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學麗)
(弋 洋)
(曉 洋)
(張文俊 魏素霞 鄒清震)

走進汝陽縣電業局員工翟曉峰的家中,映入眼簾的便是琳瑯滿目的串珠手工藝品:電視上擺的中國龍,墻頭掛的小白兔,冰箱上放的花瓶……一個個鮮活閃亮,晶瑩剔透,燈光一照,滿屋生輝。這可都是翟曉峰自己設計、制作的。
翟曉峰迷上串珠緣于兩年前的一個周末,她和女兒在逛街時路過一家手工藝品店時,被櫥窗里擺放的各式各樣的串珠手工藝品深深吸引。在店主的指導下,心靈手巧的翟曉峰很快掌握了基本的串珠技法,隨后她又購買了串珠,回家開始了自我創作。她把各種顏色互相搭配,串成惟妙惟肖的大白菜、花瓶,活潑可愛的小狗、小兔子,這些工藝品擺在書柜上,掛在墻上,真是給家里添了幾分生機。
翟曉峰說,制作這些手工藝品其實并不復雜,材料就是珠子和線,只要有耐心,靜下心就行。愛人仝念杰在旁邊補充了一句:“關鍵還是要有創意。別看這些小物件制成后非常精美,可制作時如何構思設計,如何配色,都是要下功夫的。”
說起這些串珠工藝品,翟曉峰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雖然沒什么稀奇,但這是我的興趣愛好,都是無價之寶。”翟曉峰邊說邊拿起剛制作完畢的中國龍告訴筆者,今年是龍年,她特地制作了串珠中國龍,送給她讀初一的兒子,作為他期末考試的獎勵。
(寧學麗)



談起工作,是一絲不茍的領導;寫起詩歌散文,是心思細膩的文人;背起照相機,便是沉醉于光影藝術的攝影家。鄲城縣電業局紀檢審計部主任梁彩仙就是這樣一個“多面體”。
梁彩仙自幼喜愛繪畫,這為學習攝影的構圖、色彩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行走在光與影的世界中,她的作品用女性獨有的細膩與靈感捕捉感動的每一瞬間,時而描繪一線員工熱火朝天的工作狀態,時而展現工作之余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時而定格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秀美……照相機已經成為梁彩仙最知心的朋友,透過鏡頭,她用光影來講述攝影中的故事,用景色來跟大家分享所見到美景。對梁彩仙來說,攝影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溝通方式。
“為了攝影,我跑遍了河南所有的景點,每次去外地交流學習,我都要帶上照相機抓緊機會過一把‘攝影癮’!”梁彩仙說,遼闊壯美的高原,悠閑從容的廈門,旖旎纏綿的江南……處處都留下她的快門聲。
談起攝影的經驗,梁彩仙說:“攝影不是一個可以單獨培養的技能,而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從而激發自己的洞察力。”除了攝影以外,梁彩仙還熱愛寫散文和詩歌,幾乎每張圖片她都配上一篇心得散文,或是一首小詩。
在梁彩仙的帶動下,家人都愛上了這光與影的藝術,讓美麗、感動、震撼、甜蜜的瞬間永遠留存。
(弋 洋)


小小的中國結,卻展現著悠悠華夏古老文明的情致與智慧,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衛輝市電業局新聞中心主任韓曉紅,自幼就在心中種下了這千千“結”。
韓曉紅與中國結的不解之緣要從兒時說起,小時候看鄰家奶奶做斜襟布衫上的盤扣,覺得一根簡單的布條三繞兩繞就能盤出一個漂亮的紐扣,又是新奇又是喜歡,于是就請奶奶教她。心靈手巧的韓曉紅沒幾天就學會了中國結中的基本結——紐扣結,不滿足的她繼續鉆研起了中國結的各種編法。一向支持韓曉紅發展各種愛好的母親專程為她買來書籍和彩繩,母女倆一起編起了中國結。琵琶結、同心結、太陽結、圈圈結、吉祥結、雙錢結、如意結……花樣越編越多,生活也越編越豐富多彩。每當父母、長輩過生日,韓曉紅都會送上親手編制的吉祥結、盤長結,祝愿他們吉祥如意,長命百歲;每逢親朋好友結婚,她也會贈與同心結、桂花結,祝他們恩愛情深,永結同心。
中國結不僅帶給韓曉紅生活的快樂,更為她的人生結出幸福的并蒂蓮。在所有的中國結里,她編得最熟練的就是同心結。23歲那年,韓曉紅與師兄攜手走進圍城,而那時的他們一貧如洗,丈夫常為沒錢送她鉆戒而心懷愧疚。聰明的韓曉紅靈機一動,用紅繩編了一個同心結,繩尾環成一個箍,一對獨一無二、寓意豐富的中國結戒指就完成了。當二人雙目對視,相互將紅結套在對方的無名指上時,款款深情盡在不言中,兩顆熾熱的心從此交織一起。
韓曉紅的中國結不僅編進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對親友的祝福,也編就了一縷溫潤淡泊的情懷,一份靜美雅致的心意,一片悠然祥和的氛圍,一種柔情似水的感動。
(曉 洋)
王秀清是封丘縣電業局計量中心一名普通女員工。秀清,人如其名,她是一個嫻靜、美麗、溫婉的女子。

走進她的家,書柜里滿滿的全是各類書籍,墻壁上掛滿了書法名家的墨寶,使人融進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張古箏和紅木凳子,女主人的愛好便展現無遺。王秀清常邀友人品著清茶,聽她彈奏一曲悠揚的《高山流水》,再聽她講述那段與古箏結緣的故事。
王秀清從小就喜歡唱歌和聽音樂,當她第一次聽到古箏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時,腦海中立刻定格一位身著素雅旗袍的女子,纖手輕按細捻,勁揮緩攏,暗藏著秋風春雨,冬月夏花,這如詩的畫面成了她的憧憬和追求,從此,她就與古箏結下了不解情緣。
閑暇之余,或臨暮色,或踏晨露,一杯清茶,手撫琴弦,一曲清唱,將心情一并彈入箏中。《春江花月夜》散發出的空靈、超然的冷清,《蘇武牧羊》的那份蒼涼,《漁舟唱晚》歌出漁舟晚景,舟頭浪花飛濺,漁民滿載而歸的喜悅,《梁祝》的那份至死不渝,永不分離……不覺中,古箏已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覺中,古箏相伴已成為她固定的生活方式。
放飛思緒,輕撫琴弦,王秀清以吟猱綽注的指法闡釋出茶香酒意般細膩含蓄的迷戀,用真情演奏著那份永不淡忘的古箏情結。
(張文俊 魏素霞 鄒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