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摘要:近年來,創意農業在中國獲得了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中國農業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福建發展創意農業尚未形成規模,但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潛力,應該成為福建現代農業跨越發展的新方向。本文分析了福建發展創意農業的優勢,并借鑒臺灣經驗,提出了福建發展創意農業的大致思路。
關鍵詞: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農業功能的拓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精致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繼發展起來;于此同時,創意產業的理念也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形成并迅速在全球擴展。借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人們有效地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即現在所謂的創意農業。
一、發展創意農業的意義
創意農業是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徑,它可以充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升農業經濟效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城鄉產業對接。休閑農業逐步成為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農民增收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
提升農業經濟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呈多樣化,傳統的農業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創意農業用文化元素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通過創意生產出的新、奇、特農產品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滿足了人們精神和文化需求,從而提高了消費需求,開拓了新的消費空間。因此也就實現了農產品和產業的增值,讓有限的農業資源變成了促進農民增收的無限源泉,讓廣大農民因創意而擴大了就業空間。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創意農業是一個體系,它包括由特色農產品組成的核心層、由相關企業組成的支持層、由營造創意氛圍組成的配套層所組成的產業群。通過發展創意農業,可以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比如,以創意為理念,以觀光農業為切入點的創意農業,可以改善農村的“經濟生態”、“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一條新途徑,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活力。休閑農業逐步成為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農民增收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 創意農業在中國各地方興未艾、取得巨大進展。目前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重慶、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天津、遼寧等地創意農業發展如火如荼, 涵蓋了東部、中部、西部各個地區, 逐步成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業企業發展的新途徑, 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實現經濟發展的新契機。福建省耕地資源少, 山地、丘陵占陸域面積大, 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積少, 而耕地中高產田少, 中低產田多, 對于發展傳統農業是極大的制約; 而發展創意農業則可以揚長避短、以奇取勝, 為福建農業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發展門徑和機遇。
二、福建發展創意農業的優勢
地處海峽西岸的福建省, 是中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的省份之一, 與國外的聯系密切, 與臺灣的交流合作更為緊密。作為朝陽產業的創意農業, 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是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盡管福建創意農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 但福建自然及農業生態環境優美,發展創意農業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
自然資源優越。福建倚山濱海,山海資源豐富,為農業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地處中、南亞熱帶,熱量足、雨量豐,有利于提高農業產量。生物種類繁多,地方品種豐富,有利于農業多種經營, 全省自然條件復雜多樣,生物種類繁多。全省植物種類有3000種以上,僅在陸地森林生態系統中就有用材樹種400多種,藥用植物600多種,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種,油料植物30多種;動物類中野生動物有數千種,海洋魚類750種,甲殼類和頭足類如蛤、蟶、泥蚶等有數十種、淡水魚類160多種;微生物中真菌類有430種,被利用并大量生產的有蘑菇、香菇、鮮草菇、銀耳、黑木耳、茯苓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魚類等種類品種亦多種多樣,為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文化底蘊豐厚。福建擁有豐富的自然、地理、氣候、人文、農村民俗文化等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福建閩南的僑臺和海絲文化、閩西的客家和紅色文化、閩北的閩越和理學文化、閩東的畬族文化、閩中的船政文化、莆田的媽祖和莆仙文化, 曇石山、武夷山、土樓、茶藝和惠安女等各種人文景觀多姿多彩; 孕育了朱熹、李贄、鄭成功、林則徐、嚴復等一大批歷史名人; 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6 項, 位居全國前3 位; 福州壽山石雕、惠安石雕、德化工藝陶瓷、莆仙木雕、泉州樹脂工藝品均國內外享有盛譽。
