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翟芳芳
在開封的黃河大堤上,有一座紅墻綠瓦的院落,株株松柏肅然挺立,朵朵月季姹紫嫣紅,院內(nèi)聳立著禁煙英雄林則徐的塑像,氣宇軒昂,頂天立地。
他的腳下是9公里長的黃河大堤,修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此前一年,林則徐在廣東進行銷煙,揮手掀開沉重的中國近代史,同時也鑄就了他人生的輝煌。而后因受奸臣陷害,林則徐從高峰跌入深谷,不得不踏上發(fā)配新疆伊犁的苦難之旅。開封,只能算作他發(fā)配旅程中的一個驛站,而這條大堤,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更像一段信手譜寫的小插曲。
清道光二十一年農(nóng)歷六月十六,滔滔黃河在開封水稻鄉(xiāng)張灣村以東決口,口寬260多米,浪高6米有余,水勢極其兇猛。洪水漫過開封護城堤,全城一片汪澤,房屋倒塌無數(shù),城墻也多處坍塌,開封城內(nèi)哀嚎遍野。朝廷特派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來汴察看險情。
王鼎一生以清廉剛正著稱。他從地方官員那里得到的信息十分令人失望:有人主張放棄開封,遷省城于洛陽;有人主張水勢難擋,等到水勢減弱后再堵。但王鼎力排眾議,堅持要堵口排險,保衛(wèi)開封。
王鼎據(jù)實向朝廷奏明險情后,請調(diào)因鴉片戰(zhàn)爭而被謫戍伊犁的林則徐轉(zhuǎn)往開封協(xié)助治水,有令他戴罪立功、減免戍邊的機會。
林則徐出身貧寒的塾師家庭,27歲得中進士。在任兩廣總督、查禁鴉片之前,曾擔任過河南布政使和河道總督。他熟悉河南,熟悉開封,更重要的是林則徐原本就是一位治理黃河的官員,他在浙江、江蘇、湖北等地任職,都留下了治水患、興水利的卓越政績。
林則徐接到“折回東河效力贖罪”的上諭后急忙掉頭東返,風塵仆仆,日夜兼程趕到開封。汴梁城和黃河對他來說都不陌生,他曾經(jīng)是這塊土地上的父母官,雖然身處逆境,卻仍關(guān)心黎民疾苦。開封民眾聽說林則徐要來治水抗洪,“無不喜悅,額手稱慶”。
林則徐到達開封后,目睹水患給開封人民造成的災難,悲憤地寫下詩句:“尺書來,汴堤秋,嘆息滔滔注六州,鴻雁哀聲流野外,魚龍驕舞到城頭。誰輸決塞宣房費,況值年儲仰屋愁。江海澄清定河日,憂時頻倚仲宣樓。”年過花甲的林則徐日夜守護堤壩,帶領(lǐng)百姓奮力搶險,事必躬親,吃住在大堤工地,尤為可貴的是他還和民工一起參加勞動,大大鼓舞了軍民堵口復堤的士氣,加快了工程進度。
林則徐修復的這段黃河大堤西起水稻鄉(xiāng)馬頭村,東至柳園口鄉(xiāng)小馬圈村,全長7.5公里,修復工程由東西兩端相向進行。經(jīng)過5個多月的苦戰(zhàn),大堤終于堵口合龍,黃河回歸故道,解除了開封及以下400公里泛區(qū)人民的疾苦,保住了被洪水圍困8個月之久的開封城。
堵口成功后,王鼎急忙打開那份注明“于合龍日開讀”的諭旨,沒曾想到上面寫的竟是“林則徐于合龍后,著仍往伊犁”。林則徐與王鼎灑淚相別,再次踏上了漫長的發(fā)配之路。開封城千萬百姓含淚夾道送別。
王鼎回到北京后,怒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檜、嚴嵩,強烈要求免予林則徐充軍。道光皇帝正處心積慮地與外強求和,不但不收回成命,反令王鼎修養(yǎng)將息。須發(fā)皆白的王鼎只好以死相諫,他懷揣“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的遺書,自縊于圓明園。
“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王鼎的死讓林則徐悲痛萬分,也讓他徹底絕望。他身心俱損,病倒在發(fā)配路上。
公道自在人心。在奸臣眼里,他是罪人;在百姓心中,他卻是功臣。面對功與罪的錯位與扭曲,林則徐豪情萬丈,以詩言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在他被革職的消息傳開后,廣東等地的老百姓紛紛到他的住處慰問,送靴送傘,還送來了52面頌牌,以最樸實的方式表達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對朝廷昏庸無度、忠奸不分的抗議。林則徐離開開封時,無論是官吏還是普通百姓,傾城出動,灑淚相送,雖然沒有立豐碑,卻在百姓中立起了口碑。
林公堤猶如巨壁,高高聳立,為災難深重的開封城樹起一道巍巍屏障。160多年后的今天,林公堤綠樹成蔭,鮮花滿地,成為了開封著名的風景勝地。置身于高高的堤壩上,清新涼爽的風撲面而來,懸河風光盡收眼底。河風徐徐,長堤漫漫,俯仰之間,林公的英魂充盈天地,貫穿古今,為開封人念念不忘的恩情。
