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穎
人 物
欄目主持 │ 弋 洋
TEL/0371-67903086
從選擇電力學校的那一刻起,張法勤便與電力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85年分配工作的那一刻起,他便注定了這一輩子扎根濮陽。26年春華秋實,26年風雨坎坷,26年履職盡責,26年任勞任怨,26年的光陰里,他見證了濮陽電力快速發展的鏗鏘足跡。
走近張法勤,你會發現,他不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文人,一部尚未出版的詩集——《片石集》背后,展現給我們的,是他多姿多彩的詩樣人生。

圖:寫作中的張法勤
憑借著一股韌勁兒和過人的技術,張法勤從一個變電站值班員一步步走向了管理崗位。2008年5月底,他被任命為濮陽供電公司農電部主任。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濮陽干了這么多年,他還不了解濮陽農電嗎?“又窮又落后”的帽子始終牢牢地戴在頭上,2007年同業對標的末位名次更是讓人抬不起頭來。況且濮陽位于黃泛區,所轄五個縣中有兩個是國家級貧困縣,一個是省級貧困縣。如何在困境中脫穎而出,是擺在濮陽農電人面前的一道難題。作為農電部主任,他倍感肩上擔子之沉重!
這個時候,張法勤骨子里那份專屬于文人的“傲骨”立刻顯現了出來,他在自己的工作記錄本上這樣寫道:“同樣是兩只眼睛一張嘴,憑什么我們就不能取得先進?作為一名濮陽電力人,我責無旁貸!”
向來不服輸的他上任伊始,便立即深入到各縣局,積極開展調研摸底工作。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張法勤便走訪了15個鄉鎮,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談到這一點時,他一邊指著自己的頭,一邊幽默地說:“在哪個縣局喝了幾杯水,吃了幾斤饃,我清楚得很,都在這兒記著呢!”經過反復分析,在找出每個縣局“木桶短板”的同時發現自身亮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縣局發展實際的指標,實現了調研成果的轉化。其次,全力打造“服務型”農電部,加大對縣局的幫助指導力度,每周都安排專責或親自到縣局指導工作。再次,積極發現各縣局工作中的亮點,并幫助各縣局把亮點工作進一步打造、提升、推廣,進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激情、知名度和自豪感,做到每個縣局都有可看的、可說的亮點工作及典型經驗。同時,開展縣局間對標,加大縣局考核力度,使對縣局的考核實現常態化。
工作中,張法勤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模范行動,為整個團隊作好表率,影響和帶動著周圍員工。他還非常注重培養年輕人,將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業務知識傳授給他們,在“傳幫帶”上下工夫,逐漸為他們加任務壓擔子;生活上以兄弟般的情懷關心著每一位員工,幫他們排憂解難,共同營造出一個溫暖、團結的工作團隊。
2009年6月,在商丘“飚線”風災的抗災搶險過程中,張法勤作為現場總指揮赴商丘搶險,不畏艱險,奮力救災,就像他在詩中寫到的“兄弟援手抗天災,風雨無情電有情”,圓滿完成任務,受到商丘市委、市政府嘉獎,濮陽市王相玲副市長親自迎接凱旋的電力職工,并給予高度贊揚。
有志者,事竟成!2009年,這是讓所有濮陽電力人驕傲的一年。就在這一年,濮陽農電系統在省公司同業對標中獲得第二名,徹底甩掉了落后的帽子。在張法勤的帶領下,五縣局有兩個縣局步入“國一流”、三個縣局獲得“省一流”稱號;年僅20億千瓦時的濮陽農電建成三個電氣化縣;2009年、2010年連獲省公司同業對標農電標桿,2011年繼續強勁發展。他用3年多的時間與戰友們一起不甘落后、奮起直追,憑借頑強的責任心、堅定的事業心、不變的愛心,在農電發展歷程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完成了濮陽農電由倒數第一到全省標桿的華麗轉身。
樸實的張法勤不會說自夸的話,而是寫了一首詩抒發內心深處的自豪:
和合奮進濮陽農電
秋風勁考傲霜菊,冬寒當看松竹梅。
和合奮進謀發展,小局也有大作為。
對于“自古忠孝難兩全”的說法,張法勤一直難以茍同。在他看來,工作很重要,家庭同樣重要,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工作這么多年,他從沒有因為忙碌而忽略家人的感受。在母親眼中,他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子;在妻子眼中,他是一個體貼的好丈夫;在女兒眼中,他是一個盡職的好父親。
記不清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年長假,他都要攜已近80高齡的老母親遠赴桂林、大連、北京等地旅游,讓老人家盡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每每談到這件事,他總是鄭重地告誡身邊的人,趁現在母親還走得動,就應該多出去轉轉,雖然在旅途中照顧老人是件十分花費精力的事,但為了不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今年,他還計劃帶著老母親與家人一起去國外看看異國風情呢。他總是說,只要他能走到的地方,就一定也要印下母親的足跡。
在張法勤的印象中,女兒活潑開朗,一向很少流淚。但是和家人一起游玩桂林時,看到已經年過四十的父親為了讓年邁的奶奶舒心地欣賞到桂林的秀麗風光,不顧疲憊,一直攙扶著老人前行,遇到路不好走時甚至蹲下來背著老人走山路。女兒流著淚說:“爸,做您的女兒,我真感到自豪!等您老了,我一定像您對奶奶這樣好!”提起女兒,張法勤的眼中閃爍著一個父親的驕傲,他說他會永遠記著女兒當時說的話,這是自己作為榜樣而產生的力量。在他的影響下,員工之間大力提倡家庭和睦,以美滿幸福的家庭氛圍促進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工作之余,張法勤喜歡寫詩,尤其喜歡律詩,熱衷于研究春秋戰國的歷史文化。他不僅因為工作寫了許多詩,為家人也是不遺余力。當思念在外求學的女兒時,他寫下“雙親屈指計歸期”的詩句;當時至與妻子結婚20周年紀念日時,他又寫下“風雨同舟二十載,來生相識還相知”的感人詩句;當朋友相聚時,他更是詩興大發,“當空舉金樽,對月品瓊漿”……2011年高鐵事故發生后,張法勤按捺不住內心的悲痛,寫下了《高鐵殤》:“四十冤魂喪甬溫,大地痛悲天嗚咽!”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法勤結識了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誰知竟成了一對忘年交。二人只要一談起熟知的春秋戰國,便沉浸在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中,忘記了身份與職業的天壤之別,也忘記了悄然飛逝的時間,要不是身邊的人提醒,幾次連飯都顧不上吃了。
張法勤,一個普通的濮陽電力人,用真心做事,用真愛做人,向世界詮釋著他那獨有韻味的詩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