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21世紀誰主沉浮?這一直是被全球媒體熱炒的話題。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則占據了這一話題的中心地位。
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否將主宰世界?中美能否在這場大國崛起的博弈中避免沖突?中國究竟是在被“唱低”,還是在被“捧殺”?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人們的腦海中。所有這一切,不僅僅基于對中國發展的展望,對美國的估價也同樣至關重要。
如今美國的“世界帝國”泡沫破滅,大概已經觸底。這給我們重新估價美國的機會。不過,在重新估價美國前,我們還必須指出:所有這些展望和估價,往往和人們的心態糾結在一起。應該說,中美雙方都有著“大國心態”。這本來并無可非議。畢竟,兩國是當今世界的兩個最大的經濟體。
問題在于,“大國心態”往往演化為“老大心態”,好像一定要決出誰是世界第一,21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或者究竟誰應該聽誰的。出于這種“老大心態”,人們往往提出一些假問題,并且深化中美之間的不信任。
首先,在21世紀,誰是“老大”恐怕并不那么重要。二戰結束后,世界雖然并不太平,但畢竟沒有世界大戰。冷戰結束后,世界大戰的前景就更虛無縹緲了,我們更可能面臨的是和平競爭。和平競爭并非戰爭,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游戲”,往往可能出現共贏的局面。所以,一個明智的國家,其發展戰略并非立足于誰打敗誰、誰壓倒誰,而是誰能夠更有效地改善本國老百姓的生活。如果花過多的精力琢磨誰是未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則可能誤導國家的目標。
具體看中美兩國,至少自9·11后,彼此關系中的合作遠遠多于對抗。布什上任時曾要把美中關系從克林頓時代的“戰略伙伴”界定為“戰略競爭者”。十年下來,即使從美國的立場看,這一問題已經有了是非:兩國更是“戰略伙伴”。2012年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雖然口口聲聲說在上任第一天就要把中國定為貨幣操縱國,但我們從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幣和美元的兌換率幾乎已經變為子虛烏有的問題。如果說過去三十年美國迅速成為中國的市場的話,在未來三十年,中國則可能迅速成為美國的市場。美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加深。在經濟上,中美之間已經糾結得難解難分,一方之敗就是另一方之失,而不會是另一方之贏。在美國,妖魔化中國一直是大選年的主要游戲。9·11后這個“保留節目”已經沒有市場。這次羅姆尼老調重彈,問題并不僅僅在于美國的“大國心態”,更在于其“老大心態”。這種心態,讓美國在布什治下的八年吃盡苦頭,至今還沒有緩過來。
中國一方也未能免俗。中國的媒體和公眾,以壓倒的優勢認定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老大”。而這種在國際上占主流的看法,是建立在高增長的預期基礎上的。在中國,談論低增長的模式幾乎是沒有市場的。最近的新聞就頗為說明問題:2012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到7.6%,為2009年以來最低,也是三年來首次“破八”。這不僅給中國,也給世界帶來了無窮的焦慮。但是,另一組數字,雖然也是國家統計局同時公布的,卻遠沒有像“破八”那樣吸引眼球: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同比名義增長13.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3.0%。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4303元,同比名義增長1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4%。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2200元,同比增長14.9%……
這些數字,指向了一個現實: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生活在改善。當然,工薪大幅度的上漲對中國經濟會帶來嚴峻的挑戰。這需要另文分析。但是,總體而言,對于長期受低薪之困的中國老百姓,難道這些數字不是一個好消息嗎?為什么經濟學家和媒體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破八”上呢?說白了,還是“老大”心態主導下GDP主義在作怪。中國保持什么增長率,決定了中國何時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決定了“大國崛起”的勢頭。但這是否基于中國本身的需求,則另當別論。
其實,國際輿論關心中國GDP的增長率倒是有情可原。因為中國的發展速度,對世界經濟的“需求”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國際市場上的能源和各種原材料價格,都會跟著中國GDP的增長率起伏。但對于中國人來說,GDP總量則未必那么重要,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質量才是最值得關心的事。
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充滿了屈辱和悲憤,如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頗有些揚眉吐氣之感。這本并無可厚非。但是,揚眉吐氣是發展的自然結果,并不是發展的目標本身。中國的日子要自己好好過,而不是過給別人看。所以,當今的中國人,應該避免被“老大”心態所誤導,這樣才能認識到什么是自己所面臨的實質性問題。
(作者系旅美學者,在美國薩??舜髮W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