要求判斷審題“主要看選擇角度”,將材料選擇的角度粗分為四個層次,其中“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并列為“符合題意”,“沾邊角度”的套作在“第三等級及以下評分(發展等級不給分)”,“次要角度”的判斷和給分留給評卷場掌握。結果造成了大量學生失誤。現在全國此項命題術語三分天下:角度自選、選準角度、選好角度。命題術語的不同給考生增加了極大困惑。
5.平時閱卷打分趨中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教師們不舍得或不敢給跑題卷打低分,致使學生不能強烈地意識到跑題偏題的意義。
1.沒有嚴格審題步驟。時間不夠或心理緊張,有的考生不仔細看過渡語和要求語,致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2.不會抓關鍵詞、關鍵句。沒有一字一字地讀、一字一字地摳,沒有把每個詞的意思及句子的關系都搞得一清二楚。
3.不善于概括論點句和關鍵詞,特別是在標題和文章的前兩段。標題含混,看不出觀點或角度;開篇空泛或游離,甚至寫滿一頁紙了,還是“請你猜猜我是誰”、“你猜猜我在想‘神馬’”。以己昏昏,卻夢想使人昭昭,豈不是白日做夢。
4.獨立概括能力不足。心知其意卻口不能言,找不到或找不準能確切表達自己意圖的詞語。
5.深度思考能力缺乏。不知如何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聚攏思維、辯證思維,不能聯系具體問題展開和深入,只是在概念的淺層次轉悠,“跟著感覺走”,結果只能是空泛、膚淺。
1.作文教學。
(1)越位的“援助審題”。課堂作文訓練時,有些教師為了幫學生打開思路,總是暗示一點甚至引導一點,殊不知正是多講的“這一點”降低了學生思考的精度和寬度,最后反過來抱怨學生沒有靈活性,卻不知正是你的“愛”長遠地、深深地傷害了學生。
(2)各種材料類型的訓練不系統。寓言類、詩文類、隱喻類、關系型等,十八般兵器都要練練手,結果樣樣不精。
(3)多角度審題訓練不足。學生平時滿足于找到了一個寫作文的角度,而欠缺多方搜求立意的意識。為此,要訓練學生多方面、多維度地尋找立意。
(4)缺乏升格訓練,反思不足。學生對自己不滿意的作文特別是審題含糊的作文,要重新思考,使立意正確、鮮明、有新意,尋找提升的思路。不能寫過就扔,原地踏步走。
(5)缺乏連續作戰的精神。應要求學生就同一命題,從不同的角度多次寫作,連續寫作,反復思考,多種比較。
(6)假寫作。寫作缺乏真情實感,不能真正聯系現實和自身,空談大道理。不能深入生活、不能反映學生青春成長及成長中的困惑,這樣的文字游戲難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難以助推學生成長。寫作若造假,最終成傻瓜。何時為實用?遍地開真花!
2.課文教學。
(1)預習缺位。預習難落實,多數預習停留在瀏覽、滿足于知道內容大概,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思考。上課就只好被動接受教師的“填鴨”了。
(2)學習輔導書的課前污染。在沒有經過獨立思考、課堂學習之前就讀了輔導書的精要解析,堵塞了自己思考探究的途徑。不是“深入水中練游泳”,而是“坐船練習水上漂”,那結果只能是一入水就“麻爪”了。
(3)課上滿足于教師講、學生記。學生滿足于做記錄員,而不是體驗者、思考者、討論者、表述者。教師不能引導學生思考、質疑、辯論,只是為了跟上自己所謂的教學進度。
(4)練習題滿足于落實鞏固課堂知識,而較少有突出學生感悟的開放性、個性化練習。能調動學生讀寫激情、促使學生真正動腦、讓學生感興趣和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較少,或者說學生有這種體驗的次數少。
(5)與生活和社會的聯系不足。課文學習與生活成了兩張皮。學的,不知怎么用;甚至,學的,根本就想不起來要用。缺乏遷移和運用地學課文,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學了”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什么”。
(6)課文學習的反芻較少。平時教學是一篇一篇地學習,兩個課時就過去了,之后雖說有階段性考試前的復習和學業水平考試前的復習,但是多為記憶性知識的回顧和鞏固,真正深化課文解讀、將課文解構再重構的時間和機會是很少的。
追溯到這些原因,就可以確定整改的方向和步驟,制定相應措施,進行規劃、分工、行動、跟蹤、調整、再行動,持續改進、累積發展,就能減少審題偏離的現象。
我推薦的書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圣陶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語文人》,張蕾、林雨風主編,首都師大出版社
《語文教學科研十講》,李海林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經驗課程論》,張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聽王榮生教授評課》,王榮生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教育中心教研員宋彩華
●心懷感激、善待學生、笑對學生、快樂自己。
●課堂要“還權”于學生。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讀書的人;未來的科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懂探究的人;未來的弱者不是缺少智慧的人,而是不能合作的人。愿我們的學生都能成為會讀書、懂探究、善合作的人。
●不識字尚可生存,不識“數”難生活,讓學生心中有“數”是最大的目標。使學生從心底里害怕數學,是數學教學最大的失敗。
●勤實踐、常思考、要展示、需梳理、曉深刻、能建構、有思想、多自信、成名師。

她從陽光中向我走來,步子有力,似乎還伴著進行曲的節奏。剛剛過頸的秀發,隨意地散在肩頭。她習慣性地用手將頭發向后捋了捋,露出了額頭。一張帶著笑意的臉龐出現在我的面前。這就是“宋老師”、“彩華”、“宋姐”,無論怎樣稱呼,迎接你的都是一張春意融融的笑臉。心里種下的是快樂的種子,所以展示出來的是對生活的熱愛。
讓我們感嘆的是她的才華,真是人如其名。她那如小山一樣高的證書,看得我眼花繚亂。教育碩士,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塘沽十佳教師、塘沽優秀教師、塘沽教育學會工作先進個人,塘沽教改積極分子;塘沽學科骨干教師和塘沽第五屆、第六屆數學學科帶頭人,“265農村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市級學員以及塘沽第六屆、第七屆“雙優課”一等獎獲得者,她的多篇論文獲國家級、市級獎或在市、區刊物上發表,參與多項課題研究,其中,她負責的“探究初中數學課堂教師的導學與學生自主求知的平衡”課題組被評為塘沽優秀課題組……太多了,太多了!一時說不完她這些年來取得的榮譽和成績,但我們知道,每一個證書后面她所付出的艱辛。多少次通宵達旦、多少刻冥思苦想、多少滴晶瑩汗水。一次次成功背后是她瀝盡心血的奮斗。
教育是愛,源于尊重與信任;教育是賞識、理解與寬容,靜待花開。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她以無私的奉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溫暖學生,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學生……她始終堅守:心懷感激、善待學生、笑對學生、回報社會、永遠快樂的教育信念,體驗工作的快樂、生活的幸福,立足現實,在快樂中奮斗,在逆境中升華,在現實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