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霞
語文老師都知道,喜歡讀書的學生語文素養好、學習能力強。那么,怎樣的讀書方式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影響最大呢?調查顯示,影響最大的不是課堂上教師指導下的精讀,而是學生博覽群書中的泛讀。泛讀的缺失恰恰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問題,也是大面積學生語文差的癥結所在。
新課標提倡探究與合作,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而泛讀缺失的學生其實是難以真正進行高質量的合作與探究的,他們或人云亦云,或緘口不語,或東拉西扯,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文本閱讀的真知灼見。就是那些教師課前做過不少鼓動的公開課,也總有學生一言不發,或發言完全不著邊際。常有學生對老師說,現代文閱讀中的好多文章讀不懂。為什么讀不懂?讀的少啊!讀得多了,就會懂了,就會有認識,就會有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泛讀多了,才能為精讀奠定基礎,精讀才能顯示出應有的價值!解決了“量”的問題,自然能產生“質”的飛躍。
如何綠色泛讀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呢?
首先要改革閱讀教學。
如果閱讀教學的思想不深遠,教學只是死盯住幾篇課文不放,那么課外泛讀就沒有地位;如果閱讀教學過程效率不高,老繁瑣地提問、分析、練習,那么課外泛讀就沒有時間;如果課內閱讀不能舉一反三,那么課外閱讀也就難以提高。因此,改革閱讀教學是加強課外泛讀的前提。
閱讀教學要從繁瑣的形式中解放出來,教課方要力求突出重點,簡潔明了。或緊扣一詞,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名,串聯全篇;或精導一段,撥通全文;或突破一點,舉一反三。提倡“重讀背,輕講析;重陶冶,輕灌輸”。
其次應注重具體操作。
1.保證泛讀時間
每周的語文課可以拿出一至二節課時間給學生泛讀。不必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語文不是數理化,沒有那么明顯的章節概念。多一篇少一篇問題不大,也不會給語文學習帶來多少負面影響。我們不要讓學生偷偷摸摸讀這讀那的,完全可以大開綠燈,并為他們推薦好的作品。要知道想讀書就是語文學習最好的習慣。
2.明確泛讀的書目及要求
泛讀的書目可以是《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必讀書目,如《語文讀本》、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外國名著,也可以是好的報刊雜志。總之讀書宜雜,但要求思想內容健康,不能讓學生受消極甚至反動思想的影響。
3.培養良好的泛讀習慣
教師一定要在泛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泛讀習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使學生終生受益。那么,應培養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呢?
應培養學生如下良好讀書習慣:隨手翻的習慣。這種習慣可讓學生產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有助于開闊視野,積累素材;背誦的習慣。中學時代是記憶的黃金時代,如果能在這期間背誦上百篇古文,積淀深厚的基礎,那么會終身有益的。
4.進行讀書交流
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教師應搭建好學生讀書交流的平臺,定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泛讀的成果。交流可以推介優秀書刊,可以談論讀書心得,可以評說文章得失,可以介紹閱讀方法,可以出示閱讀成果……教師亦可以融入學生之中,交流、評點、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共享閱讀的收獲和喜悅。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或他人的讀書講座,引領學生泛讀的方向,提升學生泛讀的品味。
語文猶如海洋一樣廣闊無邊,教材學習只是滄海之一粟,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要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就應該加強泛讀訓練。廣泛閱讀可以博采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如果每個語文教師都能像重視課文精讀那樣重視并落實泛讀,學生的閱讀現狀或許就可以改變,語文學習中少慢差費的問題也許就有了解決的辦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