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


7月25日,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高建國從江蘇鹽城返京,計劃傍晚起飛的航班,卻晚點了6個小時,回到家中已是凌晨4點。其中的原因是,當天中午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預計傍晚至夜間,雨量將達到30至50毫米以上。”而當天僅飄過一陣小雨,城區降水量僅0.9毫米。
7?21特大暴雨過后,人們增加了防備。北京市公安局甚至出臺雨天最新應急管理辦法:今后只要路上積水超過27厘米就實行斷路,該標準以車輛排氣管最低點確定。
北京暴雨應對不能重蹈覆轍,高建國說。在高建國看來,剛剛過去的北京暴雨令人記憶深刻,而其中房山的災情更值得研究。
為何是房山?《中國新聞周刊》在房山多地采訪發現,除了天災之外,主要河道、排洪溝被侵占,防洪意識淡薄,預警不到位等諸多問題是造成這次災難的重要原因。
大雨超過預測量級
7月21日清晨,北京輕霧彌漫,天氣有些悶熱。10時開始,雨云自西向東推進,從河北進入北京境內。主城區開始稀疏降雨,天色黯淡如黃昏。
北京氣象局發布天氣預報稱:中午前后,北京將出現降雨,強降水將主要集中在傍晚到夜間。預計大部分地區降雨將達到暴雨(40至80毫米),局部降水將超過100毫米。
如同大部分區縣水務部門的反應一樣,房山區水務局早前一天,即7月20日發布了預警信息,并且“全面部署應對工作”。但隨后發生的一切,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在周口店瓦井村附近舊貨市場當看管員的張金說,“在S318省道4公里處,挾括河奔流而下的洪水,翻過公路上的橋面,一直往下淌”。當天,雨越下越大,中午14時,北京市氣象臺發布更高級別的暴雨黃色預警,20分鐘后,又發布了雷電黃色預警。18時30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自2005年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的第一個暴雨橙色預警。
對于藍色紅色警報等氣象學名詞,張金并不熟悉,他用來描繪水勢的一句話是:“大約三分鐘時間,水就充滿了公路邊幾個大坑,公路的中央的水,攔腰而過”。張金比了一個姿勢,補充說,“大約有1.5米”。
瓦井村位于房山區政府往南行駛25公里的房易路左邊,這個美麗的村莊很大一部分成了廢墟,大片莊稼被洪水吞噬,路邊碗口粗白楊樹被沖倒在地。
根據官方7月22日發布的數據,房山區平均降雨281.1毫米,降雨最大的河北鎮460毫米。隨后,河北鎮降雨量被更改為541毫米。北京市氣象臺首席播報員孫繼松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預報差了一個量級。
在孫繼松看來,房山在地勢上由于面向西南斜坡,水汽沿斜坡攀援,最后容易匯集成雨滴從天降落。而在當天,除了雨云分布等原因之外,地勢也是導致房山短時降雨較大的原因。
7月24日,房山區長祁紅在通報會上用了三個“歷史罕見”來形容此次暴雨。他稱,此次降雨總量之多歷史罕見,特大暴雨歷時之長歷史罕見,破壞力之大亦歷史罕見。
房山區在災后的新聞發布會上通報稱: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在房山區造成了積水、山洪和泥石流三種自然災害。一共導致38人死亡,受災人口80萬人,經濟損失61億元。受災面積基本覆蓋全區,災情嚴重地區近千平方公里。
失衡的水系
豐饒的房山土地上,以“北京人遺址”而聞名。
房山處于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地形復雜多變,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約占全區總面積2/3,東部和南部是沖積平原,地勢平緩、低洼,所以易澇。而平原區還有一半是泄洪區。歷史記載中永定河洪水也曾對房山造成很大威脅。
據中國水利出版社2003年出版《房山水旱災害》一書記載,房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南部的十渡、大安山等有臥硅山、百花山等高于1000米的山峰,形成一道西南到東北走向的天然水汽障礙。每當夏季東南風和西南風從海上攜帶大量水汽入境時,必然在山前引起抬升,促使水汽凝結,導致山前大暴雨,山洪迅速下瀉進入大平原,形成洪災。
由于房山區地勢東高西低,沿地勢形成的大小河流13條。主要分為大清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主要有永定河、小清河、大石河、拒馬河4條二級河流。這些河流在穿過崇山峻嶺之后,便流向東南,蜿蜒于平原之上。其中永定河直接入海,拒馬河則通過海河注入渤海。
與此對應,房山區富水區也主要分布于大石河的交道、南召以西、趙各莊、梨園店一帶,小清河西的水碾屯、軍留莊、馬場村一帶,拒馬河的鎮江營、王莊、雙磨一帶。
正常年份,富水區的雨水經大石河、小清河等二級河流,匯入兩大水系,達到天然泄洪的作用。但7月26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走訪多路河道后發現,作為郊區農村的主要泄洪通道,大部分二級河道被侵占嚴重。在挾括河的新街村、婁子水村等河段,大量的石材加工廠,沿河兩岸都堆積著體積不等的廢料石塊等,而號稱百里畫廊的拒馬河畔,自一渡到十二渡,河道邊分布上百家農家樂、垂釣園,有的農家樂甚至直接建在了河道上。
預警與救援
早在7月19日16時,北京市氣象臺便開始預報此次降水過程。北京市應急委也部署強降雨天氣應對工作。為何沒有引起包括房山區等郊區農村的注意呢?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早在今年7月13日房山水務局官方發布的消息,7月20日全面排查防汛隱患,備戰主汛期。接下來的7月20日和7月21日,房山水務局兩次發文,再次提到要加強監測預警,聲稱堅持“陰天就是預警、雨聲就是命令”的原則。
事實是,7月21日正值周末,在房山區,相關的暴雨預警主要是通過網絡、報紙和電視發布,很多當地村民在暴雨前并沒有通過上述渠道獲得預警。夜晚,面對暴雨危情,人們才發現“這雨太嚇人了”。
對此,高建國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氣象部門、運營商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內部協調之間沒有建立完善的應急災備機制。同時他建議,氣象預警用顏色劃分的信息傳達方式,大多受眾并不太懂,氣象的預測服務要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
“在防災過程中,要做一個戰略家,而不是一個戰術家”,高建國說,對于政府的應急機制和管理水平,要進行考核,不能搞面子工程。比如,明知當天有暴雨,十渡和野山坡的景區應該及時關閉,避免大量游客被困。
亦有關注指向政府的救援組織工作。
房山宣傳部的24日發布的通稿稱,一共10多萬人參與了一線救援,兩次下達行政命令,組織拒馬河、大石河流域兩側群眾向安全地帶轉移。
但房山區祁紅區長在災后接受采訪時承稱,確有一些教訓需要汲取。“那時候,有力也使不上,無法到達災區,即便是有沖鋒艇也送不過去”,他說,當洪水來臨的時候,房山區政府院里的水也有1.5米深,汽車都像是在游泳池中。
在距離房山交通最便捷的京石高速上,救援力量同樣沒能很快抵達。7月21日傍晚,房山區長陽鎮流管辦的流管員劉剛去北京接人,但車停在了南崗洼鐵路橋下的積水中。此刻,已有3輛大巴車深陷水中,乘客只得爬到車頂避險。
晚上21時15分,在前去趕往七賢村救援途中,韓村河鎮副鎮長高大輝乘坐的車輛也受困于長周路石樓鎮紅綠燈鐵路橋下,車門無法打開,最后被淹死在駕駛室。
對模范表彰的同時,要和整改結合起來,防止悲劇反復重演。高建國說。
(本刊記者楊迪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