區位優勢明顯。福建面對臺灣海峽,與臺灣有著相似的自然、地理、氣候,適于名優特農產品的引進栽培,并且血源、地緣、文源等多方面的相近性,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優勢區域地理條件。近年來,福建立足獨特優勢,搶占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先機,對臺農業交流合作的領域、規模、政策、措施和成效都處在全國先行位置。福建是全國最大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目前共有臺資農業項目2300多個,為全國最多;同時擁有漳浦、永福等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數量居全國之冠。海峽農業合作試驗區已從發展種養等第一產業轉變為產品加工、運銷及旅游休閑等農村二、三產業。在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觀光休閑農業產業、水產品加工產業對接合作及果蔬品種與種植技術引進等方面加速推進閩臺合作。
特色產業強勁。福建牢牢抓住農業生產的區域性特點,圍繞品牌農業和特色農業,因地制宜, 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農業和特色產品, 逐步形成閩東南高優農業、沿海藍色農業、閩西北綠色農業等3 條特色的農業產業帶。以畜牧業、水產業、林產業、園藝產業四大產業為主導產業,發展畜禽、筍竹、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烤煙等九個重點特色農產品。并培育出天寶香蕉、官溪蜜柚、度尾文旦柚、永春蘆柑、尤溪金柑等眾多品牌的特色農產品。
政策環境良好。為支持和鼓勵臺灣農民來閩投資創業,從2005年開始,福建率先提出創辦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總體構想,并推出了系列優惠政策,內容包括鼓勵拓寬交流與合作的領域、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提供有利的土地與海域政策、加大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創造便捷的通關環境和保護臺商的合法權益等6個方面24條規定,為推進閩臺農業全面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10年5月,福建再次宣布10項惠臺政策,其中有3項涉及閩臺農業合作。為推動惠臺政策的落實,福建省工商局和物價局分別對地方行政性收費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臺商臺農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經過多年的努力,福建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產業優勢日漸顯現,發展勢頭良好,作用日益凸顯,正在成為兩岸農業合作的新亮點。
三、臺灣地區發展創意農業經驗。
臺灣創意農業發展起步早、水平高,積累了豐富經驗,值得大陸發展創意農業學習和借鑒。臺灣農民利用科學技術,研發出來的新、奇、特農產品,推動了臺灣農業的栽培技術、農產品二次加工技術向前發展。創意農業的重點在文化,一種農產品加上一個好創意,就能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結果,讓農民平淡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如臺灣苗栗縣大湖鄉的巧克力莊園,原來只是種草莓的農場,通過加入“巧克力”這一文化創意元素,如今已發展成為集休閑、健康飲食、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旅游觀光農場,每年春節期間幾乎被塞爆。臺灣的創意農業包括精致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
臺灣發展休閑農業基于兩個原因:一是隨著工商業發展,城市污染嚴重,使居民向往青山綠水、清潔空氣及寧靜環境,造訪農村者日增。二是經濟國際化與貿易自由化對農業沖擊很大,調整農業結構以提升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當務之急。臺灣休閑農業種類繁多,諸如觀光農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園、休閑農場、森林游樂、娛樂漁業、民宿等。休閑農業亦由簡單的觀光農園發展到綜合性的休閑農場、休閑農業區,由點而面,逐漸擴大經過近二十年開拓與發展,創意農業不僅使臺灣農業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擴展到第三產業,農村的部分勞動力也找到出路,農民因此增加收益。
臺灣的創意農業包括精致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其主要經驗是:
1、注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大量引進了島外的先進農業技術、農業機械、食品加工設備和世界各地430個作物良種。引進的技術和良種經過消化以后,已有不少成了臺灣的主要品種和產業。為精致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2、臺灣當局大力支持。臺灣在進行農業轉型、產業升級時,當局鼓勵一個鄉鎮發展一兩項特色農業。如是“9?21”大地震后,臺當局“9?21”震災災后重建推動委員會經評估,在原本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幾個縣市規劃發展酒莊釀制水果酒。臺灣農委會還專門頒布了休閑農業的管理辦法, 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臺灣的休閑農業各具特色,有山地原著民文化,茶文化,漁文化等等。
3、發達的農民合作組織。這一直是促進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臺灣的農民產銷班、農會和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在引導農業生產、促進規模經濟發展、提高農產品營銷效率、保護小農權益等方面積累許多經驗。
4、臺灣農民結合文化創意進行營銷轉型,整合區域產業鏈,將農產品銷售與旅游捆綁在一起,是臺灣發展創意農業的突破性策略。近年來,臺灣創意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了資源整合、資訊傳遞、產業輔導、行銷推廣、環境保護等工作,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農村生活體驗的需求,也增加了農村就業機會,調整了農業結構。
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雖然很好,但由于其空間市場有限以及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海峽東岸(臺灣)的鄉村休閑產業急需拓展發展空間。而大陸市場土地廣闊有利于創意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福建丘陵地貌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農業資源特征,為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發展創意農業對策
