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結合的《財務報告》課程設計的背景資料,然后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課程設計所依賴的路徑。之后,進一步提出了如何在我校特色辦學模式的背景下,用課程設計創新將董事單位的需求與我校的人才素質對接;最后明確了本課程在會計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地位,提出具體的創新設計實施方案。
關鍵詞: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結合;財務報告分析
引言
對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是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1]。西南科技大學是一所以產學研聯合辦學為特色的西部高校。1993年學校創建了被李嵐清同志譽為“西南工學院模式”的特色辦學模式,并成立了第一屆校董事會。自2000年正式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學,學校至今已經更換了兩屆董事會,董事單位的數量和質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作為會計專業本科職業能力培養重要課程的《財務報告分析》,其課程設計如何貫徹綱要的要求,促進產學研結合,是西南大學財務報告分析教學組近年來持續探索的課題。經過三年多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初步形成了相對系統的課程設計思路,本文將對其主要內容進行闡述。
一、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結合現狀
西南科技大學是一所以教學為主的綜合型大學,以本科教育為主。學校地處西部,因歷史沿革,其特色專業為非金屬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開發、先進建筑材料、核廢物與環境安全、機器人技術、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方面。以應用技術合作為主,工學理學已經與董事單位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企業對這些專業畢業生的滿意度也較高。但是,作為綜合型大學重要院系的經濟管理學院,在與董事單位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方面卻不具優勢。突出表現在:第一,各系教師多以自己的人脈資源為依托與企業開展合作,沒有針對性;第二,少數系領導對合作不夠重視,以完成任務為主,合作單位質量較低;第三,院系教學改革尚未明確提出在課程設計時應考慮產學研結合的特色,強調與董事單位的深度合作。在問卷星上實施的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人才培養走訪董事單位調查結果顯示,董事單位對聯合培養人才很感興趣,但是對現有人才的基礎能力滿意度較低[2]。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黨的十八大提出調整經濟結構,保持高速發展的目標,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教育改革面臨挑戰。地方高校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服務地方企業?李國志在《高校辦學特色與特色化的辯證思考》中分析了辦學特色與本色的內涵及其辯證關系,指出特色化是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滿足自身發展需要、自我完善與卓越發展的過程[3]。饒文軍在《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微觀思考》中歸納了影響教學質量的五種力量模型,特別分析了教師在課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力量因素[4]。由上文分析,特色是人才供給與需求對接的端口,而質量是人才供給滿足需求的內涵。
無論是特色還是質量都必須依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實現,而具體的課程設計則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針對會計專業的《財務報告分析》這一門課程的設計,黃芝花[5]、夏雪花[6]等提出了案例教學方法。陶功浩對財務報表分析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并提出了學生分組完成教學實踐的方案[7]。周艷、張流柱、董文秀進一步設計了以“課程建設+競賽推廣+公司實體實踐平臺”為核心的高職特色會計專業課程建設[8]。
以上研究成果,有些只是討論了高校教學改革的宏觀層面,具體的課程設計研究在實施上缺乏特色,層次以高職高校為主,不適合我校的具體情況。因此,本文對我校原有《財務報告分析》課程深入思考,提出了有特色、保質量、育人才的創新課程設計方案。
三、課程設計的路徑思考
與管理路徑相似,高校教學改革的路徑也可以分為兩種。從上到下的路徑,優勢在于上層支持,立意高遠,資源豐富,能夠快速形成書面文件進行大范圍推廣。但由于脫離實際教學過程,常常出現教師學生不適應、見效緩慢或不了了之的情況。模式成形快,但效果較差。而從下到上的路徑,由基層自發在實踐中摸索,資源匱乏,通常依據教師本身對課程的熱情,反復實驗形成一套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劣勢是與教師長期的堅持投入高度相關,少有成功案例,模式難以復制。模式成形慢,但效果較好。而且通過課程教學組成員的傳承,能夠形成長期效應。本文在對課程進行創新設計時,結合了兩種路徑。先從下到上,由任課教學組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特色課程設計,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加深對董事單位的認知。學生素質通過就業過程傳遞,同時申請學校和董事單位的支持,從上到下,固化和完善現有模式,向其他課程推廣成功經驗,再建成名副其實的特色專業。以上是我校保持和發揚辦學特色的有效路徑。
