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近幾年來,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之一。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是針對學生而言的,這種看法有其片面性。我覺得素質教育應當是雙向的,既是指我們施教者本身要講素質,同時也要強調提高學生的素質。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彎。”因此教師本身的素質尤顯得重要。
一、人格與素質
人格即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當今社會中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進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進入天地境界的更少。我覺得合格的教師至少應該是道德境界中的人。正如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在邪惡面前不怯懦、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上進者,永遠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永遠保有一雙公正、誠實的眼睛,永遠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帶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那么學生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親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學生就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之說,用人格力量征服學生,我們稱之為“人格效應”。有了“人格效應”,素質教育肯定會提高。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因為教師的服飾也是他的生活觀、審美能力人格化的體現。不修邊幅,拖沓粗俗,或擺闊顯富,珠光寶氣,都不能讓學生賞心悅目,自然影響素質教育。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提高素質教育,就必須注意教師的人格作用。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由此可見,加強修養,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
二、思想與素質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工具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些性質與特征,便“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還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這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而且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學習哲學,關心時事,思想敏銳,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一名教師擺脫了“匠人”的呆氣,愿意向學生說心里話,愿意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接受這門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受到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若思想僵化,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技藝與素質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一個業務水平很高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的,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這種崇拜可以變成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應具備如下能力:較強的朗讀能力;過硬的背功;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加強文學藝術修養,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感受藝術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寫一手好文章。
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課的綜合性最強,內容覆蓋面廣,所以語文教師應成為一個“雜”家。從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到科技最新成就,從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裝,都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只有更多地引入時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課文中蘊含的藝術生命力。
綜上所述,你不覺得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應該是雙向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