創意農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 也是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一種創新, 其發展和推進要通過進一步創新觀念、提高認識并加以實現。在實踐中也需要因地制宜, 制定個性化的發展規劃, 更要重視培養大批創意設計人才, 同時還要建立有利于推進創意產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機制。
1、提高認識完善機制。要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要充分認識文化生產力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把創意農業的發展納入政府主管部門的工作視野和范圍,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部門或者領導小組。同時, 注重探索福建省創意農業發展的管理和組織形式, 做好創意農業發展的各項有關工作, 加快推進不同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結合各地實際情況, 進一步挖掘農業潛能, 把文化、科技、產業、市場和生態有機結合起來, 創新農業生態, 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2、構建海峽西岸休閑農業區?!笆濉逼陂g福建將在福州、廈門、泉州等都市周邊,發展集生產、科研、觀賞、體驗、娛樂為一體的城郊觀光休閑項目,建設城郊型休閑農業;以寧德三都澳、福州平潭、莆田平海灣、泉州石獅、廈門、漳州東山等為重點,發揮海島港灣資源、水產品豐富、漁民習俗獨特的優勢,發展休閑漁業和觀賞漁業;重點打造廈門休閑漁業主題園、漳州東山海上游釣園、漳州和福州觀賞漁業基地。以分布在各地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人家為重點,突出森林生態優勢,發展集觀賞、休閑、科普、探險、康體、健身等為一體的休閑森林。到2015年,全省力爭實現“十、百、千、萬”發展目標,即培育10個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200個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休閑農業企業,1000個比較規范經營的各類休閑農業點,10000個農家樂。
3、大力發展農村新型組織。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強工作指導,切實搞好服務,鼓勵農村能人、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和基層供銷社等創辦各類合作組織, 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規范、加快發展。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 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請承擔國家的有關涉農項目。指導、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 申報使用地理標識,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性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用水管理、農資配送、病蟲專業防控和倉儲運輸等服務。健全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創意農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化的農業服務機構的支持。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 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
4、深化閩臺農業產業深度對接。依托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的廣闊平臺,注重優勢互補、提升層次,拓展水果、茶業、蔬菜菜、花卉、藥材及農產品精深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深度對接,高標準建設專業化、規?;献骰亍M卣购献餍骂I域,增創合作新優勢,傾力打造閩臺合作農業機械、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等產業集中區,注重產業鏈條的配套和延伸,引導合作項目集聚發展,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打造兩岸現代農業合作新亮點。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臺灣基層農業組織的合作,推動我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5、發揮閩臺農業合作示范帶動作用。立足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建設一批海峽兩岸良種繁育推廣中心,推行工廠化育苗、產業化經營,打造全國最大的海峽兩岸良種引進與合作研發基地;建設一批精致農業合作示范基地,開展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輻射帶動集約型高效農業發展。充分發揮閩臺農業合作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注重運用高新技術提升農業,注重借鑒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注重引入商業運作拓展農業,推進農業規?;⒃O施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福建省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厲無畏, 王慧敏: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研究《農業經濟問題》 2009 年 2期
[2] 張偉利等:福建發展創意農業的模式選擇與對策思考《臺灣農業探索》2010 年12 月
[3] 林秋玲:泉臺創意農業合作問題探析《臺灣農業探索》2010 年12 月
[4] 林國華:新農村背景下海西休閑觀光農業探析《海峽科學》2010年11月
[5] 單玉麗. 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發展與閩臺合作《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8年 2期
[6]蔡賢恩:借鑒臺灣地區經驗, 發展福建休閑農業的思考《臺灣農業探索》2006 年4期
[7]熊主武:發展創意農業的若干思考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年2期
[8]張慧禎;林裕宏;劉遠傳:臺灣精致農業發展經驗對福建的啟示《臺灣農業探索》- 2010-08-15
[9]檀云坤:閩臺農業合作:福建日報2011年08月17日
[10]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