四、《財務報告分析》課程設計意義與內容
(一)課程設計意義
財務報告分析職能在現代會計職能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商業分析的基礎,應用廣泛[9]。《財務報告分析》課程是我校會計專業2009年出臺新專業培養方案后,由原《財務報表分析》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與分析》兩門課程合并而成。前者針對企業會計方向學生開設,后者針對公共會計方向學生開設。新培養方案在企業會計方向更加強調行業會計業務能力的培養,在公共會計方向更加強調應對注冊會計師考試改革,提高學生案例分析能力。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可以首先通過重點分析董事單位下屬優秀企業,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培養學生對企業的感情,逐步形成從評價企業價值到發現企業價值,再到創造企業價值的就業價值觀。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與創新
1.課程設計內容
目前,課程的教學改革仍處于從下到上路徑階段,以授課教師為核心組織教學工作。按照《財務報告分析》課程創新設計方案,課程設計包括課程目的、課程內容、教學環節、實踐環節、考核方案、課程總結等部分。課程目的和內容在此不再累述。
課程的教學環節以財務報告分析理論、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講授為主,占課程總授課時間的40%。課程的實踐環節從董事單位的簡介開始,初步介紹我校董事單位的名稱、所處行業及歷史沿革。之后發放學生意向問卷調查,按調查結果與學生討論選定財務報告分析對象,分組并展開案例分析。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分析目標,依據教學環節所學分析框架進行分析。授課教師則在不同分析環節穿插相關理論知識的重復講授,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分析工具的運用能力。
至從上到下路徑階段,我校可實施專業課程、特色專業外聘企業導師制度。課程教學組可選擇適當的時機,邀請董事單位財務及相關管理人員擔任課程外聘企業導師,親臨授課現場:介紹行業企業背景資料,彌補公開網絡資料不足;指導學生的實踐環節,促進產學研結合。
課程考核包括60%的過程分和40%期末考核分。其中過程分值由分組組長評價30%,授課教師評價30%及財務分析報告成績40%組成。期末考核分以閉卷考試成績計算,以保證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課程主要創新
在課程設計的分組案例討論階段,以我校國防軍工、建材、高精制造業、生態農學等優勢專業為選擇標準,在我校董事單位及相關行業、相鄰地域、學生生源地中有針對性地選擇特色上市公司為財務報告分析對象,通過分析過程形成較為完整的企業財務分析報告,作為學生實踐成果。后期可進一步擴大分析范圍,整合形成區域產業分析報告。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加深學生對我校辦學特色、優勢專業、董事單位的認知,在更明確的產業范圍內落實了學生素質與企業需求的聯系,部分解決學生在就業時面臨的種種問題。
3.課程成果與拓展
課程設計實施初期,學生實踐環節成果可集結成冊,完成企業財務分析報告合集印刷品一份。課程設計實施后期,完整的課程成果設想包括三部分,即:形成董事單位下屬企業分析報告合集一份,評價企業價值;選擇區域同行業代表企業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企業價值;爭取企業實地調研機會,結合分析結果討論對策,創造企業價值。
五、結束語
本文以我校的特色辦學模式—產學研結合為基礎,以滿足我校董事單位及相關行業、相鄰地域企業人才需求為目的,以培養學生財務分析能力為專業質量保證,闡述了對《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的創新設計。一門特色課程的創立和發展離不開授課教師的努力,更需要來自學校、學生、企業、社會的支持。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特色并非一蹴而就,本文的不足之處尚需各位同行補充指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 年)[N].人民日報,2010-7-30.
[2]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人才培養走訪董事單位調查問卷.問卷星[EB/OL].http://www.sojump.com/wjx/user.aspx?username=265348
[3]李國志.高校辦學特色與特色化的辯證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0):9-11.
[4]饒文軍.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微觀思考[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12):650-657.
[5]黃芝花.淺談案例教學法在財務報表分析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J].企業家天地,2011(3):122-123.
[6]夏雪花.《財務報表分析》案例教學法之我見[J].新會計,2011(3):62-63.
[7]陶功浩.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整體設計及教學實踐[J].職業,2011(2):168-169.
[8]周艷,張流柱,董文秀.以“課程建設+競賽推廣+公司實體實踐平臺”為核心的高職特色會計專業建設[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72-73.
[9]朱蓮美,丁日佳.“管理型”會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置.財會通訊 , 2010(5):33-35
作者簡介:
劉江(1977-),女,四川省綿陽市人,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講師,從事財務會計相關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